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三天读懂心理常识
23750400000032

第32章 爱情战争,知己知彼(2)

一个从小拥有父母关爱的孩子,突然之间什么都没有了,那份可以安抚他的关爱也随之一去不再复返,当有一天,再次遇见这样类似的爱时,小小的清宁爱上了这种关爱,并且希求一辈子拥有着。以前当他哭闹、焦虑的时候,父母会给他安抚,母亲会用他爱吃的绿豆冰激凌来逗他,在他的大脑神经中已经开始懂得如何构建一种情绪疏导组合,这绿豆冰激凌就是母亲的爱的标志。然而当它们一起消失之后,他又重新遇见了这样一个能够给予他类似的爱的情感组合标志,让他久久不能平复的、焦虑的心渐渐平息下来,这就是一种极有效的精神安慰。已经失去过一次,而一旦再次得到就再也不愿再让其离开,这也许就是清宁如此执着的原因吧。

其实,爱一个人,有的时候真的不单单是爱人本身,而是这个人身上有你一直寻觅而不可得的特质,这种特质可以抚慰你曾经的伤痛,满足你最初心理依恋的依赖感。因此爱情也可以是某种爱的传递。

外表的“偏见”

张嫣然和李兵是在大学毕业典礼上认识的,人家都说“毕业了说分手”,但是他俩竟是在毕业结束的那一刻选择了在一起。从李兵开始追求张嫣然的那天起,到正式确定恋爱关系,再到如今两人准备结婚,已经四年。朋友们都不明白,在那个大家纷纷选择分手的季节,一见钟情并牵手的他们竟然走到了最后。

婚礼上,面对众多的亲朋好友与祝福,激动万分的李兵解开了大家一直以来的疑惑。原来那年在毕业上,李兵说,论美貌,其实在场还有很多比张嫣然更漂亮的美女,之所以会独独对她情有独钟,是因为她的外貌像极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曾经暗恋了五年的女孩,从高一开始到大二,他始终坚守单身,希望终有一天上天会给他一个表白的机会,舍友都笑他傻,他不理。直到大二上学期,在一次新生晚会上他被一个喝醉了的女生错当男友,从一开场搂到晚会结束。那天之后,他决定重新开始,最起码在大学里得谈场恋爱。但是好景不长,和那女生的关系维持不到两个月,她的前男友回来找她,然后他们的恋情宣布告终。后来,李兵又过回了以前的日子,一直到大学毕业。毕业典礼那天,李兵一进门就被那个坐在角落里的小姑娘吸引住了,他心头一喜,真的以为是自己那位连做梦都想告白的暗恋对象。那神态,那眉宇间的忧伤真的像极了她,高中的时候,她也是常常自己独自坐在教室的一角,眉头紧锁着看书。这个时候,他的眼前似乎又再次上演了这幅画面,令他怦然心动。

但是清醒之后不免觉得可笑,主动搭讪之后,李兵向那个女孩要了联系方式,并互相做了自我介绍,他才知道,这个女孩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张嫣然。典礼结束之后,大家各奔东西,忧伤难言,也就是这个时候,李兵开始追求张嫣然,他认为这就是上天送给他的暗示,他再也不愿失去这次机会了。于是他留在了张嫣然所在的城市,并与张嫣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每当她需要什么帮助,他总是会第一时间赶到她的面前,时间久了,他发现,原来这个人早就住进了他的心里,曾经暗恋的那个人或许只是给了他一个指引,然后他就真的这样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曾经有人做过一些相关的实验,在一个学期里面,实验者让某些女大学生在某些课堂上按照某种频率出现,并且出现时并不与他人交谈,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到学期末的时候,这些女生的照片被拿给上过相关课的学生们传阅,结果显示,学生更加喜欢、觉得有亲和感的是那些出现频率最高的女生,也就是说,面熟的人更加具有吸引力。但是就李兵的情况来看,又是其中的一种特殊的情形,由于自己曾经暗恋的女孩的模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在他的心里烙下了印痕,也可以说是先入为主吧,他觉得只有这样的外貌才会带给他一种爱的感觉,重新品味那种怦然心动的青涩之恋的美好感觉。于是,当在茫茫人海再次“遇见”这张脸时,不觉神迷情痴,并对带有这张类似面孔的人予以格外的关注。然后在接下来的不断接触中发现了对方身上类似的甚至更多的优点,爱便油然而生。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见钟情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其实是日久生情。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之所以会一见钟情,多数人是因为眼前的人与自己想象中的另一半有着惊人的相似,觉得哪哪都符合标准,试想,若不是早在心中有了一个“标准”,又怎么知道眼前之人就是心中期待之人呢?但是随着现代爱情观的逐渐改变,外貌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人们多崇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在相处互动的过程中摩擦出的激烈感觉,然而在爱情最初开始的地方还是需要一些亲和感,一些熟悉的味道的。

