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生活
23749700000021

第21章 态度的形成和转变(4)

当影片渐入尾声,揭示出事情的真相时,观众再次领略到导演的精心设计和巧妙手段。在一段段离奇的杀人案之上,是一个内心备受摧残和虐待的幼小心灵。因为童年期的痛苦经验,导致瑞夫在成长中分裂出11个完全不同的人格,这些人格有的自私,有的怯懦,有的贪财,有的虚伪。这些人格的不同侧面,既是瑞夫对自身成长缺失的一种满足,同时也投射着他本身具有的人格缺陷。

在瑞夫的日记本上有这样一首诗:“When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s,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I wish he'd go away.”这是他小时候写的一首诗,也是在电影中多次出现过的一段独白。从这首诗中可以推测,瑞夫从童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多重人格,诗句中的“他”应该就是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的那部分人格。

回到汽车旅馆这11个人身上,我们可以从每一个人格的特点上看出瑞夫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历。首先出场的乔治和艾莉丝是提姆西的父母,也就影射着瑞夫小时候的父母。乔治虽然是提姆西的继父,但是对他非常尊重,并且很有责任心。当乔治蹲在地上换轮胎时,艾莉丝曾问过他:“为什么不买质量好一点的轮胎?”乔治的回答是:“质量好的轮胎很贵。要让孩子念好一点的学校,就不能买质量好的轮胎。”可见,乔治宁愿自己生活得节省一点,也要让提姆西接受好的教育。这个乔治正是瑞夫心中理想父亲的形象。因为他的亲生父亲脾气非常糟糕,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抛弃了他和他的母亲,离家出走了。同样,艾莉丝这个温柔、慈爱的母亲形象同样来自瑞夫的想象。他现实中的母亲更接近于帕瑞斯和基妮的形象,会随时随地歇斯底里,并且曾经虐待他,将他一个人长时间地留在旅馆里。

基妮和路易斯这对冲动结婚的恋人,恰好影射出瑞夫父母真实的婚姻关系。他们一个假装怀孕骗婚,一个整天出去鬼混。不停的争吵代表意见上的冲突,也反映出这段婚姻的原始症结。瑞夫的内心对亲生的父母百般憎恨,并且认定父母的婚姻原本就是一个错误。

妓女帕瑞斯和旅馆老板拉里正是瑞夫父母的真实体现。电影开场时,帕瑞斯把一个胖子绑在了床上,并且偷走了他的打火机。这可能是瑞夫童年时撞见过母亲接客的场景,从而在潜意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拉里对帕瑞斯的敌意则完全来自于她是一个妓女——就像是瑞夫父亲对妻子的憎恨。他整天无所事事,懒惰好赌,却也无法忍受妻子的妓女身份,而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

所有人中,唯一代表瑞夫母亲身份的就是帕瑞斯。除却她的妓女身份,她还是一个准备金盆洗手、回归田园的善良形象。这也是她能够在人格的厮杀中幸存下来的原因。心理医生给瑞夫施加的药物治疗,目的就是让正义与邪恶发生碰撞,将瑞夫人格中邪恶的部分驱除,只留下善良的部分。然而,心理医生没有想过,瑞夫的各种人格在进行厮杀的过程中,善良与邪恶已经面对一个悖论了。当善良的人杀死邪恶的人时,原本的善良已经变成了邪恶。而且,心理医生没有发现,一个人的邪恶可能是自从小积累下来的仇恨中渐渐地分裂出来的。即使他的所有人格分支都被消灭掉,那个最原始的本我罪恶却依然存在。从影片的结局中也可以看到,小男孩提姆西的人格才是瑞夫的主要人格,也是不可能被消灭或者得到治疗的人格。

或许很多人对片中瑞夫分裂出的11个人惊叹不已。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多重人格的人也大有人在。多重人格是一种心因性的身份障碍,即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多重人格中的每一个人格都会有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甚至不同的智商和视力。《24个比利》一书中记录的真实案例是关于一个具有24重人格的罪犯的。他曾经连续犯下多起强暴案,对很多人造成了伤害,然而他本人却对自己做过的事情毫无记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犯下罪行的人都是他分裂出来的人格,他本人不过是觉得消失了一段时间的记忆,完全没办法察觉其他人格的行动。与瑞夫的童年经验类似,这名罪犯的童年期曾遭受过继父的虐待,导致他的人格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分裂。

