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23751000000014

第14章 饮食起居:最是珍馐和衣衫(2)

到了宋代出现了“古牙膏”,人们用茯苓等药材煮成“牙膏”用,如果清洗不干净,人们就用手指或杨柳枝沾上“牙膏”来清洗。南宋时期,有了专门销售牙刷的店铺,是用骨或木等材料,在头部钻孔,然后植上马尾做成牙刷,和现在我们用的已经大致相同了。

山珍海味指的是什么美食?

山珍海味,在古人的食谱上常常都充当主角。主要是指山野和海洋中的名贵珍稀的食品,是最为精品的部分,包括熊掌、驼峰、鹿尾、燕窝、鱼翅、鲥鱼、海参等。

熊掌:扒熊掌是古食谱上的名菜。熊掌十分珍贵,难得,属盘中极品,美味滑润,耐人寻味。

驼峰:即骆驼****,可蒸可烤,是皇家宴饮中的常用之菜。唐杜甫《丽人行》有句:“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就是以驼峰和银鳞这两道菜为例,来描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精美的饮食生活。

鹿尾:在《红楼婪》中,贾府的年礼单子中,第一宗就是大鹿三十只。鹿尾、鹿舌、鹿筋、鹿肉、鹿血、鹿鞭既是美食,又是名贵的补品。古人视它为珍食。在明清两代北京的宴席中,也是最重鹿尾这道菜。

燕窝:金丝燕在海滨悬崖上筑起的巢叫燕窝,是由金丝燕吐出的黏液筑成的,营养丰富、美容养颜。

鱼翅、海参:鱼翅由鲨鱼鳍干制而成,海参是海里的一种棘皮动物。古代有翅子席和海参席,用来专门庆祝隆重的喜庆筵席。

鲥鱼:鲥鱼是海鱼,它们春季到长江、钱塘江一代产卵,大的有三尺长,肉质鲜香,一年只上市一次,是我国鱼中的极品。

我国着名的山珍海味还有:鱼肚、鱼唇、干贝、对虾、野鸡崽子、凫脯、哈士蟆、猴头蘑、银耳等。“龙肝凤髓”也在宫廷的食谱之上,“龙肝”是指白马的肝脏,凤髓则是指锦鸡的骨髓。

趣味链接:鱼香肉丝

很久以前,四川的一户生意人家,非常爱吃鱼,他们每次烧鱼时都放一些葱、姜、蒜、酒、醋等调料调味。有一次,女主人在炒菜时,为了不浪费掉烧鱼剩下的配料,就把它们都倒进了菜中。本来她还担心丈夫不喜欢吃,没想到丈夫回到家吃了这道特殊的菜后,称赞不已,还询问她如何做出如此美味的菜,女主人告诉丈夫这是用烧鱼的配料炒的。于是,后来就给这菜起名为“鱼香肉丝”。

古人一日食几餐?

古人一天到底吃几顿饭,是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其实在秦汉以前人们是只吃两顿饭,但秦汉之后,就逐渐变为三顿或四顿了。秦汉之前,农业不够发达,粮食很珍贵,有的还不能吃到两顿。那时士兵是吃两顿的,但吃多少,也是受限制的,大概分为五个等级。“饔”是每天的第一顿饭,又称为吃“朝食”,大概在早上九点左右,是一天的正餐。第二顿饭叫“飧食”,一般是下午四点左右。古人对进餐的时间也有规定,“食不时不食”,就是说不该吃饭的时候吃饭,是一种越礼的行为。到了汉代以后,开始有了一日三餐,主要是那些王室和显贵,这与秦以后建立的早朝制度应该有关系,皇帝甚至是一日四餐。而民间百姓则大多还是一日两餐,到现在为止,在晋、冀、豫交界的山区还是一天两餐的习惯,晚上只吃剩饭,多是稀饭。晋东南叫晚饭为“酸饭”,其实并非剩饭酸了,“酸”只是“飧”的变音而已。一日三餐中的早饭,在汉代称作“寒具”,到了唐代,改称为“点心”,至今沿用。

趣味链接:进餐的礼节

《礼记》记述了“夫礼之初,始于饮食”,就是说讲礼节从吃饭做起。在与长者一起吃饭时,要先奉尊长,然后再吃,要等尊长吃完后,你才可以不吃。要注意不能落得满桌是饭,要小口吃、咀嚼快,并快点吞下,不要在颊间咀嚼饭菜。

不可以说“我吃完了”,这意味不会再有机会吃饭,不吉利,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筷子不要碰饭碗,不要发出声音,这不仅是不礼貌,还意味着“无饭吃”;饭要吃干净,不可剩下很多的米粒,这是对辛劳耕种的不尊重。这些饮食习俗作为中国民间的饮食礼仪流传至今。

“元宵”和“汤圆”有何区别?

