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学老子 成事学孙子
23745900000009

第9章 处世智慧学老子(9)

“欲得到则先给予”,企业经营亦是如此。企业的发展,要靠员工们的努力工作,而要想员工们努力工作,就得给予足够的激励。把这一关系理顺了、搞好了,企业自然就会得到迅速的发展。罗伯梅德家庭用品公司靠着优厚的待遇,赢得了员工们的忠心效力,也赢得了企业的成功发展。

上善若水——以德为本是做人之道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译文]

崇高的德行就好象水。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静,甘心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它接近于 “道”。处世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胸怀像水一样静默深远、保持沉静,待人交友如水一样润泽万物,充满友爱,说话如水一样遵守信用,从政如水一样有条理、简洁清明,处事像水一样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如水一样随顺天时。

《道德经》 第八章

[评析]

做人应该首先修养德行,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德行,才能够树立起正面的形象,才能够稳步发展。在生活中,良好的德行和形象,是十分重要的,那些心地仁善、遵守信用的人,人们都会乐于接近他,也乐于帮助他。有些好的机会,人们也乐于想着他,因为这样的人值得交往,值得信任。以良好的德行为根本,是正确的做人之道。

[实例]

晏婴厚德千古流芳

晏婴生活在春秋末期的齐国,做过齐国三朝的相国,是举世公认的贤相。他长于才辩,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在内政上也很有建树。晏婴主张治理国家要任人唯贤,要均贫富,废除严刑苛法。

晏婴在历任齐国三朝相国时,三朝君主都对他十分信任和倚重。齐景公在位期间,同样十分信任他。

齐景公并不是一个睿智的国君,相反,还有些昏庸与残暴。但他有一个长处,就是对晏婴言听计从。在贤相晏婴的辅佐下,齐国开始强盛起来。

晏婴是公认的贤相,他很是关心民间疾苦,主张实行德政。他多次巧妙地劝说景公,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次,齐景公生了病,他认为这是上天对他的惩罚,于是要臣子们为他祷告上天。

晏婴趁机对齐景公说:“与其对上天说些好话,不如切实地做些好事。这样上天才会真正满意。”

齐景公便问,该做什么好事。

晏婴说:“现在赋税太重,百姓们生活困苦,如果减轻赋税,那么,所有的百姓就都会为您祷告上苍了,那时,还愁大王的病不会好吗?”

齐景公采纳了晏婴的主张,结果百姓们都非常感激。不久,他的病果真好了。

还有一次,晏婴随齐景公外出,路上有一具饿死的人的尸体。齐景公见了面无表情,晏婴却郑重地说:“过去桓公看见饥民便给粮食,看见病人便给钱看病。您却对此表现得这样冷漠,时间久了,我怕百姓们离心离德,拥戴别人做齐国的国君了。”

齐景公听了,忙向晏婴认错,命人将尸体安葬,还下令为饥民们发放粮食。

晏婴受到齐国上上下下的敬重,可以说名满天下,却十分谦逊。据说,他的车夫一开始因为自己为相国驾车而得意洋洋,但后来突然变得谦恭起来,就连晏婴也感到不解,就问他是什么原因。

车夫说,有一次他的妻子看到他得意洋洋地驾车,而相国晏婴却在车里谦恭和蔼,一回到家里,就要和他离婚。妻子说,相国身不过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国,他态度安详、谦恭慎重;你身高八尺,却为人驾车,而且还自以为是,妻子都为他感到惭愧。此后,车夫便改变了态度,谦恭而有礼了。

晏婴听了车夫的话,很受感动,认为这个车夫不一般,有觉悟,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亦勇于改正错误,就把他推荐给齐景公做了官。

晏婴身为一国的相国,自己的生活非常简朴。他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还把齐景公赐给他的封地退了回去。他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着粗布衣服,坐着破旧的马车,与平常百姓没有什么两样。他的妻子又老又丑,连齐景公都看不过去,要把自己年轻貌美的女儿嫁给他,却被晏婴谢绝了。

齐国在晏婴的治理下,百姓们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晏婴本人也成为千古流芳的一代贤相。

[总结]

中国历代的大官员数不胜数,真正能够名垂青史、流芳千古的,只有少数人。晏婴是个德行深厚的贤相,他忠诚、清正、廉洁、慎重、勤勉,在人格上几乎是无可挑剔的。他既尽心竭力地辅佐君主,又千方百计地保护百姓的利益。对于自身,则是严于律己,毫无私心。因此,他既稳坐相国的高位,又受到上上下下的普遍敬重,可见深厚的德行,也令他自身大为受益。

