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心理自助
23749300000018

第18章 灾后心理调适(1)

经历大的灾难之后,大部分人都会在躯体和心理上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感觉。你知道灾后比较常见的精神创伤有哪些吗?躯体会出现哪些异常反应?你是应该坚强地忍耐,还是应该大胆地说出来?灾后出现的心理危机都有哪些?我们该怎么应对?心理危机干预是什么?哪些人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灾难过后,儿童与青少年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如何帮助他们修复深受创伤的心理?那些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幸存者该如何面对残破的家园和已逝的家人?当失去孩子的母亲苦苦挣扎在生死边缘时,她们又该如何开启重生的心灵大门?

第一节 灾后常见精神创伤

一、案例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在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了7.0级大地震,天地在瞬间崩塌。家住龙门乡五星村的六岁半小女孩筱筱,在地震来临时与奶奶呆在老屋中,却不幸被垮塌的房屋掩埋。被废墟压住半个小时后,迅速赶来救援的队伍发现了她并立即将其送进了四川省人民医院ICU病房进行抢救。医生诊断出筱筱患有脑水肿,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诊治,筱筱的脑水肿得以控制。

身体上的创伤随着时间正在慢慢痊愈,但心理上的创伤却成为筱筱母亲的困扰。母亲一直守在她的病床前,但筱筱的眼神里依旧充满了恐惧和迷茫。据了解,筱筱患上了严重的震后心理创伤,突如其来的地震把她吓坏了,脑水肿被控制后,她还是情绪烦躁,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了;此外,筱筱总是被地震时的记忆片段困扰,经常出现精神恍惚的现象。

后来,在主治医生的安排下,医院一方面对筱筱的病情进行24小时监控,另外一方面还给她准备了专门的心理治疗方案——行为疗法。通过一系列措施使之感受到目前处境的绝对安全性,逐渐驱逐其恐惧心理,帮助筱筱尽快地从震后心理创伤中走出来。

与此同时,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也陷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王某是一位两岁孩子的母亲,这场地震不仅让她失去了女儿,也失去了丈夫,她是这个曾经温馨的小家庭里唯一的幸存者。但这也增添了她的悲痛,她说:“我经常在深夜里被噩梦惊醒,我女儿在梦里一直喊我,还问我为什么不救她,我感到深深的自责和内疚,后悔当初没有在地震来临的时刻保护好我的孩子。丈夫也走了,他也会出现在我的梦里,他责怪我不是一个好母亲……我觉得自己活着没意思,真想死的是我而不是他们。如果我一直守着她(孩子),她就不会被房梁压住,我可以用我的身体帮她挡住,可我为什么偏偏那个时候不在……丈夫是为了救我才受伤的,如果不是因为我,他也不会死……”王某几乎每天都会反复念叨这些话,眼神空洞、恍惚,医院的看护人员反映,她经常私自拔掉输液针,企图自杀。

医院诊断王某是因地震刺激,患上了震后精神创伤,需要及时进行心理治疗。针对王某的情况,心理学家提出的治疗方案是“暴露疗法”。即引导王某在完全清醒的时候回忆梦里的场景,将地震发生的瞬间和梦里的一切结合再现。调查发现,在足够严重的创伤事件面前,越是脆弱的人就越容易受到伤害,并且几乎每个人都会做噩梦,称为创伤性噩梦。

这是一种具有想象性、情感性、思维性、语言性等显着特征的梦境,对人的身心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压力与伤害。不过,这种创伤性噩梦一般都有一个消亡期,速度很快。因此,如果心理医生能够为患者提供机会去正面接触它,在患者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再现该梦境,使之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便加速了噩梦的消亡期。

二、常见的灾后精神创伤

在日常生活中,创伤事件包括自然灾难、事故、谋杀等,发生在四川雅安的7.0级地震令上万名灾民陷入了心理困境,幸存者保全了生命,却不得不面对心理和精神上的打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失去亲人而出现震后精神创伤。精神创伤是指,给患者带来痛苦并且对其精神造成重大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旧残留在记忆中难以清除,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了不良影响,也叫创伤后遗症或心灵创伤。

一般情况下,经历创伤性事件之后,当事人会在情绪上出现以下几种心理反应:

1.恐惧心理。对创伤事件感到后怕,担心再次发生;害怕亲人出事或者是因为亲人出事而感到悲痛,害怕自己的精神难以应付接下来的状况。

2.独孤无助心理。生命的不堪一击令当事人感叹人的脆弱,加上失去家园和亲人,当事人会产生迷茫和无助,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将来的生活,倍感凄凉和孤独。

3.罪恶感。罪恶感往往因自责和愧疚心理而起。当事人会反复回忆当时的情况,在大脑中提出一些假设,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责任,没有帮到亲人或朋友,痛恨自己无能为力,甚至希望死去的那个人是自己,为自己的幸存感到羞耻和充满罪恶之感。

4.愤怒情绪。当事人在无法改变事实的情况下,会痛恨世界的不公平,怨恨上天的作弄,觉得自己和亲人不应该遭受如此灾难;此外,当事人可能还会抱怨救援队伍的姗姗来迟,对一些不周到的行为感到愤怒。

5.失望与期望交织。当事人渴望出现奇迹,但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同时,他们也期待家园早日得以重建,期望得到更好的援助,希望拥有全新的生活等。

6.反复回忆灾难的场面。当事人会反复回忆灾难之前的美好生活,感到人生无常,或者回忆灾难发生的瞬间所发生的事情,感叹一切只在刹那间,而自己却无力改变现实。有些当事人会每晚做噩梦,梦中都是灾难发生时候的画面。

另外,在经历创伤之后,当事人还会出现躯体症状,比如失眠多梦、眩晕、记忆力下降、疲倦、呼吸困难、恶心、心跳瞬间加快、喉咙和胸部感觉梗塞、肌肉酸疼等。如果当事人在出现以上心理和生理反应症状时,不能及时加以缓解和处理的话,久而久之,经过积累便会形成一种超出个体正常承受水平的心理负荷,即当事人难以应对的超负荷心理障碍,极有可能演变为自杀等行为。如果患者经常被噩梦困扰,便会加剧内心的痛苦和生理、心理症状。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当事人在经历了异乎寻常的、突发性和威胁性的灾难事件或处境之后,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某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再度体验灾难场景并同时伴随有情绪上的易激惹与行为回避,这些症状持续较长时间并已严重影响到了当事人的日常生活,即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

判断当事人是否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是否有一个创伤性事件作为刺激源。

2.当事人经常通过梦境或强制性思维再度“经历”该创伤性事件,或做与灾难相关的噩梦,场景十分清晰,即便睡醒后脑海中也会时不时地呈现出灾难的片段,导致身心再度遭受打击。

3.持续保持高度警惕,有不少患者会出现睡眠障碍,比如难以入眠、易醒、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调查显示,患者出现高度警惕与地震的类型有直接联系,余震不断是引发高度警惕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4.持续回避行为,不愿谈论有关创伤性事件的经历,回避一些可能引发自身痛苦加剧的场所。当事人在行为上表现为情感淡漠,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甚至万念俱灰,严重时还有轻生的念头。

5.当当事人出现以上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症状反应时,比如存在惊恐、厌世、认识混乱、睡眠障碍等表现,即可判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除此之外,灾后还容易出现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s),简称ASD。这是在异乎寻常的、剧烈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比较严重的精神打击是直接原因,患者会在受刺激之后的一个小时之内立即发病,主要表现为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者是精神运动性抑制。

比如,在地震中深受刺激的幸存者会感到极度悲哀和绝望,痛哭不止,继而出现呼吸急促,严重时会出现短暂性的意识丧失。这种急性应激障碍在发病初期会以茫然感和意识不清为主要特点,伴随定向困难的表现,即不能准确识别方向、地点、时间、人物以及自身状况,无法发觉外界的刺激等;紧接着会出现易怒、恐惧性焦虑、抑郁、心跳加速、出汗、震颤、面红等症状,甚至还会不断地回想起地震发生时的场景。以上症状多半在24小时到48小时之后开始减轻,持续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天,有的患者可以在一周之内康复;如果症状持续超过四周,可考虑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急性应激障碍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数月或半年,病情可持续数年,是地震一个月之后最常见的精神障碍;而后者是震后两天到四个星期内发生的急性精神障碍。而无论是哪一种心理问题,都需要借助专业治疗来达到治愈的目的。

