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三天读懂心理常识
23750400000011

第11章 首次会面必知的心理常识(2)

最好不要以貌取人——反直观定律

罗杰·戴维和菲尔·墨菲同时到罗伯森·沃尔顿的公司应聘同一个职位——销售部经理,但是罗伯森·沃尔顿在这两个人之间很难取舍,戴维口齿伶俐,外表俊朗,给罗伯森·沃尔顿的第一印象很好;墨菲相比于戴维则显得沉默了点,外表也不是很出众。有一天,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走进了这家店,并径直向一双摆在销售柜里的鞋子走去,然后请站在旁边的戴维帮助自己试一下,但是戴维表现出的神情分明就是在说:我可管不了那么多。而在另一个时间段,当这个老太太来到墨菲的店里,提出相同的要求时,墨菲不但没有拒绝,还非常周到地为老太太拿来几双不同尺码的鞋子让她试穿。后来,公司决定留下墨菲,当那位老太太再次出现的时候,他们才知道,原来,这是罗伯森·沃尔顿设计的试探方式,“老太太”就是罗伯森·沃尔顿的夫人。

人们往往以眼睛所看见的样貌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或品质,这样就会犯和戴维一样的错误。要知道每一个个体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墨菲就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最后才会被留下来的。这个小故事启发我们:千万不要以一个人的外貌作为评价他的主要依据,直观印象并不都是准确的,要想真正看清楚一个人,必须要通过两次甚至是多次相处,这便是心理学上的“反直观定律”。

从朋友身上看见他的影子——晕影效应

当时还处在事业起步期的比尔·盖茨,需要风险基金董事会的信任与投资。但是一向沉默无闻的比尔·盖茨很内向,不懂得与人交流,自然就无法取得董事会的充分信任。可是聪明的比尔·盖茨将自己的一位朋友——史蒂夫·鲍尔默介绍给了董事会,这个毕业于哈佛大学的MBA,用自己流畅的语言为在场的董事会成员介绍比尔·盖茨新开发的软件的特性,介绍完毕,比尔·盖茨对董事会成员说:“他将会成为我的销售助手。”就这样,董事会最终被征服了。

原来,史蒂夫·鲍尔默是盖茨在一次商务晚宴上认识的,他曾经在杜邦公司、宝洁公司担任过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有丰富的工作成就经验,两人一相识就被彼此的才华所吸引,于是盖茨就邀请鲍尔默来自己的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两人从此不仅成为了朋友,还成了工作上的伙伴。董事会虽然不能深切地了解盖茨,相信他所开发的电脑软件会在未来的时间里取得广泛的销路,但是他们却从鲍尔默那里看见了盖茨的诚意,并且相信,在两人完美的配合下,新软件一定会有很好的销路。而事实证明,盖茨并没有辜负董事会对他的信任——不但自己成了世界首富,还给董事会的投资者们带去了丰厚的回报。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晕影效应”。相传,有一只野狗在路上遇见了狐狸,相谈甚欢,便拜了把子,决定做好兄弟。某天两人一起出行猎物,野狗很快就看见一只小野鹿,于是冲上前去,但他却发现狐狸只是站在不远处观看,丝毫没有上来帮忙的意思,心里想:想吃我捕来的现成的猎物是吧?哼,哪有那么好的事!于是便放慢了速度,并回头问狐狸:“喂,老兄,我说你怎么不来帮忙?”狐狸听后装作才反应过来的样子,上前去追赶小野鹿,但是这时候的小野鹿早就消失不见了。后来,迎面走来一群猎人,野狗和狐狸在惊恐中被猎人捕获了。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点也不假,狗以狐狸为友,自然也就学会了狐狸的惰性与狡猾;如果一个人有上进心、有追求,从他所结交的朋友那里就可以看出来。因此,想把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就去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交友要慎重,如果你还不是很了解一个人,那就观察一下他身边的朋友吧,从中你肯定会看见一些他的影子。这便是“晕影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小处识人——细节原理

宋朝时有一个官员吕元膺,留守东都时曾与一个管理钱粮的人下棋。这个时候有人来报说有紧急公务需要处理,去处理公务的吕元膺并没有结束棋局,而是嘱咐等他回来后继续下。后来,等吕元膺回来继续下棋时,一眼就看出了自己的棋已经被人动过了,但是他没有说什么。不久吕元膺就把这个人调走了,并预言说,此人如果做官,必定是个贪官污吏,终将受到应有的惩罚,即使不做官也会因贪污而受到严惩,而事实正如吕元膺所料。