刘备仁德为本创基业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备势力微薄,他能在豪杰如林的乱世中脱颖而出,建立蜀国,与北魏和东吴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实属不易。他既没有东吴三世相传的基业,也没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他所倚仗的,一是仁德,二是智慧。

长期盘据西川的刘璋邀请刘备入川,以图二人交好、互相帮助,共同对付敌对势力。他们相约在成都以北的涪关相会。会面之前,军师庞统向刘备献计说:“夺取西川,乃我主霸业之基,志在必取了。时下良机已到,主公可在宴席上将刘璋杀掉,这样西川群龙无首,势必大乱,我军再乘势进兵,一举便可拿下成都。”

刘备听后连连摇头,说:“我和刘璋乃是同宗,他又待我亲密,毫无不仁之处,我怎忍心加害于他?”

庞统心中焦急,又说:“主公一念之仁,却要坏了大事。如今天下争雄,全凭力取,刘璋在西川不得人心,早晚必亡,主公若是不早下手,只怕为人抢先,坐失西川,到那时,悔之不及!”

刘备仍不为所动,坚持不同意。

次日,在宴会之上,庞统见刘备和刘璋把酒言欢,十分亲密,便知刘备心意无改,于是他命魏延登堂舞剑,意在寻机刺杀刘璋,好取西川。刘璋的手下张任看出对方的用意,便和魏延挥剑对舞,宴会的空气顿时紧张起来。

刘备见此,大怒喝退魏延,刘璋这才安然无恙。

事后,庞统跺足叹道:“主公的仁慈,已接近愚昧了!此时杀刘璋易如反掌,刘璋一死,西川唾手可得。如此好事,他偏偏不为,那么,东征西战又为了什么呢?”

其实,刘备之所以不杀刘璋,自有他高明的打算。他深知刘璋已把西川搞得民怨沸腾,人心离散,上上下下都想另结明主。但是,自己既想取西川,就必须取之有道,不能胡来乱来。倘若自己在宴会上一举杀之,西川虽取,但难免会授人以柄,让人将自己归入奸人之列。如此一来,自己长期苦心经营的仁德之名,便毁于一旦了。

这样,便失去了天下人之心,日后还拿什么作为资本取天下呢?何况,西川民众对他并不了解,在此恩信未立之时,先背上奸诈残忍的恶名,西川民众怎么能接受他呢?

有此深虑,刘备才隐忍下来,慢慢等待时机。

后来,刘备受刘璋之请,前往葭萌关抵御张鲁。有部下表示反对,说:“我军意在夺取西川,怎能和张鲁相斗、徒然自损呢?这只能是帮了刘璋、损了自身。”

刘备却坚持出兵相助。他要借此广收民心,以增名望,只是他不便明言。刘备的士兵们全力以赴地对付张鲁、帮助刘璋,表现得十分尽心尽力。

其后,刘备以回荆州为名,向刘璋借兵借粮,刘璋则表现得十分吝啬,只出借老弱残兵四千人、米粮一万斛。刘璋此举,激怒了刘备众人,刘备更是大怒。

于是,刘备借机发难,对众部下说:“天下人都看到了,非我不义,而是刘璋不仁。我为他死力抗敌,军卒为他舍生忘死,他却这般吝赏惜财,相信天下人都会指责他。我若不出兵攻打他,我军将士都将心气难平呀!”

刘备便以此为名,出兵讨伐刘璋。由于民心早已归附于刘备,因此在百姓们的拥护之下,很容易就取得了西川。

有人不解,刘备当初为何不杀刘璋,而是要舍近求远,刘备入川后,说了一段话,道破了此中的秘密。

他说:“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以操反,事方可成。若以小利失信于天下,吾不能为也。”

[总结]

一般来说,在乱世中拼杀夺地盘的人,只看重战绩,而往往忽略了仁德。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乱世豪杰都受人称颂。刘备则不然,他以仁德为本来争取天下,从道义上来讲,就占了上锋,赢了对手。这种“攻心战术”,比强攻硬占要高明得多,这才是真正的胸怀天下的英雄豪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赢得了人心,也就赢得了天下。

宗爱无德难长久

宗爱是北魏时期朝中的宦官,最初,他因罪被施以宫刑,只好进宫当了宦官。他在宫中初为杂职,受尽了欺侮,便立志出人头地,要高居人上。

一次,宗爱因小事被责打之后,一反常态地哈哈大笑起来,有人以为他疯了,他却恶狠狠地咬牙说:“人若无权无势,活着也是贱命一条,大丈夫岂能甘心?我能侥幸不死,必将不择手段,位极人臣,以报今日之辱。”

