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人生
23748900000003

第3章 脆弱不安的生命——人生的开端(2)

电影《早熟》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香港的故事,和大陆相似,尽管“早恋”在香港不是一个敏感的词汇,却也是家长避之不及的话题。回头看看发生在大陆的《80后》,成长的代价似乎更加沉重。

试想,如果若男生活在其他国家,又会是何种结果呢?巧合的是,200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朱诺》似乎和《早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未成年,同样是偷食禁果,同样存在面对责任、现实的解决之道等众多问题。尽管《朱诺》的剧情美好得近乎不合常理,但还是给人一种难得的温暖滋味。

鬼精灵般的朱诺平时喜欢耍小聪明,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式享受大好的青春。虽然她让自己表现得成熟、干练,实质上,也不过是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小女孩而已。和身边的其他孩子一样,她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自己和周遭的变化。

当同龄的女孩子沉浸在布偶娃娃、上网冲浪和购物的快感中时,她“勾引”了毫无男子气概的邻家男孩保利,并且和他发生了性关系。有趣的是,意外怀孕之后,朱诺因为胎儿已经长出了指甲而放弃堕胎,随后在父母的帮助下,开始为未出生的婴儿寻找好心的养父母。

在这一点上,朱诺的父亲和继母除了得知消息时惊讶于“为什么是那个保利”之外,选择了全力以赴地支持朱诺。父亲的任务是帮助她审核孩子未来的养父母,继母的任务则是为朱诺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帮助她适应怀孕带来的各种问题。

冬去春来,朱诺即将临产,一向和谐、恩爱的准养父母却出现了婚姻危机。安排好的下一步突然发生变故,朱诺不得不一个人面对即将出生的小生命。幸运的是,在顺利地晋升母亲之后,婴儿找到了新的养父母,朱诺则重新变回了16岁的酷女孩,骑着单车走在街区的小路上,继续享受她的大好青春。

《朱诺》这部电影很阳光,充满甜蜜。可是,任何一个熟悉美国的人都知道,朱诺的故事不过是一位作为自由主义者的编剧幻想出来的乌托邦,朱诺的故事不是美国人的真实生活,也不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真实生活。庆幸的是,它为人们惯常定义的“残酷青春”找到了新的诠释,成长可以是哀怨的、悲伤的,也可以是明媚的、温馨的。

电影中呈现早熟的青涩也好,稚气也好,在昏黄光线的映衬下,总是可以看到一丝希望和一丝美感。换做生活中的真实场景,难免总是令人唏嘘不已。社会学家的研究发现,早熟的女孩更容易出现抽烟、酗酒、抑郁和饮食障碍等问题,她们倾向于结交年龄较大的异性朋友,导致在年纪尚轻时就会有约会经历和性经验。

大多数时候,早熟的女孩虽然身体成熟了,但是适应社会和认知能力依然处在青少年阶段,很容易被误导,甚至于过度关注身体的状态而忽略了学业发展和事业成就。调查表明,早熟的女孩成年后,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成就都比较低,和晚熟的同龄人相比,早熟的女孩患上精神障碍的概率也更高。

故事在编剧的笔下,总是苦涩中透着甘甜,寒冬中伴着暖阳。可是,生活中的美好、酷、洒脱又是显得那么沉重,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在他人的故事中感到开心、解压,获得安慰之余,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那便是过好自己的生活。葡萄总会成熟,甘甜或者酸涩,在于时机的正确与否。

从小吃到大——营养与饮食

由于长期的饥荒,非洲的儿童普遍营养不良。在肯尼亚东部,平均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营养不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经公布数据,在非洲,5岁以下的儿童中,有38%的儿童身高偏矮,28%的儿童体重偏轻。

实际上,饥饿不仅仅是非洲面对的问题,位于中美洲的海地、洪都拉斯等国家,也有接近30%的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随着欧洲等国相继削减海外援助,这些地区的居民和儿童将失去大批的药品和食物援助。2008年,洪都拉斯有一位年龄9岁、体重只有8公斤的严重营养不良的儿童。而8公斤,只相当于一个2岁儿童的正常体重。

无论是非洲的农民还是城市居民,生活常态就是一天一两顿饭。除了玉米熬成的糊糊之外,穷人再也没有像样的饭菜。条件好的家庭会在糊糊里加入蔬菜或者糖,肉类基本见不到。能吃上一片面包或喝一罐可乐,已经是生活中极奢侈的事情。