心理学的发展让多重人格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多重人格障碍仍然是心理疾病中最难理解、最难治疗的。这部展现多重人格犯罪的电影,虽然并未深入探讨瑞夫的童年期经历,却在展示不同人格的来源、存在和消失的过程中做了严谨的研究,成为心理学电影中难得的一部佳作。

影片信息

中文片名:致命ID

英文片名:Identity

导演:詹姆斯·曼高德

主演:约翰·库萨克,雷·利奥塔,阿曼达·皮特

片长:90分钟

上映时间:2003年

窥探的眼——解读《后窗》

剧情回顾

杰弗瑞是一名摄影记者。生性偏爱自由的他生活懒散随意,喜欢到各地游走。可是,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杰弗瑞摔伤了一条腿。无奈之下,杰弗瑞只能拖着那条打满石膏的腿坐在轮椅上休息。

独自在公寓里养伤的杰弗瑞生活并不寂寞,除了有美丽热情的女友莉莎每天来看他之外,还有细致耐心的护士斯泰拉精心地照顾着他的日常起居。当斯泰拉不在、女友莉莎去忙自己的事情时,杰弗瑞就拿起望远镜开始了他的“后窗”生活。

那是纽约的盛夏,异常炎热的天气让周围的邻居们纷纷敞开了自己的窗户。闲来无事的杰弗瑞就透过每一扇敞开的窗户,窥探着邻居们的生活:一个体态娇媚的女舞蹈演员每天在家里穿着胸罩和短裤、迈着舞步走来走去;一个作曲家每天都坐在钢琴面前创作;一对没有孩子的夫妇喜欢躺在阳台上睡觉,并且让自己的小狗在公寓的院子里玩耍;

二楼的一个房间里住着推销员苏先生和他的妻子,苏太太由于长年卧床不起,两人不时地就会发生争吵;一楼的单身女子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伴侣,被杰弗瑞亲切地称为“寂寞芳心”……

杰弗瑞有时会和女友一起分享他看到的邻居生活,有时也向斯泰拉讲述一下看到的新闻。一开始莉莎和斯泰拉都提醒杰弗瑞偷窥是不道德的,并且试图劝阻他。然而,当一个重大的阴谋发生后,她们俩也加入了偷窥的行列。

有一天,推销员苏先生和他的妻子又发生了争执。当晚,天空下起了大雨。杰弗瑞却看到苏先生提着一只巨大的皮箱冒着雨出门。第二天,杰弗瑞从窗口看见苏先生正在包裹刀具,而一直躺在病床上的苏太太不见了。那只经常在庭院中玩耍的小狗一直在花坛中刨土,仿佛地下埋藏着什么宝贝。眼前发生的一切在杰弗瑞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可怕的事实,这让他感到非常不安。他将自己看到的一切和内心的想法告诉了女友莉莎,两人都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苏先生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为了弄清楚事实的真相,杰弗瑞找来一个当警察的朋友。警察到苏先生家查看了一遍,并问讯了苏太太的下落,结果得知苏太太正在外地疗养。一无所获的朋友将杰弗瑞和莉莎嘲笑了一番后悻悻离去。杰弗瑞原本以为是他自己太紧张导致神经过敏,随即,被杀的小狗又让他重新紧张了起来。

为了找到苏先生杀人的真凭实据,斯泰拉和莎莉决定亲自到苏先生家寻找证据。可是,莎莉在苏先生家寻找证据时被苏先生发现了。莎莉向正在用望远镜监视一切的杰弗瑞挥手求助,杰弗瑞马上找来了警察,帮助莉莎成功脱险。

在莉莎获救的同时,苏先生也发现了一直隐藏在背后监视自己的杰弗瑞。

不久,苏先生找到了杰弗瑞,并且想要将他置于死地。杰弗瑞一边和苏先生周旋,一边通知了莉莎和警察朋友,可惜,当他们赶到的时候,杰弗瑞还是从楼上摔了下来。

苏先生被绳之以法之后,杰弗瑞拖着两条打着石膏的腿又开始了静养的生活。此时,苏先生住的房间正在被重新粉刷;那对没有孩子的夫妻重新买了一条小狗;“寂寞芳心”小姐认识了作曲家先生,并且经常到他的房间里欣赏他的作品;那位身材姣好的女舞蹈演员和一位士兵恋爱了……然而,杰弗瑞已经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再偷窥邻居的生活了。他将身体背对着窗口,躺在轮椅上酣睡起来。