宗爱有此心计,其后便逆来顺受,表现得十分乖巧了。加上他天生十分精明,善于窥解人意,又不惜厚颜无耻,极尽巴结,渐渐官职得升,直至坐上了中常侍的高位。

一待握有大权,宗爱便果真如他先前所说,对先前侮辱他的人一一报复,使得许多人无端受祸。甚至,他胡乱猜疑轻视他的人,从来不肯放过,宁枉勿纵。

就连他的心腹死党,也感到宗爱事情做得实在过分,劝他说:“大人位高权重,行事还是谨慎为好。报仇雪恨也不能滥杀无辜,这样下去,难免于大人声誉有损,一旦皇上、太子怪罪,事情就不好收场了。”

宗爱小人得志,根本就不把心腹的相劝认真对待,他阴冷一笑,说道:“我忍辱负重,好不容易能有今日,为了什么?我报复他们只是其一,借以造势立威亦是我的深意,谁若是坏我的好事,就让他们一个也活不成!”

到了太武帝晚年,太子拓跋晃代理主持朝政。拓跋晃的亲信给事中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自恃有太子宠信,做事独断专行,将宗爱不放在眼中,甚至多有得罪。宗爱自知在争权夺势上遇到了强劲的对手,便苦思对策。

宗爱的心腹劝他和仇尼道盛、任平城和解,这样分析说:“时下太子掌权,他们又是太子的亲信,大人很难能斗得过他们。与其少有胜算,莫若暂与交结,以待来日。”

宗爱不肯让步,一字一顿地说:“权势二字,非同其他,不争何得?我定会想办法将他们除去!”

宗爱诬告仇尼道盛、任平城谋反,太武帝愤怒之下,不仅杀了他们二人,太子宫的很多官员也被斩杀。太子拓跋晃忧惧之下,不久也病死了。

后来,太武帝心有悔意,思念太子拓跋晃。宗爱担心事情败露,为保权势,他竟下毒将太武帝毒死。这件事他做得十分诡秘,得逞之后他才如释重负。

事后,宗爱对自己的死党说:“权势是没有人肯拱手相让的,为了它,即使到了最后关头也要放马一搏。我的成功,并不是侥幸所得,而是功到自然成。”

太武帝死后,尚书左仆射兰延等人征召秦王拓跋翰入宫,准备拥立他为皇帝。宗爱得知后,大为惊恐,他惊慌地说:“一旦秦王为帝,则我命休矣!”

宗爱和秦王的关系一直不睦,为防日后遭祸,他立即把平日关系好的南安王拓跋余秘密接进宫中,极力劝说他登上帝位。其后,他又假传皇后的命令,把兰延等人骗进后宫,一一诛杀。秦王拓跋翰也没能免祸,被宗爱押到宫廷监狱中杀死。

南安王拓跋余当上皇帝后,因功封宗爱为冯翊王,同时任命他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朝廷内外诸军事,兼领中秘书,封赏甚厚。

至此,宗爱权势冲天,朝政大权一人独揽。从此他更加我行我素,行事更无禁忌,对朝中百官动辄呵斥,专权日甚。

有人劝宗爱,提醒他该有所收敛,说道:“大人位极人臣,已是无可再升,理当居安思危呀!大人若能以谦示人,稍饰礼下,则可上附天意,下合人心,大人就再无后顾之忧了。”

宗爱听后,纵声大笑,根本就不将良言相劝当回事。百官私下纷纷向拓跋余进言,久而久之,拓跋余对宗爱产生了怀疑,便计划剥夺宗爱的权力。

宗爱闻此讯息,为保权势,又派人将拓跋余杀死。随后,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刚一即位便下令将宗爱诛杀,并屠灭其三族。宗爱的穷凶极恶终遭恶果,朝中上下人人拍手称快。

[总结]

宗爱费尽心机、苦心经营多年,得以步步高级,居于高位。但是,他不修德行,害人无数,如此逆天道而行,便注定了难以长久的命运。终于,宗爱的悲剧无可避免地发生了,不仅自身遭到诛杀,还被灭了三族,真是害人害己,恶有恶报。

曲则全、枉则直——能屈者才能伸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

[译文]

委曲反而能保全,能弯曲反而能伸直。

《道德经》 第二十二章

[评析]

只要留心就能发现,能够随意弯曲的东西,是最结实的。而过于刚直的东西,则是最易折断的。因此老子提醒世人,在某些特殊时刻,要能够辱受暂时的委屈,做出一定的让步来,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身,然后图谋日后的发展。只要留得青山在,又何愁没柴烧呢。

[实例]

武媚娘的保身之策

武则天出身贫寒,她在14岁时已是艳名远播,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中,封为才人。唐太宗十分宠爱她,称她为“媚娘”,因此得名武媚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