书城励志处世学老子 成事学孙子
23745900000005

第5章 处世智慧学老子(5)

纵观历史,有雅量的人物可谓比比皆是,近代的历史人物曾国藩就可称得上是大有古风之人,他的大度可与他和左宗棠的交往中体现出来。

曾国藩为人真诚但语言迟讷,而左宗棠却恃才傲物,自称“今亮”——自比诸葛亮。与人交往时,经常语言尖锐刻薄,锋芒毕露。曾国藩和左宗棠虽然并非同僚,却同在湖南,因此常有接触。

有一次,曾国藩见左宗棠为夫人洗脚,于是笑着说:“替如夫人洗足。”左宗棠立即讽刺道:“赐同进士出身。”左宗棠傲慢的性格可见一斑。

左宗棠颇有策略,但其好直言不讳。咸丰四年四月,曾国藩初次出兵,败于靖港,投水自尽未成后回到省城,左宗棠对其一阵数落,曾国藩只是沉默不语。

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在江西瑞州营中闻父丧,便立即返乡。左宗棠认为他不待君命,舍军奔丧,是很不应该的,湖南众多官员也都这么认为,这使曾国藩颇失众望。

第二年,曾国藩奉命率师援浙,路过长沙时,特登门拜访,并集“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为联,求左宗棠篆书,表示谦恭之意,这才使两人的关系趋向缓和。

特别能显示曾国藩的宽宏大度、不计前嫌的胸怀的,是其对左宗棠的举荐。曾国藩一方面请求辞掉自己节制浙江军务的谕令,一方面把左宗棠推到了浙江的最高位置上。他在奏折中写道:“以臣遥制浙军,尚隔越于千里之外,不若以左宗棠专办浙省,可取决于呼吸之间。左宗棠前在湖南抚臣骆秉章幕中赞助军谋,兼顾数省,其才实可独当一面。”

同治二年三月十八日,左宗棠被授命为闽浙总督,仍署浙江巡抚,从此与曾国藩平起平坐了。曾国藩如此宽容、不计私心让左宗棠十分感动,他在曾国藩死后的挽联中深情地写道:“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总结]

对于左宗棠这类恃才傲物、难以相处的人,人们大都避而远之,不乐于接近,更不会与其交朋友。曾国藩却能对左宗棠的不敬行为一再忍耐,还主动示好、缓和关系。更难得的是,还能不计前嫌地举荐左宗棠为闽浙总督,最后终于令左宗棠感动,为曾国藩深情的写挽联。

北宋名臣王旦与寇准

北宋宋真宗在位时,王旦、寇准两员大臣同朝做官,但二人却并不和睦。寇准一贯喜欢说王旦的坏话,王旦则从大局着想,从不计较,反而专门称赞寇准。

有一次,宋真宗对王旦说:“你虽然总是说寇准的优点,但他却专门挑剔你的缺点。”

王旦仍大度地回答说:“这是合乎逻辑的。我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处理政事上的缺失必定很多,寇准对陛下毫无隐瞒地指出臣存在的不足,更体现了他的忠诚与率直,这也正是我尊重寇准的原因啊。”

从此,宋真宗更加欣赏王旦的大度和贤明了。

王旦掌管中书省的事宜,寇准担任枢密使。一天,中书省有报告交枢密院,行文有违反格式之处,寇准便把这件事报告了皇帝。王旦因此受到了批评,属下也受到了责罚,王旦却没有为自己作丝毫的辩解,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寇准。

不久,枢密院在送交中书省的报告中犯了同样的错误,属下高兴地把错误指给王旦看,王旦却下令将错误的报告送回枢密院,让他们重新改好。

见王旦并没有抓住自己的短处报复,寇准十分惭愧地问王旦说:“为什么你会有这么大的肚量,能容忍我多次的攻击?”

王旦只是笑笑,并不作解释。

后来,寇准被罢免枢密使,托人请王旦替他求情,举荐他做参知政事。王旦表面上并没有答应,却暗中推荐寇准做了武胜军节度使。当寇准进朝谢恩之时,宋真宗却告诉他,这是王旦苦苦求情与举荐的结果。

寇准万分感慨,从此彻底改变了对王旦的态度,对他恭敬并友好起来。国家要兴旺发达,必须安定团结,尤其是上层要将相和睦、亲密友善,不能因私心而反目成仇,否则就会殃及国家,王旦一次次对寇准以德报怨,就是为了顾全国家的大局,终于如愿“将相和”。

[总结]

官场中,互相倾扎是很常见的事情,麻烦总是因那类心胸狭窄的人而起。王旦与寇准之间的问题,是因寇准而起,他的心胸明显是狭窄了些。好在王旦为人宽宏大度,不仅不和对方争锋、较劲,反而以德报怨,终于使寇准转变了态度,二人的矛盾终于化解了。

德弟茂的宽大处理策略

一天早晨,一位极度愤怒的顾客,冒然闯入德弟茂毛呢公司创办人德弟茂的办公室中。

原来,这位顾客在与公司进行业务往来时,曾欠了德弟茂公司15元钱,由于疏忽弄错了,所以不承认有这笔欠款。德弟茂公司的信用部坚持要他付款,在接到信用部职员的好几封信后,这位顾客更加生气了,坚持认为没有欠款,并且觉得受到了侮辱,于是整装来到芝加哥,闯进了德弟茂的办公室前来理论。

这位愤怒的顾客说,他不但不付那笔账,并且决定永远也不再买德弟茂公司一件货物!