处在婴儿期的人也好,童年期的人也好,成年人也好,营养需求和饮食行为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则是最朴素的道理。对于婴儿来说,没有什么比提供关爱、足够饮食的环境更让人觉得安全和舒服了。从出生到一周岁的一年时间里,婴儿的体重会增加三倍,身高增长一半,这些都要来自合理的饮食结构和父母正确的喂养方式。

经过多年的“母乳喂养”运动之后,如今的妈妈逐渐放弃奶粉等营养物质,开始亲力亲为地照顾宝宝。按照营养学的理论,母乳能够提供婴儿所需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如果母亲本身不是患有艾滋病、活动性结核病或者正在服用危险的药品,对宝宝来说,母乳是最健康的营养来源。而且,母乳喂养不仅促进宝宝身体健康,还能培养其适宜的心理状态,降低宝宝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

2010年,一份来自澳大利亚的儿童心理健康报告显示,在2366名研究对象中,有11%的儿童完全由人工喂养;38%的儿童由母乳喂养,但是时间少于六个月;其余儿童由母乳喂养,并且时间超过六个月。人工喂养儿童的母亲,或者母乳喂养少于六个月的母亲,大多年纪较轻、受教育水平较低、生活环境较差、社会压力较大,其中以吸烟者居多。

研究人员跟踪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观察、记录他们的行为。在行为评估中,研究人员发现,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儿童表现出来的攻击性或者抑郁情绪就越少。时间每增长一个月,儿童的行为就会获得一些改善。完全由人工喂养的儿童则不容易感到幸福和积极的心理作用。

发表在《儿童疾病文献》中的一篇文章表示,母亲在喂养婴儿的过程中,身体的接触,包括拥抱、触摸等,可以影响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帮助孩子形成神经和激素的传导通路。喂养过程中,母子之间的交流是孩子形成依恋的重要步骤,也能够增强孩子的幸福感。这些因素的发展决定了孩子日后应对焦虑、压力的能力。非母乳喂养并且父母离异或分居的孩子,焦虑情绪的比例是其他孩子的9倍多;经过母乳喂养且父母离异的孩子,焦虑的比例则仅为普通孩子的2倍多。

弗洛伊德早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就提到过口唇接触对婴儿心理状态的影响。婴儿出生后的18个月内会特别专注口唇区域,并且通过吮吸母乳、啃咬手指、咬身边的东西等途径获得口唇的快感。弗洛伊德将这一阶段称为“口唇期”,或者“口欲期”。

这一阶段的口唇活动如果受到限制,比如过早地给婴儿断奶,严格按照时间表给婴儿喂奶,甚至从一开始就采用人工喂养,剥夺了婴儿通过接触乳房寻求口唇快感的权利,当婴儿成年后,就会形成所谓的“口唇性格”。比如,过度喜爱吮吸手指、贪吃、酗酒、嗜好吸烟等。此外,性格暴躁、孤僻、情绪不稳定的孩子,甚至成年人,很少是母乳喂养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些人的人格发展固着在口唇期,即使生理上成年了,心理上依旧停留在口唇期阶段,试图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不断追求口唇区域的满足。

在发达国家,许多女人需要在不断的社会倡导下,才会甘愿放下独立、自主的事业女性身段,重新回到母亲的职位上,亲自喂养后代。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由于食物的缺乏,母乳喂养是婴儿唯一的摄取食物和营养的方式。在非洲的国家,有的母亲会喂养孩子两年以上,直到母亲和儿童都成为营养不良的受害者。

在母乳不足时,母亲还会用其他物质代替母乳,比如牛奶、藕粉、米粉等。这些食物都会导致儿童的营养不良。在一份针对海地、加纳、智利等地的调查报告中,非母乳喂养的婴儿死亡率是母乳喂养儿童的5倍。即使在成长中没有死亡,营养不良也会在心理上给儿童造成影响。

一项针对危地马拉地区的纵向调查显示,营养不良的儿童在获得蛋白质补给之后,认知能力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尤其对那些家庭贫困、社会地位较低的儿童。如果在儿童两岁之后补给蛋白质,虽然效果不再明显,却依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无人能长生不老——身体、健康与衰老

长生,是人类从古至今的向往,在道教中,长生不老是成为仙人的标志,民间的道教信徒要想得道成仙,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除了潜心修道之外,还要借助于炼制而成的“金丹”、“仙丹”,以实现肉体的飞升。

历史上追求长生不老的帝王比比皆是。秦朝时,秦始皇就曾坐船在山东流连数月,想要见见渤海湾里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上的仙人。由于此话是方士徐福告诉秦始皇的,随后秦始皇命徐福携500童男和500童女出海寻找蓬莱、瀛洲等仙山中的仙人,结果仙人没找到,仙药也没有寻到,徐福等人害怕秦始皇的责罚,随着洋流漂流远去。据说,他们最终到达了日本。

