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23749000000032

第32章 应激障碍——谁能从容面对?(3)

其二,善于发现问题背后的有利因素。挫折不是在彻底否定你,所以不要产生世界末日的感觉,而是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发现问题背后的有益因素,找到能够帮助你成长和成熟的经验,这才是最重要的。

其三,善于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往往能够给人无比巨大的鼓励作用。多找一些励志故事或励志名言,从中吸取正能量,暗示自己,“没关系,一切都还可以重新开始!”或“没有失败的历练,哪来的成功?那些成功人士没有几个是一帆风顺的!”

其四,避免消极的自我安慰。很多人在逆境中可能会这样安慰自己:“我都尽力了,不是我的错。所以我不必苦恼。”或者“这也许就是注定的吧!”如此安慰是站在对自己不负责的角度上的,也是对挫折的误解,不是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也就永远找不到走出逆境的突破口。所以,这样的安慰即便能够起到暂时痛苦的缓解作用,但因为本身是消极的,因此从长远分析只会带来更多的挫败感。

其五,扩展社交面,增加社会援助。遇到挫折后,不妨找个知己倾诉内心的苦闷,或者找一些比自己有经验的朋友或长辈吐露心声,求得心理上的安慰,获得理解、支持和帮助,这样一来不但转移了注意力,而且缓解了心中的压力。此外,也可以暂时给自己放假,旅游、度假、参加各种活动等,让心情得以平复,尽快从压抑的情绪中获得解放。

6.超越逆境。当人没有住所时,就渴望有一间房子,而一旦拥有了房子,就想要更好的环境和更宽敞的房间,但拥有了之后呢?很多人开始整天宅在家里,哪里都不愿去,和世界的交流机会减少了。屋子是为我们挡住了风雨的侵袭,但也同时挡住了阳光。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逆境是由环境造成的,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如果接受了这种逆境,就永远也没有办法走出去了。好比一个富家子弟,从小衣食无忧,根本不会体验到贫穷生活的滋味,他失去了感悟人生酸甜苦辣的机会,缺少成熟必经的历练,这也是为什么当今的所谓“富二代”都被视为不务正业的原因之一。

如果你还处在逆境之中,无法改变这种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选择,能够比较出此处的逆境与别处的逆境之间的区别在哪里,现在的逆境与过去的逆境相比有哪些优劣,然后要去完善自己。法国画家菲利普·格吕说:“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这句话其实意蕴深刻,人在小的时候选择的机会千千万,长大了之后,可以自由选择的机会就变得越来越少了,等到一个人已经别无选择的时候,便是老去的时候。

所以,如果你还年轻,尚未老去,就有很多很多可以选择的机会,你可以选择在逆境中毁灭,也可以选择在逆境中获得新生,超越逆境,超越人生。社会和生活不可能永恒不变,因此逆境也不可能永远不变,积极地生活下去其实比什么都重要。超越逆境,才能在逆境中得以重生,这个过程以及整个过程所带给人们的意义和价值,才是人们在逆境中应该追求的东西。

面对重病缠身

一个是躺在病床上,全身浮肿,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的人,另一个是每天在病床上、随时都有可能停止心跳、被夺走生命的人,前者是一名叫靳超的男孩,后者是一名叫韦远志的男孩,两人同是行走在生命悬崖上的人,却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因为一则广播相识,并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4岁的韦远志患有扩张性心肌炎。三年前,成绩优异的他被誉为“天之骄子”,是大学学生会的主席,并与一些爱好摄影的学生们一起组建了“行者摄影俱乐部”。但在筹备一个摄影展的前夕,韦远志忽然陷入昏迷,送进医院后被查出患有扩张性心肌炎,左心室四级衰竭。医生建议,唯一的拯救方式就是尽快安排做心脏移植手术。

但高额手术费以及手术后的调养费用,不是这个出生在普通工农家庭的小伙子的父母所能够负担得起的,再加上小伙子的母亲也在前两年做过手术,移植心脏的手术费用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得知真实病情后,韦远志恢复了平静,他主动要求接受保守治疗,并坚持出院回家。此后,韦远志就一直在与导管、呼吸机、药片打交道,他曾经这样比喻自己的心脏,他说:“别人的心脏是奔驰,我的心脏是破吉普,开着开着就停下来修一修,再勉强跑两年。”