德弟茂耐心地听他说话,虽然几次想打断他,德弟茂知道那不是上策,所以吐他尽情地发泄。最后,这位顾客终于沉下气来,脸色也缓和起来。

德弟茂这才和气地说:“我要谢谢你赶到芝加哥来告诉我这件事,你已帮了我一个大忙,因为如果我们信用部曾惹怒了你,他们也可能惹怒别的顾客,那可太糟了。你可以相信我,我要听这个比你要告诉我这个还要急切。”

这位顾客呆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德弟茂会说这样说,他甚至有点失望,因为他到芝加哥来,是要和德弟茂大力交涉的,但他收到的是感谢,而不是争论!

德弟茂明确地告诉他:“这样吧,我们在账中取消那笔15元的账款,并且我们都把这事忘掉,就当没发生过。因为你是一个细心的人,只需一份账目,而我们的事务员却要兼顾几千份账目,所以你比我们更仔细,我相信你是不会出错的。”

顾客的脸色越来越温和了。

德弟茂接着说:“我十分理解你的感受,如果我处在你的位置上,我也将无疑同你的感受完全一样,我也会非常生气的。因为你以后不再买我们的货物了,我可以向你推荐几家别的毛呢公司,他们的产品都挺不错的。”

德弟茂果真向这位顾客推荐了几家别的公司。

事后,德弟茂真诚地邀请这位顾客共进午餐。当他们一同回到办公室后,这位顾客订了比以前更多的货物。回去之后,他又重新检查了他的帐单,找出了自己记错的一笔账目,于是寄给德弟茂公司 15元的支票,并真诚道歉。

后来,这位顾客成为德弟茂公司的永久客户和朋友。

[总结]

有些时候,对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是不值得过份地认真和计较的。德弟茂在面对愤怒的顾客时,并没有坚持公司的意见,而是自揽过错,给了顾客一个台阶下。15元只是一笔小数,为此争执不下,显然是不明智的,而且顾客也未必是有意赖帐,倒不如干脆取消15元的账款。通过这件事,德弟茂公司反而赢得了这位顾客,是因为他们的处事方式比较妥当,令人佩服。

知者不言——不显耀聪明才是真聪明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译文]

聪明的人不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绝不聪明。塞住嘴巴,闭上眼睛,挫掉锋芒,去掉纷扰,遮蔽光芒,把自己混入尘世之中,这就到了“道”的高深境界。

《道德经》 第五十六章

[评析]

大家都能看见,真正才识过人的人,很少会整日夸夸其谈、自我宣耀。因为,无论是否才华过人,夸夸其谈、自我宣耀这种做法的本身,就是很不明智的。到处显露自身锋芒,只能招来嫉妒,令人心生厌恶。因此说,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去做的。只有不招摇、不自显,才是聪明人的做法,这样才能不招人疑忌,得以免祸全身。

[实例]

刘裕低调谋皇位

东晋末年,楚王桓玄见晋室衰微,便有篡位的野心。

当时建武将军刘裕手中握有实权,也很有威信,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楚王桓玄的堂兄卫将军桓谦私下问刘裕道:“大家一致推崇楚王的功勋和德行,认为朝廷应该把帝位让给他,你认为呢?”

刘裕内心本是反对桓玄的,口头上却答道:“楚王是宣武(桓温)的儿子,若论勋德,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晋朝早就衰微不堪了,楚王如果接受禅让,那真是上应天命,下顺人情,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桓谦听后,放心地说:“既然你说可以,那自然就是可以的了。”

对于桓谦的问话,刘裕很清楚是桓玄对他的刻意试探。

公元403年,桓玄成功地篡位称帝,把原晋室皇帝司马德宗遣送到了浔阳,刘裕跟随桓玄的堂兄桓修到建康朝见桓玄。

桓玄的妻子刘氏对桓玄说:“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怕是不会甘心久居人下的,依我看,你还是趁早把他除掉为好。”

桓玄不以刘裕为患,道:“我正欲扫平中原呢,除了刘裕,没有谁能担负得起这样重大的任务。等到关、陇地区平定以后,再另作打算吧。”

