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23751000000019

第19章 婚迎嫁娶:男婚女嫁喜事多(2)

一次,乾隆皇帝在阅案的时候看到了张继贤的供状,发现其文笔不凡,十分惊讶。于是,乾隆便到狱中与张继贤交谈。在交谈中,乾隆皇帝确信张继贤是个才子,便有心救他。不久,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访,途经微山湖时,停留了几天。回去后便御批:将张继贤发配到卧虎口,将曾素箴发配到黑风口。

张继贤、曾素箴二人虽然含冤入狱,但彼此间的情意未断,这次获皇帝恩准发配到“两口”后,二人真是喜出望外,时常互往互来,非常自由。他们这样来往于卧虎口与黑风口,被人们称为“两口子”。后来,人们就把“两口子”指代为“夫妻俩”。

趣味链接:贞节牌坊

清咸丰四年(1854年)为表彰贞洁妇杨某而建的碑坊,坐落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打粮沟门乡,由正额和侧坊组成,通高4米,宽8.4米,沙岩凿制,保存完整。牌坊正面雕刻“门提沛相”,背面“遥波冰雪”。明清统治者在许多地方修建表彰贞妇烈女的贞节牌坊,鼓励寡妇殉夫或守节。

你知道“老婆”这个词的由来吗?

“老婆”这个称谓在初始时指的是老年妇人,并非有“妻子”之意,而是后来逐渐演化来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丈夫习惯称自己的妻子为“老婆”,颇含恩爱之意。何谓“老婆”?追溯此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爱情故事呢!

相传“老婆”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唐代,唐朝有位读书人叫麦爱新,他考取功名后见其妻年老色衰,便产生了嫌弃老妻、欲纳新欢的念头。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床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其妻亦是知书达礼之人,看后自然明白丈夫的心意,立即提笔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下联以“禾稻”对“荷莲”,“新粮”对“老藕”,不但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生动,而且对联中的“新粮”与“新娘”,“老藕”与“老偶”谐音见义。麦爱新读后不禁拍案叫绝,感叹妻子的才思敏捷,更为往昔的恩爱之情所动。放弃了休妻的念头。其妻见丈夫有悔改之意,继而又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马上续写了下文“老婆一片婆心”。由此“老婆”就包含着丈夫跟妻子白头偕老的意思。丈夫对妻子的爱称——老婆,也就流传至今。

趣味链接:“太太”的由来

“太太”一词在旧社会一般是对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的妻子的称呼,演化到现代有尊敬的意思。

在汉哀帝时,“太太”原为尊称老一辈的王室夫人。到后来,汉室又称皇太后为皇太太后。太太的称谓,汉代在贵族妇女中逐渐推广起来。明代要中丞以上官职的人的妻子才配称太太。清朝的人,则喜欢叫家庭主妇为太太,不过都以婢仆呼女主人的居多。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

“黄花闺女”的由来是什么?

普天之下几乎人人都懂“黄花闺女”一词的含义,但未必有几人知道其由来是出自金陵。

相传南北朝时期,宋武帝有位女儿叫寿阳,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于园中的椅子上睡着了。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之季,一阵微风吹过,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落在公主的额头之上。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赞叹起公主的美貌。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

人们称寿阳公主的打扮为“梅花妆”。传到民间,许多大户人家的女儿也都纷纷效仿。但梅花的开放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办法,设法采集其他黄色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人们把这种粉料叫做“花黄”或“额花”。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

趣味链接:守宫砂

守宫砂是中国古代人用来标记未婚女子“贞操”的标志,当女婴出生不久,父母便会在女婴右臂上用守宫砂标印红色的标记,它伴随着女婴长大成人,在未婚之前,这种标记一直存在,不会褪色,一旦该女子与男性发生关系,这种标记便会褪去。据考证,守宫砂是用一种中国产的雌性变色龙制成的,古时称为朱宫,在它繁殖季节,将其捕获捣烂后和朱砂混合而成。现代科学证实,雌性变色龙在繁殖期,全身充满雌激素,当它和雄激素相遇时,雌激素和雄激素便会中和消失。以此用它来标记女子的贞操,虽不能全信,但也有一定科学道理。

“千金小姐”的称谓从何而来?

