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三天读懂管理学
23750300000011

第11章 管好员工,用好人才(6)

一直到九年后,松下才第一次聘用了两个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松下之所以这样做,有着自己的道理,在他们看来,有时候聘用过于优秀的员工并不是什么好事。尽管他们工作效率比其他人高,但大部分都会抱怨起工作太简单了没有什么成就感。这类人的确优秀,但同时也很自负。“如果聘用不是很优秀的人,他们来松下后会抱有感激之情,做自己的工作时会比一般人都任劳任怨,我们需要的是这种具有进取精神的人,这种人在我们需要的岗位上,会更加出色。”

松下最后的总结是,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无缺的员工,聘用专业技能拿不到满分的员工,有时可能是这个公司的福气,没有必要在任何岗位上都追求“一百分”。

点评

企业需要的人才,就像一台机器需要不同的零件一样,每一个都要合适,如果不合适,这台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转。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都不能使职员的作用充分展示出来。

松下公司所体现的“适才适所法则”告诫管理阶层,每一个公司都是一个大家庭,由各种身份的家庭成员组合而成,他们都有不同的分工和自己的特长爱好。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该对每一个成员的能力和性格了如指掌,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适才适所”,让他们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潜力,你的企业在行业领域才有可能具有竞争优势。

特雷默定律

特雷默定律是由英国管理学家特雷默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才华,同时也有各自的缺陷,选择人才时我们更应该侧重于其优点而非缺陷。管理者要善于发挥员工的特长,根据实际所需委以重任。不然的话,势必会造成职务与特长不符,职员的优势无法发挥,长久下去只会导致公司内部矛盾升级。“特雷默定律”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企业没有无用的人才,只有用人者的无能”。

力求寻找“全才”的人,绝非真正的伯乐。管理者的职责,在于可以在普通人的身上找到优点,雇用他们并通过引导使其潜力得以发挥,满足公司岗位的需求。比如,性格比较外向的员工善于与人交流,可以派他们多参加社交场合,最好是做销售代表或接待服务的工作;性格较为内敛的职员,一般做事较为细心谨慎,让他们负责处理数据、管理财务再合适不过了。

当然,随着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在招聘过程中开始更多地使用一些甄选技术,出现了各种测试软件、素质模型理论等。如何有效使用这些技术也是一门课程。当然,我们不能只靠机器帮助选择,管理者的智慧和判断永远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

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珐说:“你在挑选人才方面颇有见地,尤其善于评论。今天就从房玄龄这些人开始,你给朕评论一下吧,说说他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同时,我还要你评价一下自己,跟他们比起来你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王珐回答道:“房玄龄一直任劳任怨地办理公事,可谓整日为国事呕心沥血,凡是能做到的他都亲力亲为。这方面我和他有一定的差距。

时常敢于犯颜直谏,指出皇上的错误,这种事上魏征比我做得好。而李靖能文能武,能够以将军的身份带兵打仗,还可以担任宰相处理朝政,这些方面我远不如他。温彦博做事比较注重细节,态度十分谨慎,让皇上及时了解国家公务,皇上下达的命令他都一一完整地转达给下属,他的优点是可以做到公平公正。这一点我做得不好。戴胄的优点在于,他可以把繁重的公务处理得有条不紊,这方面我也不及他。

至于我的一技之长,主要体现在批评贪官污吏,表扬清正廉洁方面。”

唐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话,诸位大臣也认为王珐没有虚言。

点评

从王珐的评论里我们不难看出,唐太宗身边的大臣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但最重要的是唐太宗可以安排他们到合适的岗位上去,使其能够各司其职,从而让整个国家得以繁荣稳定。

身为领导,如若没有发掘潜在人才的眼力,只是经常批评某人做得不好,这就无疑是把企业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因为在旁人眼里,“你用的都是没用的人,你的企业也好不到哪去”。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加拿大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根据不同组织中晋升员工的失败案例总结出来的规律。它的大致含义是:“在有等级制度的企业中,员工们都希望能上升到自己无法胜任的职位。”

有些员工因为平时表现较好,通常会被晋升到更高级别的岗位上去;然后,如果表现依然良好,就会得到再次晋升的机会,一直到他无法胜任的高度。由此彼得推论出:“长此以往,组织中的任何一个职位,都会被一些不能胜任的员工占据。而多数工作任务,都是被这些不称职的员工完成的。”可见盲目晋升员工,只能让企业自食恶果。

现代企业中大都采用层级组织制度,不断有新人上任,用来填补由退休、辞职、解雇或意外死亡带来的空缺岗位。层级组织就好比是梯子,人们都想往上爬,因为爬得越高意味着可以拿到更高的薪酬,往往没有意识到“高处不胜寒”。例如,一个收入相对稳定的员工,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自己的理财方式。可一旦薪酬成倍提高后,就很可能变得无法合理支配,这不是帮助员工而是害了他们。

案例

小张在一家IT公司做程序员,由于他平时工作非常努力,人际关系也不错,同事们和公司领导都很欣赏他。小张也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他能够从中得到很多乐趣。前不久他被提升为项目主管,小张下定决心要以更好的业绩来回报上司的知遇之恩。他比往日更加勤奋地投入到工作中,生怕做不好上司会怪罪。

但上任不久后,小张逐渐认识到项目主管并不那么好做。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自己在从事程序开发工作之余,还要为管理好项目小组投入大量的精力。事无大小,都要他来处理,经常忙得他焦头烂额。

第二,工作进程很慢。无奈之下,他经常要求同事们加班到深夜,难免会导致积怨成仇。

第三,资历较深的老技术员不服从自己的管教,毕竟自己年轻,小张也不想得罪前辈。

结果,公司上下包括小张自己都很不满意。平时表现出色的他,由一个开心的程序员变成一个人人指责的项目主管。

点评

每个组织都是由不同特长的个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

出色的表现会给公司带来效益,进而得到晋升的机会。然而,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晋升,他们也许更适合现有的职务,盲目的晋升造就了失败的小张,使他上升到无法胜任的高度。

其实,世界上无论哪一种工作,都会遇到无法胜任的员工。把一个能力欠缺的人调到无法胜任的岗位上,他只能原地踏步,把工作环境搞得一团糟。他的表现不仅破坏了同事之间的和谐气氛,而且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更可悲的是,被晋升的员工自己也无缘无故地掉进了烦恼的陷阱。

乔布斯法则

“一个优秀的员工能顶50个普通员工”,这是乔布斯法则的基本含义,它告诉我们企业用人要做到宁缺毋滥。史蒂夫·乔布斯是美国苹果公司的老板,他的成就得益于自己超强的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