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品读管子管理之道
23746100000036

第36章

武王听到这话后心里有些担心,他问扁鹊可不可以不做手术。扁鹊气愤地把医具扔到地上说:“大王跟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疗的方法,却又轻信不懂医术的人的话,这就好像是大王听不进忠言,而对小人的流言却是言听计从,大王以此来治理国家,迟早会被小人坏了大事啊!”

贤者和小人是不能相容的两种势力,两者就像是水与火的关系一般,在皇帝面前,这两种势力此消彼长。皇帝亲近贤者,小人自然就会受到冷落,反之,皇帝偏爱小人,贤者就没有了立足之地。凡是圣明的皇帝都会尽可能地去亲近贤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国富民安。

英明的君主都喜欢和贤者在一起,因为他们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和贤者在一起,自己的德行也能得到提升,而和小人在一起,自己只会被他慢慢同化,最终也会变成一个小人。

因此,亲贤臣、远小人才是国君的正确交际规则。齐后主就是因为没把握好这条规则而导致了亡国。

公元575年,北周武帝率大军兵分六路讨伐北齐。周武帝手下的大将韦孝宽在军事上很擅长在敌人内部安插间谍。为了摸清北齐国内的军事情况,韦孝宽派出大批的间谍打入北齐内部搜集各种情报。由于他派出的这些间谍都受过良好的训练,他们到达北齐后各尽其职,把北齐朝廷内部的矛盾,兵力的部署等事项打听的一清二楚。

后来,北齐的左丞相斛律光识破了北周的间谍活动。他赶忙向齐后主报告说:“周武帝对我国虎视眈眈,派大批间谍来刺探我国情报,我朝内的许多大臣也早已被北周的间谍收买当了内奸,请皇上立刻查办这件事情。”

宰相祖孝与斛律光素有恩怨,他听到这话后赶紧接茬说:“听丞相的意思,我朝内大臣都是内奸,只有你一人清白?如果真是如此,皇上会发觉不了吗?你这是对皇上的蔑视,真不知你居心何在!”

祖孝的话让齐后主听后觉得很有理,不等斛律光申辩,齐后主就把他赶出了朝廷。斛律光回到家后闷闷不乐,但他毕竟是个忠臣,况且身为丞相此时必须能够忍辱负重。他暂时把烦恼抛在脑后,继续暗中调查间谍们的行动,加紧防备北周的入侵。

此时,韦孝宽把北齐的近况早已了如指掌,但是他知道,斛律光是位战功卓著的大将军,能征善战、智勇双全,要想攻下北齐,必须首先除掉这个劲敌才行。

于是,他又接着使出了离间之计,韦孝宽让参军写了两句歌谣,歌谣的意思是:斛律光要想当皇帝,北齐王朝灭亡的日子不远了。

韦孝宽让间谍们把写好的歌谣传单散发到齐国的京城,并让孩子们在大街上传唱。祖孝看到了这些传单,他把情况报告给了齐后主,又趁机大肆渲染了一番。齐后主往常就对祖孝非常宠信,这次更是对他的话深信不疑,他马上下令杀了斛律光。

韦孝宽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他随即发兵攻打北齐,由于内外呼应,北齐很快就被消灭了。

齐后主分不清忠奸,自然也就做不到亲贤臣、远小人。他的昏庸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成为亡国之君就是对他听信谗言、亲近小人的报应。

人很容易受到身边其他人的影响,尤其是在思想和品行方面更是容易互相效仿。不仅统治一朝的君王需要亲近贤臣而远离小人,就是普通人做到这一点也绝对是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徐达就因为遵循了这条规则,才使自己得以避祸。

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他跟随朱元璋征战南北,立下了无数战功。但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因此平日里他不敢有一丝一毫的狂妄,而是处处谨慎从事。

有一次,朱元璋把自己的旧宅赐给了他,这所旧宅是朱元璋登基前当吴王时的王府,富丽堂皇,房屋足有千间之多。朱元璋对徐达说:“你和我从小在一起,你又为我做了那么多事,实在是太辛苦了,我的旧宅并不破旧,你就用它来好好享受一下吧!”

朱元璋以为徐达一定会感恩拜谢,不料徐达却推辞不受。朱元璋以为他这是故意谦让,于是把他灌醉,让人把他抬到了旧宅中。徐达半夜醒来,问明实情后赶紧去向朱元璋请罪。朱元璋无奈,只好给他新建了一座府邸。

徐达的家人责怪他道:“皇上赏赐给你的东西,你为什么不要呢?这样的好事别人做梦都想,你不该轻易推辞啊!”

徐达说:“和我的性命相比,一座王府又算得了什么呢?皇上疑心太重,我若答应下来,皇上必会怀疑我的忠心,还会怪我不懂礼节,那样我就危险了。再说,我若从此贪恋享受,势必再也无心立功,这样下去,我还怎么在朝廷立足呢?”

