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人生
23748900000016

第16章 成长的烦恼——童年、生活方式和父母教养(4)

和父母的疏离会让孩子形成“爸爸、妈妈并不爱我,只有爷爷、奶奶爱我”的观念,孩子会越来越喜欢和祖辈生活在一起,和父母之间存在隔阂。当相处多年的祖辈去世之后,孩子就需要在小小年纪面对人生中最惨烈的离别——死亡。对于他们来说,这仿佛是一次世界的坍塌,长辈的去世带走的不仅仅是一段生活记忆,而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

重新回到父母身边时,孩子需要经历从陌生到熟悉、从隔阂到亲近的过程,如果孩子对父母的缺席存有怨恨心理,无论父母花再多的时间、再大的力气进行弥补,可能也无法改变事实。到了青少年期,由于叛逆心理作祟,孩子宁愿在伙伴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也不愿意修补已经千疮百孔的父母亲情。

当隔代教养的小孩进入学校,和同龄人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将会更多。长期和老年人生活在一起,小孩子难免会受到陈旧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如果长辈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孩子也可能在无形中受到伪科学知识的误导。即使祖父母有一定的学识、修养,由于体力的关系,孙辈很少有机会外出活动,观察外面的世界。试想一下,一个常年在封闭环境生活的人,怎么可能获得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当他面临一个崭新的世界时,就会在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方面比较迟缓。

我是老大我怕谁——兄弟姐妹关系与出生顺序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一个约定俗成的道理:询问一个人在家中排行老几,往往就能估摸出此人的性格。这种性格会影响他的行为方式,继而影响交友、恋爱和婚姻。即使这个道理已经适用了多年,心理学家也不会甘心——只有通过实证的研究,才能证明这个道理是否成立。

于是,心理学家开始了一个又一个研究计划:出生顺序与人的智商发展;出生顺序与人的情绪发展;出生顺序与人的个性发展;出生顺序与人的行为发展……采用不同研究方法的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学者之间在某几个问题上的观点争论不休,比如出生顺序会不会影响智商、排在第几的孩子更容易有所成就。

一直以来,学者们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研究出生顺序与智商之间的关系上,不过经常得出背道而驰的结论。即使诸多迹象表明家中的老大更聪明,但由于许多研究的本身存在缺陷,因此研究结论也不能完全当成定理。有的学者将历届的美国总统、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和科学奖获得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其中大多数都是家中的老大。不过,这项研究缺乏切实的实验数据,这一结论并没有产生足够的说服力。

直到2007年,挪威的一位流行病学家以25万挪威人作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关于出生顺序和智商之间的研究。结果发现,出生顺序和智商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微弱的关系,并且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家中的老大最聪明,随着家中孩子的增多,排行越靠后的孩子智商越低。与此相对应,一份来自美国的调查显示,在90对上中学的兄弟姐妹中,老大在数学和语言能力方面成绩更好。

究其原因,这和第一个孩子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关。作为家中的第一个孩子,无论是父母的基因素质,还是后天教育、培养的用心程度,都要高于后来的孩子。在童年早期的生活中,老大一度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也就是父母亲关注和爱护的重点对象。即使老大没有遗传到父母最好的基因,没有先天拥有一个聪明的头脑,“老大”这一角色也为他的智力发展提供了诸多优势。

也有学者对老大和弟弟、妹妹的人生成就做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家庭里的老大智商高,头脑聪明,但是在人生发展中,并不能比弟弟、妹妹取得更好的成绩,或者成为更有影响力的人。的确,智商高和成功与否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甚至有研究表明,智商和成功之间甚至没有太多联系,相反的,在个人成就中,人格的作用要比智商高出许多。

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可能不太相同,但是却有着一个相对普遍的规律。人们习惯认为,老大为人厚道,责任感强。这主要来源于父母对第一个孩子的“格外重视”。和老幺获得的溺爱相比,父母对老大投入更多的心力,自然要求也会比较严格,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性格上,父母都会特别培养老大的顽强和毅力。此外,家族中素有“长兄如父”的说法,当父母不在时,老大不仅要承担发展家族事业的责任,往往还要承担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家中的老幺就是最小的孩子,比起同龄人,由于从小受到哥哥、姐姐的照顾,老幺的智力开发比较早,在父母和哥哥、姐姐的保护下,老幺都会比较淘气。同时,过于轻松的环境气氛让老幺变得缺乏毅力,遇到困难时习惯于求助他人。在和他人的交往中,甚至在恋爱、婚姻关系中,老幺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别人。

这一点,老幺和核心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有点类似。不同的是,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的竞争和扶持,独生子女常常表现出老大和老幺的两面性。他们会很有责任心,也会非常自私,缺乏忍耐力。在个性发展上,独生子女受父母的影响更多一点。和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的同龄人相比,独生子女在升学、就业和赡养老人方面的压力更大。

出生顺序排在中间的孩子,他们既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得到太多的宠爱,相反,他们还需要面对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面临和其他孩子竞争父母关爱的局面。于是,中间的孩子容易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种情况就是反叛,通过做出不合规矩、不按父母要求的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成为众多“中间孩子”中受到重视的一个。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适应复杂的处境,在处理兄弟姐妹的关系中得到锻炼。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孩子具有更强的社会交往能力,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也会更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那么,出生顺序和人的行为发展有什么关系呢?在日本,有一句老话叫做“长子老实”,意思是家中的老大性格稳重,不容易做出偏激行为。一项针对幼儿园孩子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和排在后面的兄弟姐妹相比,老大比较胆小、内向、容易接受暗示,很少有攻击他人的倾向。

这可能是因为,父母对老大用心更多,提出的要求也更多,在行为、言语等方方面面给老大规定了框框,导致老大不能毫无顾忌地释放天性。其次,当后面的孩子出生之后,父母的关爱被弟弟、妹妹夺走,老大就会感觉受到了忽视,性格会逐渐趋于内敛,而不是外放。

亲子关系的变化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兄弟姐妹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异常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多子女的家庭中,除了第一个出生的老大之外,每个人获得的资源都非常少,因此,所有人必须依靠自己慢慢成长。

在四个孩子的家庭中,越晚出生的孩子得到的优势地位越少,最受益的是老大。在六个孩子的家庭中,最受益的孩子则变成了老幺,八个孩子的家庭也是如此。这就导致中间的孩子往往是被父母忽略的部分,他们缺乏和父母的沟通,即使有交流的情况,中间的孩子往往被当做一个整体,而不是单一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