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缺失的心理课
23748600000013

第13章 修养课——非淡泊无以明志(2)

因为,在这些人的脑子里,从来就不肯承认自己一辈子只能是一个小人物。小时候,老师经常教他们很多大道理,希望每个学生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小时候,爸爸妈妈总是让他们设计自己的理想,做一个科学家,做一名宇航员,或者成为一个领导大众的领袖;小时候,他们自己也有许多的梦想,要成为改变世界的人,要驱除世界上的所有黑暗,让光明照耀在每个人的身上。

多年后,当这些带着理想、梦想和生活期待的人考上了一所不上不下的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虽然不大,但也不错的单位,每个月拿着固定的工资,住在租来的房子或者单位的宿舍里,然后攒钱买房,过着一种尚可接受,却注定平庸的生活。这时,有人不禁要感慨,生活磨掉了身上的斗志,也让曾经的雄心壮志灰飞烟灭。还有不服输的人会感叹,如果我不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我可能已经成为了企业家、科学家,或者是某所高校的教授。

可是,说来说去,平庸的生活还在继续。每天为了柴米油盐和爱人争执,为了闹钟坏掉和孩子发脾气,为了过年过节花费的大把份子钱感到心疼……心中带着不甘,带着蔑视自己、蔑视他人的高姿态,想着总有一天,一定要干一番大事业,必须成为一个重要的人物,然而,生命就在这平淡、琐碎的生活中消逝了。除了多年来的心有不甘,别无其他。

为什么不干脆承认自己就是一个小人物呢?和笨蛋相比,智商稍微高出那么一截,可是离天才还差得很远;也曾为梦想付出过努力,但是意志不坚,常常半途而废;无法忍受清苦的生活,羡慕着优渥的薪水、别人的大房子和高级轿车……有没有想过,因为这样那样的想法,也许你一辈子都是一个小人物,永远干不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可能成为大人物。

那么,为什么还要带着心中的不甘,带着“我本不属于平庸世界”的高姿态过生活呢?为什么不干脆承认现实,踏踏实实做一个简单、快乐的小人物呢?每天,在吵吵闹闹中发发脾气;在油盐酱醋中惹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买不起的东西就不买,忘不掉的往事就不忘,伤心就哭,高兴就笑。做疼爱孩子的父母;做孝顺老人的子女;做另一半踏实的依靠。当一个平凡的、真实的、充满快乐的小人物,这样不好吗?

理智与情感——选择决定方向

在简·奥斯汀的小说《理智与情感》中,作者将人的“理智”与“情感”对立起来,成为两个女主人公说话、做事、恋爱的一个重要对比。

实际上,简·奥斯汀对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注入了理智和情感的成分,只是每个人身上的成分不同而已。对于玛丽安和埃莉诺两姐妹来说,则成为这种对比最极端的例子。

故事的背景在18世纪的英国。按照当时的英国法律,玛丽安和埃莉诺两姐妹无法继承父亲的财产,她们和母亲不得不将乡间的大房子让给同父异母的哥哥约翰一家,他们自己搬到德文郡的一座乡间别墅,开始过起经济拮据的生活。

因为搬家的缘故,埃莉诺不得不和自己的爱人,她嫂子的弟弟爱德华分手,同样因为搬家,玛丽安在德文郡的乡间邂逅了一个风趣的年轻人威洛比,并且和他开始了明目张胆的交往。可惜,好景不长,威洛比迫于经济的压力,迎娶了他并不爱的女子为妻,玛丽安陷入了精神疯狂的状态,随后大病一场。

玛丽安的情路坎坷,埃莉诺也没有比她幸运。当她得知,爱德华在四年前已经和露西私订终身,她不得不用理智压住自己的感情,同时为露西保守秘密。事情从爱德华被剥夺了继承权开始出现转折。原来,露西爱的根本不是爱德华本人,而是他将来从家族中继承的财产,当爱德华变成一个穷光蛋时,露西毫不留情地选择了家族中唯一一个财产继承人——爱德华的弟弟。

玛丽安在生病时,得到了布兰登上校的真心安慰。这时,她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被情感冲昏了头脑,布兰登上校根本不是她原本认为的刻板、无趣的老男人,而是一个对文学、艺术深有造诣的学者。

故事的结局,爱德华虽然被母亲赶出家门,却在布兰登上校的帮助下,得到了一个牧师的职位。埃莉诺长久以来的理性和克制没有让她沉沦在感情的世界中,终于等到了期待的结果。玛丽安从这场大病后成长了许多,不再是过分强调情感、忽视理性控制的女人了。

故事的思想非常简单,简·奥斯汀将矛盾冲突都集中在“理智”与“情感”上,玛丽安代表的是情感旺盛但理智不足的“情感”,埃莉诺则代表既重视感情又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理智”。因此,埃莉诺成为小说中作者最为赞赏的角色。