用“千金”来形容女子,最早见于元代曲作家张国宾所编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由此可见,在古代,人们都称官宦人家或是有钱人家的女子为“千金小姐”。那么,“千金小姐”的说法是从何而来的呢?其实,它的由来和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有着一定的关系。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因被奸人诬告,均被楚平王杀害。于是伍子胥逃离了楚国,投奔到吴国去了。在投奔的路途中,伍子胥饥寒交迫,饿得有些撑不住了。就在这时,他看见一位浣纱姑娘向他走来,他见姑娘的竹筐里有饭,于是便上前求乞。姑娘见他的样子,立刻动了恻隐之心,就把饭菜相赠于他。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自己的安全着想,要求对方为他的行为保密。但姑娘猛然想起,男女接触定会为礼教和舆论所不容,也是大不敬之罪,于是她随即抱起一块石头,投河自尽。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于是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后来,伍子胥在吴国当了国相,指挥大军进攻楚国。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其尸鞭之三百”。伍子胥报了大仇之后,又想到要报恩,但他不知道那位姑娘家的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趣味链接:尤物

“尤物”一词所指代的是“容貌艳丽的女子、特别漂亮的女人”或“珍贵的物品”。“尤”的意思是异,就是“突出”的意思,“尤物”从字面上解也是“特别的物品”。《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红楼梦》中有宝玉说尤氏姐妹“真真一对尤物,他又姓尤”。从“红楼二尤”中体现出来的“尤物”则再次冠以“足以移人”的意思。

你知道“小家碧玉”的来历吗?

人们常用“小家碧玉”来指代平民家的少女。小家,指的是平民之家。碧玉,是人名,姓刘,是晋代汝南王司马义的妾,她的样貌并不出众,但有一副好歌喉,所以汝南王对她宠爱有加。“小家碧玉”一词出自晋代孙绰的《碧玉歌》两首:“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感君不羞赧,回身就郎抱。”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我碧玉本是贫民家的女子,本不敢攀附与富贵而又有才德的公子结亲。有感于郎君对奴家的千般恩爱之意,可又惭愧自己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奴家献身于郎君之时,郎君为奴的情意神魂颠倒。奴家感激你,并不感到羞涩,也不脸红心跳,回过身来投入郎君的怀抱”。

“小家碧玉”一词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

趣味链接:“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

大家闺秀的气质沉稳,眉目疏朗,喜怒哀乐不全形于色,待人接物礼貌周全,在社交场合大方有度、知书达礼,赢得长辈的称赞、同辈的欣赏。而小家碧玉比较俏丽,性情温柔,性格活泼,在大场面里,两眼一闪一闪地露出惊喜的神态,动作有些拘谨,楚楚动人。大家闺秀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在她们的脸上就呈现出大家之气。小家碧玉最大的特点是“秀而不媚,寒而不清”。

你对中国古代的“寡妇改嫁”了解多少?

在中国古代,寡妇改嫁也被称作是“再醮”,意思是再举行一次酒宴,起初并没有什么禁忌的地方。而且历史上寡妇改嫁的事例也很多,不论宫廷还是民间,都是允许寡妇改嫁的。但据说在隋文帝时期,却曾立禁,命九品以上官职的妻妾不得再醮。事实上,官民都没有受此约束,直至五代北宋,还是这样。只是在程、朱理学兴盛之后,民间开始有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忌讳。“从一而终”、“好马不吃回头草,好女不嫁二夫男”、“烈女不嫁二男”的“贞节”思想逐渐开始得到强化,遂以为寡妇改嫁为大逆不道的行为。因而在寡妇改嫁时,就有了许多特殊的禁忌,并在风俗习惯等方面明显地区别于正常的婚迎嫁娶了。

趣味链接:台湾民俗中的寡妇改嫁

台湾俗间寡妇改嫁,也是忌讳像初婚那样从娘家坐轿的,她们必须徒步走到半路上再坐轿。有的寡妇还要在上轿的地方,丢下一件自己平日所穿的衣服,然后才敢放心上轿。这样做是为了不让前夫的灵魂跟随寡妇来到新夫家中,如不这样做就是不祥之兆。寡妇先走段路的用意就是让前夫的灵魂产生错觉,误认为他的妻子是到某地办事去。当她在途中上了花轿后,前夫的灵魂再想要跟去也就无法找到她了。丢下旧衣,也是为让前夫的灵魂不能再认出自己。

妻子不贞为何称“给丈夫戴绿帽子”?