三、灾后心理创伤的恢复过程

心理学家认为,通常情况下灾难后心理创伤的恢复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回避阶段。在灾难发生初期,幸存者或遇难者家属的情绪都会遭受重大冲击,他们一方面拒绝在他人面前谈论家园被毁、亲人离世的事实,拒绝交流和倾诉;另外一方面自己也在心中暗自说服自己去接受。而表面上的这种回避态度,或许是由于不愿意被别人打乱计划。

2.平静阶段。当在心中默默接受这个事实之后,灾难幸存者或遇难者家属会逐渐进入一个平静期,在这段时间内,他们或许表面上不再像以前那样激动或者抵触谈论灾难事件,而事实上,内心却因为打击的过于巨大和现实的无比残酷而感到麻木,似乎不太感到悲痛了。

3.释放阶段。度过了平静期,幸存者或遇难者家属的情绪会再次出现波动,内心的悲痛已经不再完全是自责与悔恨、孤独与愤怒了,而是出现了特别强烈的发泄欲望。这样一来,内心的一些负面能量便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得以释放出来。

4.恢复阶段。幸存者或遇难者家属在发泄完毕之后,需要接受正确、合理的心理干预,配合专业的心理医生的心理疏导,慢慢进入恢复阶段。此时,他们会感受到一股正能量,感到生命的希望和温暖,进而在感知觉、思维、记忆、情感以及人格等方面都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而治疗与干预的过程应该包括当即处理和后续处理两种:当即处理是通过赶赴现场的第一线紧急医疗人员、军警、义工等,此时要及时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尤其是鼓励其宣泄情绪,但要尽量避免“节哀”或“我理解”之类的安慰,避免引起反感;后续处理是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治疗手段。患者如果出现严重的焦虑或失眠症状,可以根据医师的建议,服用小剂量的镇静安眠药物。

灾后最为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或沙盘治疗等。比如要改变灾后患者不正确的认知,如认为自己没有帮到亲人,感到内疚和自责,甚至是耻辱;此外,患者还需要获得支持,在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亲属或朋友、同事和社会慈善机构所提供的精神和物质帮助不可小视。

第二节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

一、案例

在2013年4月20日的雅安大地震中,数以千万的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这些幸存者在震后所面临的精神创伤令人担忧。就在地震发生之后的第六天,也就是4月26日,本以为躲过了天灾的付思奥一家却不幸地迎来了悲剧。

当天,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的付思奥在母亲张某的陪同下一起从震后安置点回到曾发生过地震的家里上厕所,没想到悲剧就在那一瞬间发生了,五岁的付思奥遭遇了余震,被坍塌的墙壁砸到并掉进厕所内,母亲得知后赶来救儿子,后一同掉进厕所内。付思奥的父亲见二人长时间没有回来,担心母子遭遇余震,便赶回去查看,结果发现儿子和妻子双双掉进了厕所内。他一边施救,一边大声呼救,周围的村民闻讯赶来帮忙,结果只有妻子张某得救,五岁的儿子付思奥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件事之后,付思奥的母亲张某一直活在自责和悔恨之中。6月17日,有人发现她在家中自杀身亡,这也是芦山地震之后出现的第一例自杀事件。心理学家分析,这位丧子母亲的自杀是典型的创伤心理障碍的结果,家园的毁灭加上失去儿子的悲痛与自责,令她无时无刻不在绝望中压抑着自己,无处释放的压抑的情绪加上难以原谅自己的心境,导致了这样一个悲剧。

事实上,早在五年前的汶川地震中,自杀率要远远高于现在,其中一个令世人十分惋惜的案例要数2008年11月15日晚,四川北川擂鼓镇的杨某杀妻后自杀,然后与死去的妻子相拥离世的故事。这些灾后自杀的案例无不在提醒着我们,那些受到伤害的人们,他们急需的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重要的还有心灵上的抚慰和治愈。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距离灾难的时间越久,人们就越容易坚强起来,越容易淡忘痛苦、迎接未来,但大量事实却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创伤未必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淡或消失,日积月累的压抑反而更加容易导致悲剧的发生。所以,灾后心理创伤的干预工作刻不容缓,经历过创伤的人们有必要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工作者的帮助,与其让自己活在压抑中,直到最终崩溃,还不如早日学会面对现实,正视创伤,让受伤的心尽快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