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品读管子管理之道
23746100000026

第26章

夫轻重强弱之形,诸侯合则强,孤则弱。骥之材,而百马代之,骥必罢矣。强最一代,而天下攻之,国必弱矣。强国得之也以收小,其失之也以恃强。小国得之也以制节,其失之也以离强。

以上摘自《管子》第九“霸言第二十三”

[译文]

关于国家的轻重与强弱,诸侯们联合起来就强大了,孤立的则弱小。骐骥之类的骏马,用百条马轮流与它比赛,它一定会疲惫到不能支持。称强一带的国家,如果天下各国都去攻击它,它一定会被削弱。

所以说,强国的正确做法是容纳小国,而自恃其强则是错误的。小国的正确做法是低头服从强国,摆脱强国的做法则是失误的。

[实例应用与分析]

团结才能强大,孤立就会弱小

“《管子》第九”中的上文部分表述了管子对一个国家强弱转变的分析,细致地评判了国家强大与弱小的决定因素,如果做法正确,那么,弱小的也会变强。反之,做法不正确,强大的也会被削弱势力:“关于国家的轻重与强弱,诸侯们联合起来就强大了,孤立的则弱小”。

对于“联合则强大、孤立则弱小”,管子做了形象的比喻和说明:“骐骥之类的骏马,用百条马轮流与它比赛,它一定会疲惫到不能支持。称强一带的国家,如果天下各国都去攻击它,它一定会被削弱”,这就充分说明了“联合则强大、孤立则弱小”这一规则。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团结才能强大,孤立就会弱小”。

管子在这里指点统治者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间的关系,他指明,能否正确处理与别国的关系,是与一个国家强大与弱小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国家与国家之间,与人和人之间有些相似,凡是注意团结他人的,都能使自身变得强大;凡是自视不凡而不联合他人的,都是势单力孤的。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个体永远都不可能是集体的对手。因此,弱小的个体要想战胜某个强大的个体,只有团结成一个集体,才有取得胜利的可能。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的故事就充分体现了团结的力量。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秦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其他小国常常被秦国欺负,可害怕于它势力的强大,个个只能是敢怒不敢言。 洛阳人苏秦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摆脱秦国的欺辱,其他诸国只有联合起来才有机会实现。于是,苏秦决定游说各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

他先是到了赵国,赵国当时的国君是赵肃侯,相国是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奉阳君很不喜欢苏秦,苏秦只好北上来到了燕国。苏秦对燕文公说道:“这些年来,燕国的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受到战争的骚扰,大王您也没有什么忧愁,大王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燕文公说不知。苏秦说:“燕国之所以如此太平,是因为燕国南面有赵国这座天然屏障。秦国与赵国已打过五次仗了,双方各有胜负,元气都大伤,所以燕国才平安无事。秦国如果出兵攻打燕国,则需经过赵国,故不可能一时就攻下燕国。但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十天就能打到燕国的都城。所以我建议大王应和赵国合纵亲善,如此以来,燕国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燕文公觉得很对,立即派苏秦为使,让他带着金银布帛去办理与赵国结好之事。此时奉阳君已死。苏秦到了赵国后对赵肃侯说:“请允许我分析一下赵国的处境。目前,赵国是山东一带最强大的国家,在秦国眼中,赵国对自己的威胁最大,为什么秦国不敢太轻易发兵攻打赵国呢?那是因为秦国害怕韩国、魏国在后面暗算他。因此,您要想保全赵国,则需保证韩、魏两国不向秦国屈服。”

赵王听到这里后,不禁点点了头。苏秦继续说:“我私下里算了一下,各诸侯国的土地加在一起是秦国的五倍,军队若合在一起,则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个国家结成一体,合力攻打秦国,秦国必定大败。到那时,大王就不会再有这些顾虑了。”

赵肃侯连连点头说:“先生所言极是,我愿给先生一百辆车,一千镒黄金,白璧一百双,绸缎一千匹,让您前去游说各国诸侯缔结盟约。”