桓修在建康待了一段时间以后,决定返回京口(今江苏镇江),刘裕则借口伤痛不能走路,改由水路坐船,而没有与桓修同行。在船上,刘裕与何无忌、刘毅、孟昶、诸葛长民等共同密谋,策划好了推翻桓玄的整套行动计划。

公元404年的一天早晨,刘裕以外出游猎为名,率领何无忌、檀道济等人冲进京口,出其不意地杀掉了桓修。与此同时,刘毅等人也杀掉了坐镇广陵(今江苏扬州)的征虏将军、青州刺史桓弘(桓修的弟弟)。

桓玄这才认识到刘裕是心腹大患,可是已经晚了,桓玄的军队一触即溃,根本不是刘裕的对手。桓玄无奈坐船往南奔逃到浔阳,挟持司马德宗逃到江陵,后被人杀死。

后来,刘裕登上皇帝位,建立起了刘宋王朝。

[总结]

刘裕胸怀大志,不甘屈居于桓玄之下,但他在时机尚未成熟时先保持低调,不透露自己的意图,不显露自己的实力,为的就是蒙蔽对手,进而一举成功。古人所说的“三缄其口”,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妄言妄语,要善于隐藏内心的秘密。自古以来,整日招摇自显的人,总是最先被除掉的那一个。

刘备韬晦图存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刘备的实力较弱,被吕布逼迫得走投无路,只好投靠了曹操。当时,曹操正打着“网罗天下英雄”的大旗,于是便收纳了刘备,还许给其官做,不过是有其名而无实权。

当时的刘备,根本就不甘心居于人下,心中还着想“复兴汉室”的远大目标,曹操也提防着刘备会有所行动。

曹操在许田围猎时故意表露出自己的篡位意图,以试探其他大臣的态度。当时的大臣们都敢怒而不敢言,只有关羽“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刘备则在一旁“摇手送目”,拦住关羽,还刻意恭维曹操,体现出了极深的心机。

当董承、王子服等人凭汉献帝血写密诏结盟讨伐曹操时,刘备也被拉入了这个政治集团之内。刘备签名入盟后,“防曹操谋害,下了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曹操是何等的精明,他知道像刘备这样志向远大的英雄突然种起菜来了,可能有什么重大隐情,于是派许褚、张辽带领数十人到园中,将刘备请到丞相府,“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成为一段世代流传的历史典故。

当时,曹操几乎是明知故问,问刘备当时天下谁可称为英雄,想要刘备承认自己本怀英雄之志。

刘备则故意列举出旁人,先抬出最让人看不起的袁术,曹操斥之为冢中枯骨。刘备又举出袁绍、刘表、孙策、刘璋等人,唯独不提参加了董承为首的讨曹联盟的马腾和他自己。

曹操自然不满意这些答案,干脆直言:“当今天下英雄,惟有你我!”

刘备最担心的就是讨曹联盟之事暴露,听到曹操称自己为“英雄”,以为事情已经败露,直吓得手中筷子掉在地上。恰好当时雷声响起,为避免曹操怀疑自己,刘备推说是害怕雷声所致。

曹操便想,一个连雷声都害怕的人,根本不可能是什么“英雄”。于是,戒备心稍稍减轻。这为后来刘备借讨伐袁术为名领兵逃走,“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奠定了基础。

后来,刘备寻机以讨伐袁术为名,要了一支军队,带上关羽、张飞,从此脱离曹操的羁绊,又三请诸葛亮,开始了宏图大业。

[总结]

干大事业的人,最警惕的便是同时代的强者,因为这样的人很可能会成为竞争对手。在三国时期,刘备和曹操都是当世的英雄豪杰,都是心怀天下的大志之人。不过当时,曹操势强,刘备势弱,甚至曾一度寄居于曹操的营中。刘备知道曹操会警戒自己,便时时装出低调的样子来,用韬晦之术来免祸全身。

江南富豪沈万三招摇自显取祸端

沈万三是明朝初年江苏昆山一带很有名的大富翁,他原名沈万,因排行第三,又被称为沈万三。

明太祖朱元璋的明朝建立起来之时,沈万三很是想和朱元璋拉关系、套近乎,竭力向刚刚建立的明王朝表示自己的忠诚,拼命地向新政府输银纳粮,期望能够讨好朱元璋。

朱元璋便下令要沈万三出钱修京城金陵(今南京)的护城墙。沈万三负责洪武门到西门之间的一段,占金陵护城墙总工程量的三分之一,他不仅按质量提前完了工,而且还提出由他出钱犒劳士兵。

沈万三之所以这样做,本意仅仅是为了讨好朱元璋,但没想到弄巧成拙。朱元璋一听,当即火了,他说:“朕有百万雄师,你犒劳得了吗?”

沈万三没听出朱元璋的弦外之音,面对如此诘难,他居然毫无难色,表示:“即使如此,我依旧可以犒赏每位将士一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