秦始皇之后,汉武帝也热衷于炼丹、修行,祈求长生不老。汉武帝活了71岁,求仙生涯竟然长达50多年。宠妃李夫人死后,年纪轻轻的汉武帝便开始接触各路方士,虽然那些神秘的方士最终被证明是高明的骗子,汉武帝依然执迷不悟。他曾命人在皇宫内修建一个巨型承露盘,专门承接天然的露水,后用玉屑混合服用,以祈长生。

到了69岁,汉武帝在海边求仙时,忽然感到死期将至,便对群臣说:“天下怎么可能有神仙呢?不过是妖言惑众罢了。”此后,他才终于放下成仙的梦想,驱散了身边的各种方士。

到了唐朝,以太宗为首的几位皇帝,包括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等人,晚年时纷纷听信方士,沉迷炼丹术,结果都未享天年,便因为所服丹药中含有重金属铅而中毒身亡。李世民不仅遍访国内的术士,还四处寻找国外的高人。一位来自天竺的术士声称,他有长生不老的秘方,可以助人飞升成仙,李世民便为其特别辟出场地,专做炼丹之用。谁知,李世民服用了境外高人的丹药后,竟然七窍流血,抱病而亡。

在西方,也有许多关于长生不老的传说,吸引各种探险家悉心研究炼金术,或者带领船队,前往未知的土地探险。亚历山大大帝就曾带着他的下属越过黑暗大地,去寻找生命之水;西班牙的航海家庞塞·德莱昂之所以能够发现佛罗里达州,则得益于一次寻找不老泉的远征。到了21世纪,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途径演变为由各种大型公司来兜售驻颜的化妆品、各种抗衰老的科技产品以及延年益寿的保健品和药品。

在人们被各种炒作、宣传,甚至谎言包围之时,许多生物学家则在潜心地研究衰老的现象及本质,并没法找出一条延缓衰老的科学之路。可惜到目前为止,人类身体的衰亡、健康的流失、衰老现象的不可逆转依旧令科学家们感到不安。与之相对的是,商品市场似乎完全忽视了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即使是没有得到任何保证的延缓衰老的疗法,许多人依旧深信不疑。

实际上,衰老是永久的必然,就像一位科学家所说,让生命达到180岁,就像试着乘飞船去冥王星般困难。如同我们所知,细胞是人体组织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身体的发育、生长正是在细胞的发育、生长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当新一代细胞产生的速度降低,细胞分裂的能力逐渐减弱时,身体的衰老和死亡也会接踵而来。

早在生命之初,细胞的损伤和再生就同时存在,并且一直和细胞修复、更新的作用互相制衡。当细胞损伤占据优势时,细胞、组织、器官便开始退化,呈现在身体上的表现便是肌肉衰弱、骨质疏松、感官能力减退等。

同时,细胞的损伤带来更长久的系列反应,比如疾病。相比之下,因为年龄增长导致的老化比疾病更可怕,疾病或许可能治愈,老化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至少到目前为止,任何人,即便是保养有道、养生有道的人,始终无法阻止老化的进行。衰老,是生物界无可逃避的事实。

长久以来,不仅普罗大众关心衰老的问题,科学家也在努力解开衰老的秘密。为什么细胞不会无穷无尽地分裂下去?为什么人会走入疾病、衰老、死亡的地步?此外,由于身体的构成、更新和修复不仅仅是细胞分裂、新陈代谢那样简单,除了基因的控制之外,生活环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一点,将在下一节中详细探讨。

从古至今,身体的衰老一直站在长生的对立面,仿佛只要身体的器官保持常新,就可以永远停留在年轻的岁月,如果恰好能够“逆生长”,所有人都要拍手称快了。在科学界,虽然尚未找到令人青春永驻或者返老还童的办法,一项在老鼠身上获得成功的实验却给了人们莫大的希望。

2010年,一项来自哈佛癌症研究所的实验证明,科学家已经能够通过控制老鼠的端粒酶基因(一种减少细胞分裂损耗的物质),成功逆转老鼠身体的老化现象。实验之后,老鼠的大脑和睾丸得以重新发育,生殖能力增强,早已丧失的认知能力也得到恢复。

令人惊讶的是,参与实验的除了步入老年的老鼠之外,还有体弱的和生病的老鼠。通过端粒酶的改良之后,原本体弱的老鼠存活了更久的时间,生病的老鼠则和正常的老鼠活了同样的时间。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振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