苏秦于是又到了韩国,他面见韩宣惠公,这次用了激将法,他对韩王说:“韩国的军队如此强悍,可大王竟拱手把土地献给秦国,实在让天下人笑话。大王您要明白,秦国今天要求割这块地,明天要求割那块地,韩国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国的贪念却没有止境,如此下去,韩国迟早要灭亡。大王以臣子的身份侍奉秦国,这跟做牛做马有何区别呢?我真为大王感到害羞。”

韩王听后一下子变了脸色,他激动地说:“尽管我没有出息,但我绝不再向秦国屈服了!我愿意加入抗秦联盟,以雪前耻。”韩宣惠公说完,赠给苏秦黄金、玉器等物,让他继续去游说各国。

苏秦又去游说魏襄王说:“魏国人口众多,车马成群,我估计您国家的力量不会比楚国小。然而,那些为连横而游说的人却胁迫您伙同豺狼般的秦国一起来侵略天下。一旦秦国灭了魏国,他们势必会和您翻脸。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意见,使六国合纵相亲,则可避免遭受秦国的制约。”魏襄王权衡利弊,同意合纵抗秦,还赠给苏秦金帛一车,送他去了齐国。

苏秦对齐威王说:“齐国南有泰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真称得上是个四方都有天险的国家。有这样好的条件,加上大王如此贤明,齐国何愁不强大呢?大王又何必害怕秦国呢?韩、魏虽小,尚敢与秦对抗,今秦国不能东进,不就是因为韩、魏在西边抵抗的缘故吗?大王不但不与他们通好,还经常欺负他们,这是大王的过错。如果大王能够参加六国之盟,不但可以与韩、魏通好,而且再也不用害怕秦国了。”

齐威王被说服了,同意参加这个联盟。苏秦又来到最后一个国家——楚国。

他对楚王说:“秦国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楚国,楚国强大,秦国就弱小;秦国强大,楚国就会被削弱。如果您肯加入联盟,我定叫山东各诸侯国向您进贡礼品,让他们朝奉您的宗庙,接受您的指示,各国的军队也都听您的调遣。大王意下如何?”

楚王大喜,忙说:“我愿意参加合纵抗秦,以保全我们这个处于危亡的国家。”

这样一来,六国终于联合起来,准备一起对抗秦国。随后,六国国君在洹水聚会,签定了六国盟约,盟约中说:“秦攻一国,其他五国都要出兵援救,谁违反盟约,五国共讨之!六国联合,以战止战,合纵抗秦!”

苏秦被推举为“纵约长”,总管六国军民。如此一来,秦国再也不敢轻易出兵攻打哪个国家了。六国得到了一段难得的安宁日子。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一个个渺小的个体如果能聚合起来,一定会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如果六国各自为战,老死不相往来,那么他们必然会一个个的被秦国吞掉,虽然他们后来并没有摆脱这种悲惨的命运,但通过这次联合,至少可以证明:团结才能强大,孤立就会弱小。

敌我的对立关系不是永远不变的,有时根据形势的变化,敌人也能变成合作伙伴。当双方有了共同的敌人的时候,联合就成了唯一的选择,而联合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诸葛亮一出山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他要协助刘备夺取荆州,但荆州是群雄觊觎已久的地方,谁都想得到。当时,曹操已定河北,荆州必是他的下一个目标,而东吴也已三次进攻荆州,荆州可谓炙手可热。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下,佯攻南阳郡,秘密大举进攻荆州。形势严峻,刘表决心收缩兵力,重点防御襄阳,以进一步守住荆州。刘表令刘备从新野撤到樊城驻扎,保卫一水之隔的襄阳,又以江陵为后方基地,储备大量军用物资以支援前线。

曹操率军占据襄阳后,又率精锐骑兵追上了刘备,把刘备军冲得落花流水,刘备落荒而逃。正在刘备军无处落脚的时候,东吴前来联络的使者鲁肃出现了。这让刘备深感意外,东吴和刘表是仇家,孙权又企图夺取荆州,为何又派来使者呢?