徐达就是这样一个明白人。当时的丞相胡惟庸很得朱元璋的宠信,百官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前去巴结他。徐达却清楚胡惟庸是个奸诈的小人,他不仅不与他结交,还对主动上门的胡惟庸很是冷淡。

徐达的家人又来劝他说:“现在胡惟庸是皇上面前的红人,你不喜欢他,也不该得罪他啊!你不要太固执,要谨防胡惟庸日后报复你啊。”

徐达严肃地说:“和小人交往,眼前虽可得些小利,但后患无穷,肯定要吃大亏的。做人做事不能鼠目寸光,如果不能看的长远,又怎能长盛不衰呢!”

后来,胡惟庸失势,朱元璋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处死了。许多人都被牵扯进去,一个个不是丢了官就是丧了命。徐达因为反对胡惟庸,朱元璋对他更加赏识了。

徐达目光长远,不受眼前利益的诱惑,最后赚取了大功。他不与小人共舞,坚定自己的立场,最后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可见,要想成大事,就必须与小人划清界限,否则,最终必被小人所害。

在朝廷做事,对于身边的小人要严加防范,千万不要被小人的花招迷惑了眼睛。只有认清小人、远离小人,才能避免祸患。

孙膑就是因为没有看清楚庞涓的真面目,才落下个被他惨害的下场。

孙膑和庞涓是春秋时期高人鬼谷子的学生。两人在鬼谷子的指导下,文韬武略无所不精,成为当时的两大奇才。但庞涓为人心浮气躁、好胜心强,容易对别人产生妒嫉之心。而孙膑则谦虚好学、待人宽厚。

当时,韩、赵、魏三家分晋。其中魏国的势力最为强大,魏惠王野心勃勃,意欲称霸天下。他四处招贤纳士、收拢人才。庞涓得知后迫不及待地提前下山投奔了魏国。在魏国,庞涓深得魏惠王的器重,被封为大将军。他把学来的本领全部用在平日训练兵马上,在与卫、宋、鲁、齐等国的交战中,他的军队屡战屡胜,因此,他在魏国赢得了威望。

不久后,孙膑学成下山。听说魏惠王礼贤下士,很有仁德,于是也来投奔魏国。庞涓知道后对魏惠王说:“孙膑是齐国人,我们如今正与齐国为敌,他此次前来,恐怕别有用心。”

魏惠王说:“依您之言,外国人就不能用了吗?古人说用人要不拘一格,我不能因为他是齐国人,就错过这位贤者啊!”魏惠王很隆重地接待了孙膑。

在与孙膑的交谈中,魏惠王发现孙膑比庞涓更有将才。于是,就想拜孙膑为副军师,协助庞涓统军。庞涓得知后忙对魏惠王说:“孙膑是我的兄长,才能又比我强,岂能在我手下做事呢?不如先让他做个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让位于他。”孙膑以为庞涓这是一片真心为自己着想,对他十分感激。

庞涓怕自己的前途受到影响,他总想着让孙膑回到齐国,有一次他试探性地问孙膑:“你怎么不把家里人接来同住呢?”

孙膑答道:“家里人非亡即散,哪里还有人可接呢?”

庞涓听后心里不禁一沉,如果孙膑真在魏国长待下去,自己的地位可真是岌岌可危了。

后来,孙膑在齐国的朋友给他写信让他回到齐国。孙膑回信说自己是魏国的客卿,不能随便走。结果信被魏国人得到了,报告给了魏惠王,魏惠王问庞涓如何处理此事,庞涓连忙说:“孙膑是个奇才,如果经不住他朋友的劝说回到齐国,对魏国是非常不利的。我先去试探一下,如果他真心留下也就罢了,如果他有离开之意,那就交给我处理吧!”魏惠王答应了。

庞涓到了孙膑处,直接问孙膑道:“听说你收到一封从齐国写来的信,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孙膑说:“只怕不妥。”

庞涓说:“你放心回去好了,我会向大王解释的。”孙膑听后很是感动,第二天便前去向魏惠王告假。

魏惠王不知真相,以为孙膑要回齐国效力,一时气愤难当,命庞涓来审问他。庞涓假装仁义,先放了孙膑,又假意前去给孙膑求情。不久后,他神色慌张地回来对孙膑说:“我费了九牛二虎自力总算把你的命保下来了,但大王说黥刑和膑刑却不能免除。”接着,庞涓让人在孙膑脸上刺字,剔了他的膝盖,孙膑被弄成了终身残疾。

孙膑胸怀大略且为人正直,但是他太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了。他轻信小人,结果惹祸上身,可见,对于那些奸邪的小人,只有敬而远之才能保全自己。保全了自己,等到合适的时机再把小人搞垮也为时不晚,这才是智者的策略。

从历史上的众多事例来看,亲近贤者的帝王都能够基业长青,帝位代代相传,而那些不能远离奸邪小人的帝王则是下台的下台,亡国的亡国。

因此,亲近贤者而远离奸邪小人才是治国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