元宵、汤团不是一回事。北京做的元宵,是以馅为基础制作的。元宵可以用机器制作。先把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再切成与乒乓球大小的立方块。然后把它们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糯米粉,机器便开始“筛”动。馅料互相撞击就变成了球饮食起状,糯米粉也沾到了它的表面,这就形成了元宵。元宵的糯米粉层很薄,表面是干粉状的。

南方的汤团(北京人按四川习惯叫做汤圆)做法与元宵完全不同,方法更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面团,放置几小时。然后把馅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它无须像做元宵那样切成小块,汤团馅含水量较多。包汤团和包饺子一样,先用手揪一小团湿面,用手把揪下的面团压成圆片形状,再把馅包进去收口就行了。做得好的汤团表面水分多,很黏,而且光滑发亮,有的还留一个尖儿,像桃形。南方的汤团中最出名的是宁波的“黑洋酥”汤团。它的馅是把猪肠子上的“板油”,撕掉外面的网膜后,用手揉搓“板油”,将油一点一点地掺入黑芝麻粉中而成,口感极佳。好的汤团很难通过工业化生产出来,这与元宵也是不同的。

趣味链接:元宵节为何又叫“灯节”?

夏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因为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日,这天晚上因此被称为“元宵”或“元夕”。在汉朝时汉明帝笃信佛教,他知道佛教中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正月十五夜晚在皇宫中点灯敬佛,官吏百姓也都挂灯礼佛,因此这个礼佛的佛教节日一跃成为我国民间盛大的赏灯节日。唐以来延续观灯的风俗,所以又叫“灯节”。唐人李商隐诗句“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很能说明唐代元宵赏灯的盛况。元宵节是旧历新年的最后一天,人们非常重视,除赏灯习俗外,明清以来又发展出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节日当晚,一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吃元宵,以示团圆美满,为新年佳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月饼有什么来历吗?

月饼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饼叫做“太师饼”,是用来纪念太师闻仲的,其实就是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从西域,引进了芝麻、胡桃,又为月饼增添了辅料,名曰“胡饼”。到了唐代,民间就有了胡饼店铺。据说,有一次,在中秋节,唐太宗和杨贵妃一边吃胡饼,一边赏月,太宗觉得“胡饼”二字不雅,恰巧贵妃举头望月,脱口说出“月饼”二字。从此“月饼”取代了“胡饼”的名称。

北宋皇家过中秋,也喜欢吃月饼,不过当时叫“宫饼”,又叫“小饼”。馅要比从前细致得多。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中的“酥”字,说明那时的宫饼面中掺入了油脂和鸡蛋,而“饴”字,说明馅里有糖类或果类,看来已经与我们现在吃的月饼十分相似了。

明代中秋吃月饼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心灵手巧的饼师,开始给它加上好看的艺术图案,使得月饼更加赏心悦目了。清代月饼已经品种繁多,制作工艺也上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月饼深受人们喜爱,它象征着团圆和祥瑞,至今也是中秋节人们不可缺少的食品。

趣味链接:祝寿为什么送寿桃?

相传孙膑远离家乡到齐国的云蒙山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十二年都没有回家,也从没有给家里写过信。有一年,他突然想起母亲的八十岁生日快到了,于是和师傅说想回家看望母亲,鬼谷子摘下一个桃送给孙膑,让他送给母亲,报效母恩。孙膑急匆匆地赶回家中,捧出怀中的桃子送给了母亲,母亲还没吃完,头发就变黑了,双眼也明亮了。老掉的牙齿长了出来,腿也灵便了,脸上的皱纹也消除了,全家人十分高兴,此事传了出去,人们便开始以寿桃作为拜寿的礼物。

过春节的时候为什么要吃年糕?

年糕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在南方多是用糯米粉制成,在北方则是用黍子脱壳后,磨成粉,蒸熟后食用,味甜,而且又黄又黏。据说最早的时候,人们用它祭神,后来才成为人们的春节食品,它的谐音为“年年高”,因此深受人们喜爱。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在春秋时期,吴王阖闾骄傲奢侈,从不把越王勾践和范蠡放在眼里,也从不防备他们。在伍子胥奉命修筑好“阖闾大城”之后,吴王大宴群臣。但伍子胥并不开心,他已料到国家迟早会被越王勾践和范蠡所灭亡。他回到营中,秘密嘱咐身边的随从说:“我死后,如果国家遭难,百姓没有粮食,可到相门城下掘地三尺获得食物。”果然,伍子胥遭诬陷身亡后,吴国被越军灭掉。于是,随从们带领百姓前往相门掘地三尺,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

从此,人们为了纪念伍子胥的恩德,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

趣味链接:端午节为什么要戴香囊?