其实,简·奥斯汀在这里提出了一个亘古至今都存在的问题:当一个人面对理智和情感时,到底要如何选择?当然,简·奥斯汀用小说的形式说明了她的态度:投入感情必不可少,理智的克制也非常重要。除此之外,作者对那些感情虚伪,表面上热络,实际上冷漠无情的家伙也大大嘲讽了一番。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情感和理智的选择。毕竟,人是感性的动物,面对亲人、朋友、恋人时,常常都是感性为先、理智居后,隐患也常常在此时埋下。当一个人过于理智,更多时候用理性分析,而不是情感判断时,又难免显得薄情、冷漠。理智与情感的选择不仅仅会决定心里的感受,更会决定一种人生方向。

在关于理智和情感的测试中,有这样一个让人感到抉择的痛苦的案例:假设,你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一天,你独自一人到野外游玩,突然间,你看到两个强壮的男子正在对一个女子施暴。他们扯乱了女子的头发,让你看不到她的面孔。请问,在四下无人的情况下,你会义无反顾地去救那个女子吗?

突然间,你发现那个披头散发的女子竟然是你的母亲,请问,在你也有可能成为受害者的情况下,你会马上跑过去救她吗?

思考片刻,你的母亲遭受强暴已经很痛苦了,她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再遭受强暴,从而遭受第二轮的痛苦。像这样的结局,只能造成两个人双重的痛苦,那么,你还会义无反顾地去救你的母亲吗?

在第一个问题中,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不去救那个陌生的女子。

“如果去救的话,可能只是徒劳无功,而且我也可能成为受害者。”有人说。

在第二个问题中,除了少数几个人,几乎所有人都选择去救自己的母亲。很多人的答案没有理由,仅仅因为“她是我的母亲”。

在第三个问题中,人们的选择出现了较大的分歧。有一半的人选择了放弃,然后去探索其他可行的办法。还有一半的人,依然选择去救自己的母亲。有人说:“不管怎样,哪怕我也被强暴了,但是不能袖手旁观。”还有人说:“即使最后救不了,至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可见,生活中的选择,往往不是那么纯粹的黑,或者那么纯粹的白。

看过这个案例的人,普遍为这种艰难的抉择感到痛苦,却无法简单用“理智”和“情感”为自己说明。人们不会经常遇到这种危险的情况,但是理智和情感之间的选择却是每天都在面对。

简·奥斯汀在写《理智与情感》时,只有23岁,未经世事,对人、对事物的看法都是那么直白而简单,因此,她才会用如此直接的题目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从《理智与情感》看到《爱玛》就会发现,从第一部作品到最后一部作品,作者对于“理智”与“情感”的选择已经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而是模糊的、交融在一起的。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每个人都相同,每个人又都不同。但是,每个人在做出决定和选择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是根据自身的成长背景、学识背景和家庭环境的不同来做出选择。作为旁观者来说,不能以偏概全地衡量每个人,更不能凭借一番好意,就轻易地闯入别人的自尊领域。当然,当我们要为一件事做出是或非的决定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这可能就是为人生选择了一个方向。后果如何,自行承担。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你是什么样的态度

香港电影里的大佬在干掉对手之前,都会说教一般地补充一句“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意即对方做了那么多的坏事,被出卖,被谋杀已经成为宿命,无须惊恐,更没有必要求饶,到了某一天,简单交代下后事就好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句话同样受用。按照佛家的说法,今天的果就是昨天种的因。信佛之人因为害怕死后的十八层地狱而谨言慎行,多做善事,没有信仰的人则肆无忌惮,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目的,因此,他们往往忘了,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

从前,有一个中国人到德国留学。每天乘坐地铁在住处和学校之间奔波,因此他对柏林的地铁设施非常熟悉。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德国地铁竟然是没有检票口的。于是,他在一次乘车时没有买票。他提心吊胆地坐完了一趟地铁,直到他从地铁口出来,没有一个人找他的麻烦。他心中暗喜,后来,他又有几次没有买票。

很快,学校的课程结束,这位留学时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可是,当他带着简历到柏林的各大公司求职时,却屡屡遭拒,连复试的机会都没有。他以为是自己提的条件太高,只好降低了对薪酬的要求,没想到,结果还是一样。

一天,再一次的求职失败后,他忍不住问人事主管,为什么一家小公司都不肯聘用成绩如此优秀的员工?人事主管碍于情面,拒绝回答。后来,在他的再三逼问下,人事主管说出了真实的原因,“非常遗憾,由于您乘坐地铁没有买票,造成了社会信用记录的污点。即使您的成绩非常优秀,我也没有办法聘用您”。

这名留学生万万没有想到,如此微不足道的一件事,竟然会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污点,将原本一个社会精英阻挡在进入精英世界的大门外。可是,道理不就是如此简单吗?就像金钱的富有不等于精神的富有一样,一个上市公司的总裁可能有着清洁工大婶一样的审美趣味,一个专业奇才的修养也可能不如一名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