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魔力不倒翁的生存寓言
23747400000020

第20章 做人之道,敬人敬己(3)

戚继光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抗倭英雄,他的祖先戚祥跟随明太祖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为国捐躯。明太祖特封他的后代到登州(今山东蓬莱)担任指挥佥事,并且世代承袭。戚家将因家风严而闻名。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文武全才,刚正不阿,被人誉为难得的好官。因为不愿违背良心收人钱财,所以被陷害丢了官职。

公元1528年,夫人为56岁的戚景通生下了一个男婴。戚景通老年得子,激动地说:“我为儿子取名继光,要他继承、光大我六代的将门家风,前程无量!”

戚继光从小跟随父母读书习武,10岁时,他就读了许多兵书,还能写得一手漂亮的诗文。

戚景通对自己的儿子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所以教育非常严格。戚继光少年时,父亲就经常给他讲,武将必须有舍身报国的高尚气节,打起仗来应有身先士卒的勇猛精神。他希望儿子将来能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事业。

当戚景通告老返乡时,祖居的房屋已近百年,很是破旧,所以需要修缮。工匠们对戚继光说:“公子家是将门,请安设十二扇镂门户吧!”戚继光向父亲提出这个意见。父亲严厉斥责了儿子这种图虚荣、讲排场的想法,说贪慕虚荣,连这点家业也会保不住的。戚继光虚心地接受了父亲的批评。

戚继光13岁那年订婚了,亲戚送给他一双考究的丝履。戚继光穿着这双丝履走过庭前,父亲看见了,十分生气地批评他:“为将之道,文武双全。文要精熟韬略,足智多谋;武要临敌破阵,武艺高强。然而更重要的是为官清正、爱兵如子。从小不贪图富贵,将来才能和士兵同生共死。你这样做以后就势必要侵占士卒的粮饷,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最后,父亲还将丝履毁裂,不让戚继光从小养成奢侈享受的坏习惯。

戚景通不仅竭力制止儿子沾染坏习气,还十分注意把儿子往正路上引导。一次父亲问戚继光:“你的志向何在?”

戚继光答:“志在读书。”

戚景通说:“读书的目的在于弄清‘忠孝廉洁’四个字,否则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并命人把“忠孝廉洁”四个字写在新刷的墙壁上,让戚继光时时省览。戚景通教育儿子要于国家,孝顺父母,克己奉公,讲求气节,这对儿子的成长起了很好的影响。

戚继光一面刻苦学习武艺,一面立志发愤读书,以求继承父业。三年过去了,他博览群书,学业大进。15岁时,戚继光就以深通经术出名于家乡一带。后来,他果然成为了一位平定倭寇的民族英雄。

戚家家风甚好,体现在戚父对戚继光的教育上,能够从小抓起,从一些生活方面的细节之处入手。作为一名长者,戚父明白品性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之重要。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并保持下去,才谈得上开创事业。有这样的家庭环境,戚继光能够成为一名民族英雄实属自然。

曾国藩的子女能够成才,是因为曾国藩的教育好,他对孩子们的教育可谓用心良苦。正因如此,才令他的儿女成才。

天下的父母都是费尽心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实只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再加上后天的努力,想要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并非难事。《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足见父母的基础教育对子女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6.以尊敬之心对待同事的意见

人之所资,须自挣而勿待人予。成大事者须善吊时机,借梯而上。

——引自《曾国藩语录》

曾国藩被后人称为是晚清“中兴之名臣”,但是仅仅凭借他一人之力,岂能将已经病人膏肓的清王朝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曾国藩的确不能,然而他渐渐使得清王朝步入正轨。曾国藩作为一个领导者,他把当时四处分散的名士们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完成了他一个人力量所不能完成的事业。

曾国藩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他并不需要亲自动手去做某一件具体的事,只需要正确地指挥手下的人去做就行了。有了曾国藩的带领,他手下的那些能人们才能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情。就像荀子所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历史上,一代伟业绝非只是凭一个人单打独斗完成的,而大都是在众人的帮助下实现的。曾国藩就是以他人之力为自己之力,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中才”的曾国藩,知道自己必须吸取他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做成事情。在曾国藩看来,世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可取之处,将众人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收归己用,就可以成就一个完人,就可以完成任何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业。事实上曾国藩的幕僚就是曾国藩的智囊团,曾国藩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一直在向智囊团征求意见和建议,借用智囊团的力量。

曾国藩的仕途并不是一直顺畅,因此他特别的小心在意。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有犹豫难决的事情的时候,曾国藩总是向他的幕僚们征求意见,然后作出一个相对明智的决策。

幕僚们的意见在曾国藩的人生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响了曾国藩的一生。当创办团练,开始和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曾国藩屡战屡败,朝廷对他并不怎么重视。后来,曾国藩接受郭嵩焘的意见,创建湘军水师,从此名闻天下,得到了清朝廷的重视。这支水师在曾国藩后来的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曾国藩转败为胜的关键。

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围困长沙,长沙当地的官绅们向湘军求救。当时的湘军实力不足,能否打赢这场仗是一个未知数,而且这一战也关系到湘军的前程。为此,曾国藩多次召集所有将官,研讨这件事;还在官署设建议箱,请幕僚出谋划策。最终,他采取了陈士杰、李元度的建议,在湘潭大胜太平军,有了著名的湘潭大捷。

咸丰十年(1860年)秋是湘军与太平军交战的关键时刻。当时,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在出逃前发出谕旨,令鲍超北援,这使曾国藩陷入两难的境地。鲍超是曾国藩手下的大将,握有重兵,一旦北上勤王,湘军的实力就会骤减,难以与太平军抗衡,湘军就可能会全军覆没,曾国藩多年的辛苦经营就会毁于一旦。但是,咸丰皇帝已经下旨,如果不去,又会落个抗旨的罪名。曾国藩难以抉择,于是召集幕僚们来商议。李鸿章建议“按兵请旨,且无稍动”,曾国藩觉得可行,就采纳了他的意见。这使得湘军度过了这次危机。不久,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克安庆,包围天京,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形成了绝对优势,最终战胜了太平天国。

后来曾国藩之所以成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也是因为他采纳了别人的意见。

早年,容闳就建议曾国藩设“制器之器”,送有识之士出国留学。曾国藩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洋务运动兴起,那些留洋回来的人成为曾匡国藩的得力助手,使他成为洋务运动的首脑人物。

有人在评论曾国藩时说:“以儒臣督师,削平大难,蔚成中兴之业,固由公之英文巨武蕴积使然,亦由幕府多才,集众思、广众益也。”这句话说得非常中肯,曾国藩是集人之智慧的典型,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叮嘱自己的弟弟曾国荃也要这样:“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借他人之力有时候也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曾国藩与他的湘军集团在晚清时期盛极一时,就是善于借力的典范。曾国藩作为一位好的统帅,借助幕僚们的智慧,成就了自己;而那些幕僚们在曾国藩悉心栽培与提拔下,借助曾国藩的影响力,也都功成名就,得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的幕僚们成为当时中国政治、军事舞台的主角,整个湘军系统中位至总督者15人,位至巡抚者14人。

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职场,只要能正确的给自己定位好,找到自己可以借助的力量,尊敬赐予你力量的人,成功就会离自己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