其实,孙权是位极明白利害关系的英主,他认识到,曹操南下荆州,是同东吴争夺荆州,得势后必会顺势进攻东吴,东吴眼下连自保都成了问题,又何谈夺取荆州呢!眼下,曹操是头号敌人,故应该调整敌友关系,同荆州建立联合军队以抵御曹军。

鲁肃向刘备传达了孙权希望结盟的意愿,刘备很是兴奋。其实,诸葛亮早就想同东吴结缘,只因以前实力不足及不明东吴的态度,一直没有主动联吴,今天鲁肃找上门来,诸葛亮的心里也很高兴。遂跟随鲁肃急匆匆地奔赴柴桑去会见孙权。到达后,诸葛亮和孙权展开了谈判,最终,东吴决定迎战曹军,孙权命周瑜率兵三万,随诸葛亮前往会师刘备,齐心协力抵御曹操。

诸葛亮随后乘船赶赴前线,协助指挥孙、刘联军作战。当年冬天,曹军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血战,周瑜用火攻烧了曹操的战船,刘备率军在陆上追歼,共同大破曹军,曹军损失大半,退回了北方。联军又追至江陵,经过一年围攻,守将曹仁弃城逃跑,这次战争以联军大胜而宣告结束。

赤壁之战,为三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次战争能够取得胜利,关键是建立了孙、刘联盟的政策。很多时候,合作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手段,几个看似弱小的个体一旦联合起来,所形成的力量是无穷的。

作为领导者,关键的时刻一定要团结一切尽可能团结的力量,这样,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了很多,相反,如果一意孤行、妄自尊大而拒绝别人帮助的话,失败就离自己不远了。

说到团结,我们不能不提到廉颇和蔺相如,他们为了国家利益而联合起来保卫国家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秦、赵渑池之会以后,赵王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作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蔺相如只不过会耍点嘴皮子而已,现在官位竟在我之上,等我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后,不肯与廉颇碰面。有一次,蔺相如外出办事,他远远地看到廉颇的车子朝这边来了,赶忙掉转车子躲避。

蔺相如的手下再也看不下去了,对他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前来投靠你,是因为我们仰慕你的为人,现在你怕廉颇到这种地步,我们尚且感到羞耻,何况你呢!请允许我们离开。”

蔺相如连忙阻止道:“像秦王那样有威严的人,我都敢在朝堂上大声呵斥他,即使我愚笨无能,难道就唯独害怕廉将军吗?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只不过因为我们两人在的缘故。如果我们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是把国家危难放在首位,而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请你们体谅我。”

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那里,他深受感动,对自己的行为很是感到懊悔,为了表示歉意,他脱去上衣,露出肩膀,背上荆条,来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他对蔺相如说:“我这个庸俗卑鄙的小人,想不到您的胸怀宽广到这种地步!”

蔺相如赶忙把他搀扶起来,抽去荆条,给他穿上衣服,两人终于和好如初了,还结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两人的团结,使赵国的决策阶层空前团结,赵国的势力变得更加强大起来,秦国不敢再轻举妄动了,这团结的力量之大可见一斑。

团结他人不但能使局势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而且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是有利无弊。而那些不懂团结的君主,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利益就忘记了未雨绸缪的道理,等到局势突然发生改变的时候,他们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了。

下面的这个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虞和虢是春秋时期北方的两个诸侯小国,晋国是当时的大国。

有一次,晋国发兵攻打虢国,大军必须经过虞国的国境。晋献公给虞君送来一块价值连城的白璧,请求虞君允许他们通过。此时,虞国的一位大臣劝谏虞君道:“大王千万不要答应晋国的请求!虞和虢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唇亡则齿寒,嘴唇若没有了,牙齿岂能自保?假如今天大王让晋国通过,等他们灭掉了虢国以后,一定会回过头来灭了我们。我们此时应该和虢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晋国才是上策。”

虞君不相信他所说的话,而是高兴地接受了晋献公的白璧,同意晋军通过。晋军攻取了虢国以后,果真回过来把虞国给灭掉了。

虞君没有看到潜在的危机,而是被眼前的利益迷住了眼睛。他这种做事不考虑长远、不考虑后果的作风只能导致失败。这也就应了那句话:团结才能强大,孤立就会弱小。

问第二十四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