相似性吸引力

有一家不大的相亲所,专门为一些单身的剩男剩女而开。它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名字——心灵驿站。大多数人第一次都搞不清楚状况,但是,来过一次的人,尤其是单身人士,都认为在这里确实可以为自己的心灵找到短暂休憩的场所。来到这里的男女,需要在注册本上填写相关的信息,倒不是姓名,联系方式之类的,而是比如性格内向还是外向、业余时间喜欢做的事情、喜欢听的音乐、爱好读书者喜欢读的书的类型等等信息。另外前来登记的人,每人都要选择一道测试题来做,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天,当你在悬崖边遇见三个需要救援的人时,一个是你连做梦都想要报答的恩人,一个是曾经伤害过你的人,还有一个是你要好的朋友,但是你只能救两个人,必须要舍弃一个,那么,你会救谁,又会舍弃谁?”

这家相亲所,并不是真正帮助别人相亲的,因为这个年头已经不实行这个了,它抓准了人们在心灵上追求契合的特质,把一些兴趣爱好相同或相似的人的资料推荐出来,很多单身者就被与自己有着惊人相似点的异性所吸引,于是在“神不知鬼不觉”中慢慢联系,并进一步加强了解,尤其最后一道测试题做出相同选择的对象,最后走到一起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杰克麦斯和杨慧就是在这里结识并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的,起初杰克麦斯只是个旅行者,看见这个标有“心灵驿站”的小屋颇感兴趣,走进去之后,便被它的屋内设计以及那独出心裁的理念所吸引,并且自己也一直追求着这种心灵上的共鸣。于是单身的他就决定在这里留下自己的信息,当然他也像其他的登记者一样,没有留下姓名。他选做的测试题就是上文所提到的题目,并认真地写下了他的回答:我会救有恩于我和那个曾经伤害过我的人,舍弃我的朋友。不久后这里的工作人员联系到他,并为他推荐了一位和他回答几乎一模一样的女士,这位女士便是他现在的妻子杨慧。

在堪萨斯州立大学曾经有过这样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要求13名男子挤在一个模拟的空间内,并共同相处10天,在这10天内有专门的实验人员不断地考评每个人对彼此的情感看法,结果发现,越是相似点多的人,彼此相处得越是融洽,而那些几乎没有相似点的人们几乎看彼此什么都不顺眼;在密歇根大学也有一项研究,自愿参与研究的人假如可以和不认识的人交朋友,便可以免费住宿。到学期末,结果显示,在这些参与者中间最为要好的朋友就是他们最为相像的室友;而在普度大学,研究人员则故意将一些社会或政治观点不同的男男女女安排在一起约会相处,后来不欢而散的是那些观点截然不同的人们,而观点相近或相同的两个人则相谈甚欢。

这些实验,都表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相似性所起到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两人最初走到一起,绝大多数是因为对方身上有自己的某种特质,那些有着相似的背景、生活习性、个性、处世态度的人们更有可能走在一起,相似处越多,就越喜欢彼此,并且当双方达到某种相似性程度的时候,彼此的吸引力并不会减少,并且相似性也有利于减少相处过程中出现的摩擦。尤其是当对待同一件事情时,双方的意见完全一致时,相互欣赏与喜欢的程度会越深。

一个关于情感依附关系的实验

有这样一组实验。先把母婴引入一间有玩具的房间,然后观察母亲离开之后再回来这段过程中婴儿的反应。

第一对母子,当母亲放下他想要离开时,这个婴儿看见母亲离去表现出不快,并做出挽留状。但是在母亲离开之后,他会无心玩自己的玩具,当母亲回来时他张开双手,期望得到母亲的拥抱,这时候把他放下来,他会继续玩玩具。专家称这样的婴儿长大后在恋爱的关系中会表现出极好的一面,理解并包容对方的不足,懂得尊重,易相处,并随时满足恋人需要的自我空间。