电影赏析

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中,这部电影是希区柯克作品中排名最高的一部,可见影迷对这部电影的喜爱程度。看过电影后,观众脑海中产生的第一个词语就是“偷窥”。不错,这就是一部关于偷窥的电影。电影以男主角杰弗瑞的视角,窥探着周围邻居的生活,窥探到了一幕丈夫谋杀妻子的凶杀案。作为影片的整体支撑,抽丝剥茧地解开凶杀的谜题成为导演的首要任务,从偷窥中看到人性的本质、电影的本质也成为导演的电影使命。

偷窥是每个人都存在的一种心理。弗洛伊德认为:“窥视癖满足了人的潜意识需要。人们通过偷窥来达到性的满足感。”偷窥的人往往在生活中无法实现内心的满足感,可是他们又急切渴望得到内心的满足,于是将这种满足建立在偷窥别人的行为上。当然,弗洛伊德的观点存在一个“泛性论”,因此这里提到的“性的满足感”已经不是生理意义上的含义。

希区柯克是一个完全接受弗洛伊德的精神理论并且时常将其应用到电影中的导演。在电影《爱德华大夫》中,他就曾经试图通过弗洛伊德的解梦手段来解析电影中的人物行为和情节发展。这部电影中,他同样将人类的好奇心和偷窥癖放大在荧幕上,将偷窥置于社会道德之上,对人性中的阴暗面进行了一次透彻的解析。

特吕弗曾说:“导演分为暴露性与偷窥性两种,希区柯克无疑是属于后者,而《后窗》则无疑是最典型的代表作。”男主角生活在偷窥他人的生活中,虽然内心的好奇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还是禁不住要问自己一句:“这样做是不是不道德啊?”男主角的心声大概也是导演的内心独白吧。即使他面对影评人的道德评判强烈地回应说:“我热爱电影比无论哪种道德都要强烈。”终究还是难以逃脱内心对社会道德的敬畏!

不过,就像生活中的偷窥成瘾一样,道德的力量终究抵不过好奇心的驱使。杰弗瑞每天窥探着邻居们的生活,并在这种咀嚼他人的过程中享受到生活的美好滋味。虽然找上门的邻居让他甚是难堪,依然没有改变他每日的做法。

凶杀案的出现貌似减弱了人们对偷窥的道德要求——因为更不道德的事情出现了。杰弗瑞在擅自调查苏先生的过程中,女友莉莎和护士斯泰拉纷纷加入到偷窥的行列中,并且开始变本加厉地冒犯他人。我们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苏先生的凶杀案的话,杰弗瑞三人一定会成为邻居们的众矢之的。当然,导演自然清楚这其中的利害,凶杀案的出现不仅仅是让剧情更加顺利地发展下去,更是起到了遮掩的作用,将杰弗瑞偷窥的不道德行为顺理成章地转变成机智破案的正义之举。人们经过调整认知后,顺利逃过了偷窥的不道德感,这不正是偷窥的真实心理吗?

电影满足了人们的梦想,也满足了人偷窥的欲望。在透彻地解析人性的同时,希区柯克更是对电影的本质进行了清晰的解读。电影理论家麦茨说:“电影是裸露癖者,而观影人是窥淫癖者,两者的欲望陷于两种目的永久性的交流之中,即主动/被动、主体/客体、看/被看。”当观众进入影院观看电影时,正是随着镜头的视角,也就是杰弗瑞的视角进入了偷窥的行列。观众知道演员的存在,演员却不知道观众的存在,正如电影拍摄时,演员在场,而观众不在,电影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使其成为一个裸露癖者,同时也是一个遮掩者。

影片信息

中文片名:后窗

英文片名:Rear Window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主演:詹姆斯·斯图尔特,格蕾丝·凯利,瑟

尔玛·瑞特片长:112分钟

上映时间:19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