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品读管子管理之道
23746100000029

第29章

楚国的人同意放回了百里奚,当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回到秦国后,穆公亲自为他解开绳子,请他入宫请教治国之道。

百里奚含着泪说道:“我是亡国之臣,哪敢与国君议论天下大事啊?”

秦穆公回答道:“虞国亡国,那不是你的责任,那是虞国国君不重用你的缘故啊。”在秦穆公的再三请教下,百里奚非常感动,他和秦穆公畅谈了三天,秦穆公非常的高兴,封他为宰相,授之于大权。

有一天,百里奚对秦穆公说道:“我有一个朋友蹇叔是治国的人才,我的才能都不能和他相比,只是他一直都没有被人重视。过去我在齐国要饭的时候,是蹇叔收留了我。我曾经想为齐国效力,遭到他的劝阻,我才幸免于难。我又到了周,周王子很喜欢养牛,我就为他养牛以接近他。当周王子想用我时,蹇叔又来阻止,我就离开了,这又避免了杀身之祸。跟随虞君时,我没有听他再一次的劝说,结果当了俘虏。从这些事情上来看,蹇叔是个非常有才能的人。”

秦穆公听后非常的高兴,马上派人带上丰厚的礼物去请蹇叔,并拜他为上大夫。后来,蹇叔和百里奚成了秦穆公的左、右宰相。

此后,秦穆公又任用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为军中大将,共同协助秦穆公振兴秦国。在秦国称霸的过程当中,这些臣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秦穆公的霸业,正是这些重臣促成的。

秦穆公为了求得贤才,费尽心思用羊皮来换百里奚,并合理地任用他,让他辅佐国政,又通过任用蹇叔、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一批贤臣良将,充实了“左膀右臂”。

秦穆公的重用,使得这批贤臣良将忠心耿耿,誓死为国。正是通过合理使用这批国之栋梁,秦国才如愿成就了霸业。

这同样是“臣君得位、相得益彰”的结果了。

君臣上第三十

[原文]

虽有明君,百步之外,听而不闻。间之堵墙,窥而不见也。而名为明君者,君善用其臣,臣善纳其忠也。信以继信,善以传善。是以四海之内,可得而治。是以明君之举其下也,尽知其短长,知其所不能益,若任之以事。贤人之臣其主也,尽知短长与身力之所不至,若量能而授官。上以此畜下,下以此事上,上下交期于正,则百姓男女,皆与治焉。

以上摘自《管子》第十“君臣上第三十”

[译文]

即使是明君,百步之外也是听不见的,隔着一堵墙也会看不见。能够称之为明君,是因为善于使用臣下,而臣下也善于贡献他的忠心。诚信会带来诚信,善良能导致善良,所以四海之内都能治理好。

因此,凡是君主在提拔臣下的时候,都要完全了解他的长处和短处,了解他才能的限度,才让他担任职事。贤能的人为君主做事,也能完全认清自己的长短处和能力的限度,再根据实际能力接受官职。

如果君主按这个原则来管理臣下,臣下按这个原则来服事君主,上下以公正来相互勉励,那么天下的老百姓们就都会愿意接受统治了。

[实例应用与分析]

知人善任者“明”

“《管子》第十”中的上文部分为管子对任用人才的标准的分析与评定,“即使是明君,百步之外也是听不见的,隔着一堵墙也会看不见。能够称之为明君,是因为善于使用臣下,而臣下也善于贡献他的忠心”,说明即使是圣明的君王,也并非是万能的,他需要臣子的忠心协助才能够使千秋大业得到继续,可见善于使用臣下是多么的重要。

“因此,凡是君主在提拔臣下的时候,都要完全了解他的长处和短处,了解他才能的限度,才让他担任职事”,也就是说要在首先了解臣下的前提下,再去任用他,才能把他安排在恰当的职位上发挥出他最大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知人善任者‘明’”。

是的,任用人才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任何一个人才都不是万能的,或许都有其特有的长处与短处,如果统治者任用得当,那么,就可能用其长而避其短,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而不会因短处坏事,这就是“知人善任”了。

作为一个统治者而言,能够做到“知人善任”是很必要的,也是很难得的,把有能力的人都安排在恰当的职位上,这样一来,统治者就多了很多有力的助手,如此又怎愁国家治理不好呢!