第二对母子,母亲离开时婴儿并没有什么反应,稍稍有焦虑情绪却不会轻易表现出来,这其实与母子俩平时的相处之道有很大的关系,他已经学会了不在母亲那里获得长期陪伴,专家称这类人长大后在恋爱中表现多冷漠,明明内心很需要,但是不知道该怎样通过言语交流表达出来,多数会通过网络或其他的途径寻得知己。

第三对母子,当母亲离开时,婴儿哭闹不止,待母亲返回时会击打母亲,很久之后才会获得平静,然后在母亲的陪伴下玩耍并会不时地看着母亲,生怕她再次离去,专家认为这类婴儿没有安全感,极易焦虑。在恋爱中也很难给对方所需的个人空间,并且难以维持单身,往往会自食苦果。

第四对母子,当母亲离开时,婴儿表现出慌乱无措,待母亲回来后依然表现茫然,时而会张开双臂希望得到拥抱,同时却又倒退不愿被接近,这是因为,婴儿依恋的对象既是他快乐的源泉,也是造成他痛苦的根源,于是对母亲表现出爱恨交织的情感,这种类型的恋人在相处中甜蜜与痛苦参半,在分手的时候往往会做出一些傻事。

由于心理学家根据多年的实验研究得出,母婴关系其实与恋人关系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曾经有人称,一旦两个人相爱,心理年龄会立即降到3岁之下,类似于父女或母子关系,即: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极大满足,一旦分离,就会造成“分离焦虑”情绪,那种渴望“被无条件接纳”以及希望自己是“最被重视的”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类似于婴儿在看见母亲离自己而去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情绪。

由此,心理学专家根据这个实验,将恋人之间的关系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第一对母子的表现被称为安全型依附关系;第二对母子被称为逃避型依附关系;第三对母子被称为焦虑型依附关系;第四对母子被称为紊乱型依附关系。其中最理想的是安全型的恋人,因为懂得谅解、包容、尊重,就容易相处,也是这四种关系类型中最适合做爱人的。

因此,长大后的孩子在爱情关系中会与对方建立起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其实是与其小时候接受的父母的情感对待方式离不开的。

父母对于孩子们的情绪,尤其是在前三年的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之后的行为及思考方式。心理学家指出,正确的对待方式是“输导”,而不是“围堵”。也就是说,当孩子遭受情感波折,譬如心爱的玩具被别人抢走了,孩子哭泣不止,妈妈抱起他来哄到:“不哭不哭啊,妈妈也知道你很难受,因为妈妈以前也有一个心爱的玩具熊被伙伴拿走了,……”但是父亲如果看不下去,对着哭泣的孩子就是一通训斥:“哭什么哭!不就是一个玩具吗?再买就是了。”这样,妈妈所做的就是情感“输导”,而爸爸所做的就是情感“围堵”。长期接受情感“围堵”的孩子,长大后在恋爱中就很难与对方建立起安全型依附关系。

1000块拼图里的真爱——安全型恋人让你更幸福

在他与她相爱的第三个年头里,她决定离开他。不单单是离开他,而且要离开这座城市——出国。他没有说一句挽留的话,也没有问她为什么要离开,只是在机场为她送行时,他送给了她一盘拼图。他说:“这不是一般的拼图,它有整整一千块,我并不是要你一次就完成,而是在你想起我的时候拼一块,当你拼完的时候,如果想回来,那么我还在原地等你,如果你不想回来,那我祝福你。”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已是满眼晶莹的泪水,她微微动了动嘴角,却没有说什么,然后带着这盘拼图飞走了。

在离开他的那段时间里,她偶尔会给他打电话,发短信,发几封邮件,两个人的关系是那么淡那么淡。他从来不问她几时回,她也不说,他只是在大洋的另一边遥望着远方的她。

她在国外的第一年,在富士山看樱花。她告诉他拼图才拼了150块,因为樱花实在太美,让她无法把时间留给他;她在国外的第二年,白宫的大街上、小路边常常会有她消瘦的倩影,缓慢的步调让她的心也渐渐缓慢了下来,她开始想他了,拼图拼到了480块;第三年,她记起那座柔美的康桥,于是决定去那里,康桥的味道带着浓浓的惜别之情,她的大眼睛也跟着湿润起来,这一年,拼图拼到了819块。

而他一直在等着她,朋友们都劝他别再等下去了,正经地再谈一场恋爱。但是他说不,因为他始终相信他会等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