妻子对自己的丈夫不贞洁,其夫常被人叫做被“戴了一顶绿帽子”,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戴绿帽子”的说法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时候,有一对夫妻,妻子是一位家庭主妇,长得是如花似玉、娇艳动人,平时在家里做些针线活计,不常出门,但因生得貌美,总有一些人觊觎其美色。丈夫是一个生意人,经常外出做生意,两口子的日子过得也富裕,但在丈夫外出的日子里,妻子就不免难耐寂寞。终于有一天,妻子忍不住跟街市一个卖布的勾搭上了,在丈夫外出做生意之际,他们就巫山云雨地在一起厮混,从未被丈夫发现。有一次,丈夫在家中待了两个月都没有外出,急得卖布之人团团转。

终于有一天,丈夫骑着马到城外打猎去了,经过街市,那卖布的见了非常高兴,以为他又要外出做生意,当晚就迫不及待地潜进相好的卧房,准备和她幽会。可不巧的是当晚丈夫就回来了,几乎将他逮了个正着,妻子也吓了个半死,那卖布的只好哆嗦在人家的床底一整晚。这件事后,妻子便从卖布人那里要了一块绿色的布料,为丈夫做了一顶帽子,并和他约定好:“当你看见我丈夫戴上绿帽子外出的时候,你就可以来了。”过了几天,丈夫又要外出做生意,妻子赶紧拿出那顶绿帽子对丈夫说:“外面的风沙大,戴上帽子就不会弄脏头发,而且绿色使你看起来更加帅气。”丈夫听了很开心,以为自己真的很英俊,于是高高兴兴戴上那顶绿帽子出发了。当晚,他们就又厮混在一起。以后,那个卖布的只要见了那丈夫戴着绿帽子外出,都不禁心花怒放。

于是,“戴绿帽子”的说法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趣味链接:红杏出墙

在现代婚姻中,女人出轨被称为“红杏出墙”,红杏出墙的词典解释为:形容春色正浓,情趣盎然。也指红色的杏花穿出墙外,形容妻子有外遇。“红杏出墙”一词出自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墙意味着“隔”,墙两头只有孤身一人,便是怨男怨女,墙两头男女相隔,就是一对痴恋。所以,古时文人就很喜欢把“杏花”和“墙”联系在一起。由于“红杏”、“墙头”在古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所以,“红杏出墙”在最初只是一种含蓄的指代,到了今天,已经成了妻子出轨的一个有诗意的代名词。

“母夜叉”有何来历?

“夜叉”是从梵语中音译过来的,又译为药叉。译成中文是能啖、捷疾、勇健等。是印度神话中一种半神的小神灵。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康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是佛教的护法神。

“母夜叉”一词的由来还要从《水浒传》中的孙二娘说起:孙二娘是菜园子张青的老婆,她自小就练得一身好武艺,比丈夫张青还略胜一筹。张青在他的眼里就是一个既笨又呆的人,所以经常受到孙二娘的欺负,但本着对妻子的爱意,所以张青都是忍耐下来的。因为孙二娘本身的绰号就是“母夜叉”,本义是功夫好、动作敏捷利落的意思,后来就被指用为性格泼辣、敢作敢为的女子了。在《水浒传》之后,人们便把泼辣的女子统称为“母夜叉”。

趣味链接:历史上有名的三位“河东狮吼”

纵观中国古代上至皇室宗亲、下至黎民百姓的家庭婚姻史,首推第一位“河东狮吼”的应是隋文帝杨坚的妻子独孤皇后;历史上第二位“河东狮吼”应该是唐太宗时的宰相房玄龄的妻子房夫人;历史上第三位“河东狮吼”当推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妻子戚夫人。

关于新婚女子的归宁你知道多少?

新婚女子“回门”是民间的习俗,而“归宁”则是对女子回门的一种书面表达。在民间对回门的时间也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是为了要让新妇遵守往来规矩,不该回门时一定不能回门,该回门时一定要回门,否则都会有凶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