这种从小处看人的方法,心理学上称为“细节原理”。古人有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一个人的为人、品行、道德如何,并不一定要等到他犯了多大的过失才能看清楚,有时候,往往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反映出一切。这就启发我们,结交朋友的时候,要想看清楚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就要学会在细微处观察,通过小细节判断这个人的大德行。

相像的人总是最易于接近——相似性原则

心理学家埃姆斯威勒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们在大学校园里向过路的大学生索要一毛钱打电话。发现当他们的穿衣风格以及言谈举止与被征求者相似时,超过2/3的人会答应他们的要求;但是当穿衣风格及言谈举止大不相同时,只有1/5的被征求者给了他们一毛钱。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相似性原则”。这个实验的结果向我们充分说明了:人们往往更容易接受和自己相似的人,包括性格、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等,当第一次接触以后,感觉良好,进一步交往,如果在对方的身上发现更多的相似点,比如价值观、思想观念、兴趣爱好等,那么双方就有很大的可能成为好朋友。这就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面对与自己相似的人,巧妙地利用“相似性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里与对方建立起真正的友情;而面对与自己差异较大的对象时,也可以“求同存异”,尽量展现出你们的相似点,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适当地表现你自己——名片效应

某位大学生,毕业后就开始着手找工作,在每次面试之前,他都会做很多准备工作,包括公司的基本状况以及公司老板的相关资料。但是一连面试了好几家都没有成功,倍感失望的他真的有点泄气了,眼看同学们都找到了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他更加觉得自己无能。有一次,他面试的是一家合资公司,通过了解,他发现该企业的老总曾经有过一段艰辛的求职经历,相比之下,自己的这些根本就不算什么了。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他来到面试的单位,并且在面试的过程中,他谈及自己的求职经历以及倍感失落的心情,这让老总产生了共鸣,最终,这位大学生成功成为这家公司的新业务员。

大学生将自己的经历说给予自己有类似经历的老总听,这无疑是向对方出示了一张印有与对方相同理念的心理名片,心理学上称为“名片效应”。这是苏联心理学家纳季拉什维利提出的一种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很快缩小双方心理距离的心理学效应。它启示我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名片效应”,不仅能够及时地展现自己,也可以帮助对方在较短的时间里发现彼此的相似之处,根据相似性原则,这就为进一步交流打下基础,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拉开序幕。

选好你所交往的对象——链状效应

小军是被爸爸带大的,最近邻居们听说小军在某天夜里被警察带走了。因为他打架斗殴时把一个人的头打破了,那个人的家人便报了案。根据警察所掌握的线索同时也查出,小军在几个月前曾经和一伙抢劫犯在路边抢劫了一名妇女。后来,小军被判了刑。但是没有人觉得奇怪,以小军的品行,进派出所、蹲监狱是早晚的事,因为他从小就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还经常打架,而且也没有人管他,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同样蹲过监狱的老爸。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链状效应”。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环境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一个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思想和观念的影响,这就启示我们要慎重择友,不仅在个人的言行举止上,而且在兴趣爱好、价值观倾向等方面都要有良好的积极引导作用,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就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吧。

他的身上有你没有的东西——互补效应

高一时月华刚刚转到一个新的班级,面对陌生的环境,月华有点不适应,本来性格就内向的她更加不敢说话了。刚开始时,月华被老师安排坐在晓寅的前面,生性活泼开朗的晓寅便经常找月华聊天,渐渐地,她觉得在月华的身上有种她这辈子都没有的东西,那就是爸爸说的文静。晓寅自己也很喜欢文静。但是遗憾的是上天并没有赋予她这种特质,现在她在月华的身上发现了,便不由自主地想要和她成为朋友,而且月华的英语成绩蛮不错的;而月华在晓寅的身上发现了一种很感染人的力量——开朗幽默,这是月华一直很喜欢的性格,并且晓寅的数学成绩很好,她也希望晓寅能够帮助自己提高数学成绩。于是两人很快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后来还索性坐在了一起,一直到高中毕业。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互补效应”。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性格中的“隐形性”,也就是说,假如一个外表看上去活泼开朗、爱打爱闹的人,或许内心深处也很向往文静,于是当遇见一个脾性恬静的人时,很容易就会被吸引;而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内心也有某种渴望突破的力量,当外界出现一个合适的契机可供其超越现在的自己时,便很快被吸引,尤其当这个人可以为你弥补性格上、工作上、学习上的某种缺陷时,双方自然而然就会越走越近。因此,不单单是特征相似的人会相互吸引,成为好朋友,许多彼此间存在较大差异的人也同样可以建立起友好亲密的关系。这就是“互补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同时,它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