帝王选人都追求德才兼备,但真正德才俱全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如果帝王能够不拘一格地选人,再根据他的特长而任之,也未免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知人善任者明。

唐太宗就是位知人善任的明君,他特别注意考察官员能力与职位是否相称等问题。他明确提出,要根据实际能力降职使用或提拔、根据能力加以任免,既不允许能力低下者长期混岗,也不容许大材小用、浪费人才的现象存在。

有一次,治书侍御史刘洎上书李世民说:“尚书省是个日理万机的机构,作为处理国家事务的重要部门,在寻求尚书省众官员的人选时应慎之又慎。如果这些职位被不称职的人占据了,那国家事务的处理势必会受到影响。

“近来尚书省的事务总是拖延滞留,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公文甚至推满了案桌也无人过问,请陛下允许我叙述其根源。贞观初年,国家没有设尚书令、左右仆射等官职,那时,尚书省的事务非常繁杂,工作量比现在要多出一倍以上。当时戴胄、魏征两位丞相都很勤于官吏事务,他们本身胸怀坦荡、品性刚直,遇到应弹劾检举之事,总是无所回避,百官也懂得自我约束,这都是因为用人得当的缘故。

“而现在,国家的一些重要法纪已经不能正常执行了,这都是因为功臣和国戚占据着重要位置,他们才不符职,彼此又依仗着功劳或权势相互倾扎。在职的官员,大都不遵循国家的法律准则,虽然有人也想奋发图强,但往往是一遇到毁谤之事就害怕的不行。这样一来,谁还敢尽情发挥才能呢?这便是众官有折不奏,有文不批的根源所在。”

李世民看完奏章后很是高兴,他马上任命刘洎为尚书省左丞,并全力地支持他,让他放手工作,以清理诸多弊端。刘洎在任上也是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对他所提出的那些问题逐一进行了处理,朝廷上下官员的面貌为之一新。

只有让合适的人任合适的职位,他的才能才会有效地发挥出来。唐太宗用刘洎就是个很成功的例子,历史上的明君在用人上的明智大体如此。

知人善任不仅能体现出一个君主眼光的过人之处,于国于民也很重要。吴王寿梦就是因为用对了人,才使国家强大了起来。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拥有着一支强大的水军,他因此跻身于春秋诸强之列。他试图再组建一支强大的陆军,以实现他称霸诸侯的理想。

这时,北方强国晋国因与楚国矛盾激化,便想联合南方的吴国,前后夹击楚国。晋国国王于是派大臣屈巫臣出使吴国。屈巫臣颇有韬略,精通车战、步战的战法,是位颇具实力的将才。

吴王寿梦问他道:“有什么方法可以击败强大的楚国呢?”

屈巫臣回答道:“可以与楚国的敌国晋国结盟。结盟可以给吴国最大的好处,那就是晋国可以帮助吴国建立一支懂车战、步战战法的陆军。”

吴王寿梦听后很是高兴,当即请屈巫臣留在吴国任军事教官。屈巫臣不敢自作主张,遂回国禀报了晋王。晋王认为帮助吴国训练陆军有利于自己战胜楚国,很爽快的答应了这件事。

不久后,屈巫臣带着百名随从来到了吴国。吴王寿梦当即下令吴军将士拜屈巫臣为师,学习陆军作战之法。他告诫吴军将士要像敬重自己一样敬重屈巫臣,如有怠慢者,斩!

屈巫臣很受感动,他认真地带领晋兵学习车法、阵法。吴王寿梦还亲临练兵场加以督促。数日后,一支强大的陆军终于建成了。

楚国怕吴晋联合,决定先攻打吴国。吴军以屈巫臣所教之阵法果断迎战,在水师的配合下,吴军大败楚军。楚国惊惧吴国的强盛,竟十余年不敢再与吴军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