但是,这个对生活充满热爱和热情的年轻小伙子并没有因为病痛而陷入悲观和自暴自弃,他不仅每天在坚持与病魔抗争,也非常照顾母亲的感受,他经常微笑着对母亲说自己很好,不痛。为了打发时间,韦远志开始喜欢上了广播,并把每天收听广播视为病床上的唯一爱好。也是因为收听广播,他在一个节目中认识了另外一位病友,对方与自己年龄相仿,但身患尿毒症,也是一位阳光乐观的大男孩,名字叫靳超。或许是因为同病相怜的原因,韦远志开始对那个身在千里之外的病友产生牵挂之情,了解到靳超病情加重,即将要因为费用问题而中断透析的时候,韦远志找到了记者,并且希望记者把自己攒的800块钱转交给靳超,同时也期望两人能够见面。

当记者应韦远志的嘱托来到靳超的家中时,才了解了他的家世。原来,靳超在被诊断出尿毒症时,父亲就与他的母亲离了婚,一直都是靳超的母亲和继父在照顾他。认识了韦远志以后,两个人就经常互通电话、互相鼓励,给对方打气。事实上,靳超也特别想和韦远志见面,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靳超说:“我的心脏好,他也需要,那我又何乐而不为呢?人啊,不能总想着自己,还要看自己对别人还有什么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原来,两个行走在生命悬崖上的病友之间有这样一个约定,就是谁先离开,谁就把自己健康的身体器官献给对方,让生命在对方的身体上得以延续,见面是为了早日做配型,早日了结心愿。

然而,就在准备安排见面的过程中,韦远志的病情发生了恶化,当天晚上医生就给他的父母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昏迷很久的韦远志清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父母叫到身边,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希望把自己的肾献给靳超。泪流满面的父母无奈地答应了,接下来就是安排靳超前去配型,两个小伙子也在那天见了第一面。但配型并不成功,韦远志和靳超继续挣扎在与病魔抗争的边缘线上。

那些被他们的故事感动了的好心人使事情得到了转机,他们在得知两个年轻人的故事后,都纷纷慷慨解囊,献出了自己的爱心,这些捐款再加上医院减免的费用,韦远志一家不用再为手术费着急了。与此同时,医院方面也传出好消息,与韦远志配型完全吻合的心脏供体找到了。早就准备就绪的心脏医疗小组立即为韦远志实施了心脏移植手术,大约四个小时之后,那颗被植入韦远志身体内的心脏开始有力地跳动,韦远志也从此获得了新生。此后,韦远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于2007年5月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硕士研究生;2008年冬天,他还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

韦远志康复了,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了,但靳超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供体,病情反复发作并加重,最终离开了人世。也是在那天,靳超的母亲生下了一个婴儿,也许这是上天重新赐给靳家的一个生命。此后,靳家和韦远志一家就成了互相往来的朋友。

人生中难免生老病死,尤其是那些对生命还充满热情和期待,却不得不与病魔抗争的人们,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身体,唯有用坚强的心勇敢地战胜剩下的每一天,并期待奇迹的发生。这两个同样濒临死亡的病人在患难中相互鼓励,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和悲痛情绪,谱写了一曲令世人动容的爱心接力故事。

疾病,这是一个令人们害怕和恐惧的词语。有个被疾病缠身的年轻姑娘,家境同样贫寒,但她为了不拖累父母亲,偷偷跑出医院投湖自尽了,父母亲看到她的尸体的那一刻悲痛欲绝。生命是宝贵的,是父母亲赐予的,每个人都无权擅自作决定,更不应该在关键时刻轻易放弃。韦远志和靳超虽然都身患疾病,但他们并没有停止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而是满怀希望,甚至希望让自己的生命能够在别人的身上得到延续。如果韦远志在一开始就放弃了希望,或者做出自我毁灭的行为,那他就不会有今天的圆满生活。因此,身患疾病的人都应该积极向上,应该调整心态,乐观地与病魔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