香囊也叫香包、荷包、香袋,是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是用碎布缝制而成的,内装有各种香料。传说,端午节戴香囊可以避邪,但佩戴香囊也是有讲究的,小孩一般佩戴动物的,如老虎、豹子;老人一般戴菊花、桃子、苹果、荷花等形状的;在热恋中的女孩,更加讲究端午节送香囊,她们精心制作一两个香囊送给自己的情郎,来保佑情郎健康平安。

“游龙戏凤”是一道什么菜?

“游龙戏凤”主料是嫩母鸡和鳝鱼,将鳝鱼摆成龙形、鸡块摆成凤形即成。相传明武宗朱厚照在私访宣府时,路过一个小镇,见到一个小饭店,此饭店是镇上有名的烹饪高手李龙和他妹妹李凤姐开的,由于李凤姐长得颇有姿色,所以小饭店十分红火,每天都是顾客盈门。朱厚照带着随从,进了饭店,第一眼看到李凤姐,就被她的美貌折服了,李凤姐不仅漂亮,而且能言善对,很会讨人的欢心。凤姐看到气度不凡的朱厚照,知道一定是贵客,便让哥哥好好做了一道鸡鱼合烹的菜。此菜上了桌,武宗十分高兴,问凤姐这叫什么菜,凤姐还没开口,武宗便又说:“你看这鱼儿似龙,游在凤间,就叫它‘游龙戏凤’吧!”这菜当然也透着一丝情趣,没多久凤姐与武宗相好了。后来,生性风流的明武宗朱厚照便将她带着一起走了。后来,“游龙戏凤”这道菜成了宫中的一道御菜。

趣味链接:东坡鱼的由来

苏东坡也是我国宋朝的一位美食家。有一次,他让厨师做了道五柳鱼。苏东坡正要举筷子吃时,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就不给你这个赶饭的家伙吃!”于是顺手将这盘鱼藏到了书架上。佛印和尚早已看见,想了一计,骗出了东坡的五柳鱼。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也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将鱼放进了旁边的罄里。苏东坡装着不知道,但心里早有了妙计。苏东坡说:“有件事想请教你,我写好了一个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下联却还没想好,你能帮我想个下联吗?”佛印顺口说出“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叹道:“高才,高才!原来你的罄里有鱼呀!快拿出来吧。”佛印这才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但他脑子一转,笑眯眯地说:“这五柳鱼也算是给你钓到了,不如就叫它‘东坡鱼’吧!”

全聚德有怎样的来历?

全聚德的创始人是杨全仁。他初到北京时在前门做鸡鸭买卖。杨全仁每天摆摊都经过一间名叫“德聚全”的干果铺,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此干果店生意一蹶不振,濒临倒闭。精明的杨全仁拿出他多年的积蓄,买下了这个店铺。他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帮他出主意,风水先生告诉他:“此乃一块风水宝地啊!店铺两边的两条小胡同,就像两根轿杆儿,将它盖成一座楼房,便如同一顶八抬大轿,前程无量!”风水先生又说:“不过,以前这间店铺走了倒运。想除去晦气,就要将其‘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改称‘全聚德’,方可踏上坦途。”

“全聚德”这个名称也正合杨全仁的心意,于是他将店的名号定为“全聚德”。接着他又请来了对书法颇有造诣的秀才——钱子龙,书写“全聚德”这三个大字,并制成了金匾挂在门楣之上,为小店增色不少。除此之外,他又费尽心思以重金将专为宫廷做御膳挂炉烤鸭的孙老师傅请来,于是掌握了清宫挂炉烤鸭的全部技术。这为全聚德烤鸭赢得了“京师美馔,莫妙于鸭”的美誉。

趣味链接:“北京鸭”的由来

北京鸭是名贵品种,它是世界上最优质的一种肉食鸭。据说,这一特种纯北京鸭的饲养,起源于千年前,是辽金元时期的历代帝王在游猎时,偶然获得的纯白野鸭种,后来,游猎而养,才得此优良纯种,并经过培育成为当今的名贵肉食鸭种。因为是用填喂方法育肥的白鸭,所以叫“填鸭”。在百年以前,北京鸭曾传至欧美,成为世界名贵鸭种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