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23751000000039

第39章 国医中药:传承精粹享健康(1)

关于《黄帝内经》一书,你了解多少?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

《黄帝内经》编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着。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着。

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靠仪器、靠化验、靠解剖的方法是不同的。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灵枢》9篇本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内经》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

中国古代最着名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是在《内经》思想的影响下,研究其要理,而终成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的。

趣味链接:《黄帝外经》的传说

相传黄帝时期有三位名医,雷公、岐伯,和名气最大的俞跗(fù)。俞跗的医道特别高明,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一次,俞跗在河边,发现一个掉河里淹死了的女人被几个人打捞出来准备埋葬,俞跗便询问死者掉进水里有多长时间了。抬尸体的人说,刚掉进水里不久,捞上来就断气了。于是俞跗让他们把尸体放在地上,先摸了摸脉搏,后看看死者的眼睛,然后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把死者捆绑,倒吊在树上。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为什么要这样做。死者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时,俞跗才叫人慢慢将死者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双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压一放。最后他拔掉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在死者鼻孔上观察了一阵,发现发丝缓缓地动了动,才放心地对死者家人说:“她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调养吧!”

在俞跗晚年,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纂成卷目。后来,俞跗的儿子俞执,把这本书带回来交给父亲修订。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医书和俞跗、俞执全家人,一起化为灰烬。这也许就是三十七卷《黄帝外经》失传的原因吧!

古代中医是怎样看病的?

我们知道中医有“望”、“闻”、“问”、“切”一说,这就是中医中的主要诊断手段,最早使用者和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在《难经》第61难中,作出了较详细的解释:“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所谓望闻问切,望是指观察病人的发病情况、面色、舌苔、表情等;闻是指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口臭、体臭等气味;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也叫做四诊。

明代徐春甫辑《古今医统》曰:“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趣味链接:什么是“十问歌”?

中医诊断中,望闻问切都很重要。其中在“问”的方面,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就写了《十问歌》。《十问歌》总结前人问诊要点,经清代陈修园略作修改补充,辅以中医知识,可作问诊的参考:“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五禽戏”真的是模仿动物的体操吗?

五禽戏为东汉名医华佗所创,它是华佗以传统中医学的治病与养生原理为指导,透析身体的结构和吐纳的习惯,以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为基础,结合所编成的一套健身方法。

五禽戏,分别是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每种动作都是模仿了相应的动物动作。是作为保健强身的导引方法。传统的五禽戏,又称华佗五禽之戏,五戏共有动作54个。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

“小周天”是怎么回事?

内丹修炼中常用到一个术语“小周天”,就是内气在人体经脉中缓缓运行的路线及完成这个运行后达到的功能状态。人体的任脉走行在人体前正中线,督脉走行在人体后正中线,这两条经脉形成了一个环。内气从下丹田开始沿着任脉往下走,过下阴部,转而沿督脉上行,达到脑部再转而下行去接通任脉,内气循行一周就是一个“小周天”。因为任督二脉所构成的这个环有两处是断开的:一个口腔处,一个是会阴处,所以内丹修炼中说“舌抵上腭自生津”,舌头要顶住上腭才能接通督脉,而内气经过会阴处时要闭气提肛,不能用力呼吸,导致漏气。

我国最早的药典是哪一部?

我国最早的药典是《新修本草》,是在公元659年由唐朝苏敬等二十余人编写,由官方颁行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唐显庆二年(657年),经过唐高宗的批准,由苏敬负责,于显庆四年修定完毕。

本书有本草20卷,目录1卷,又有药图25卷,图经7卷,计53卷。载药844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了114种。在增加的药物中,有一部分是外来药品,如安息香、龙脑香、胡椒等,以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等作为分类。为对药物实际形态进行整理,利于后人,唐高宗当时曾下诏全国,征询各地药物形色,画成图形,另外还加有说明的图经。所以《新修本草》的药图和图经的篇幅繁复,超过正文的内容。

趣味链接:我国最早的粥谱

清代黄云鹄所着的《粥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粥的专着。《粥谱》一书,载粥方247首,有谷类、蔬类、水果类、植药类、卉药类、动物类等,简述了每一粥方的功用及主治。《粥谱》中还谓:粥于养老最宜: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膈,五易消化,对食粥养生大力推崇。其不足之处是,缺少用量制法,也未对前人许多有效的复方药粥进行记载,使后人无法复得。

“麻沸散”是最早的麻药吗?

麻沸散是三国名医华佗所制,华佗约生于东汉永嘉元年(145年),卒于建安十三年(208年)。曾用“麻沸散”将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创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纪录。麻沸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麻醉剂是指具有麻醉性能的药品,俗称麻药。据《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这记录了华佗用麻沸散行医的经验。据历史记载,曹操病重时,华佗欲用麻沸散进行治疗,曹操以为华佗图谋于他,将其处死。麻沸散的配方后被狱卒的妻子烧掉。配方传说由曼陀罗花(也叫洋金花、风茄花)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4钱,南天星1钱,共6味药组成。

趣味链接:麻沸散的传说

传说华佗的儿子沸儿误食了曼陀罗的果实不幸身亡,华佗万分悲痛,在曼陀罗的基础上加了其他的几味中草药研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为了纪念他的儿子将这种药命名为“沸儿汤”,并把药方记在《青囊经》里,后更名“麻沸散”。

据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的考证,麻沸散的组成是曼陀罗花1斤,生草乌、全当归、香白芷、川芎各4钱,炒南星1钱。

1979年,中外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华佗神方》,唐代孙思邈编集,里面记录了“麻沸散”配方,它的组成是:羊踯躅9克、茉莉花根3克、当归30克、菖蒲0.9克,水煎服一碗。

何首乌因何得名?

相传很早以前,顺州南河县有一个叫田儿的小伙子,从小体弱多病,眩晕无力。于是外出寻求民间草药治病。一日晕倒在一座道观外,被道观里道士收留,后拜道士为师父,潜心修炼道术。30年过去了,田儿已经五十余岁,因身体原因尚未婚娶。一日多饮了几杯酒,在回庙小路上醉卧长睡。朦胧中忽见二株三尺余长的藤蔓,相交在一起,经久不散,散后,又再度相交,反复纠缠。田儿见此情景,感到诧异,顿时酒醒,发现自己躺的路旁有根藤蔓,于是好奇地挖出藤蔓下的根,形状如梦中一般相交缠绕。回道观后请教道长与众道士,他们都说未曾见过此物。

一日上山,遇一须发乌黑的长发老者,步履快捷,耳聪目明,叹为奇人。田儿于是向老者请教此物,并将梦境告与老者。老者说道:“此藤所呈相交之象,似有龙凤呈祥之兆,是上天降给你的祥瑞,或赐给你的神药,可以一服。”田儿觉得有道理,刚想说多谢,抬头发现老者已不知去向。他回去后依老者所言将根晒干研成粉,每日服之。过了一段时间,身体日强,宿疾自愈,一年后须发变得乌黑,容颜润泽,似返老还童一样。不久于花甲之年娶一妙龄之女为妻,生儿育女。田儿于是将名字改为能嗣,并将此药的服法传授给儿子延秀,又传给孙子何首乌。首乌服了此药后,年至130岁时,仍须发未白。乡邻皆来请教,首乌于是把这怪状根块介绍给乡亲,但谁也不知道是何物,一位说,那就叫它何首乌吧!何,是首乌之姓。从此何首乌延年不老的效用得以流传,后世医家将其收录于本草之内引为药物。

趣味链接:什么是人参?

人参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

在我国医药史上,人参的历史十分久远。战国时期,良医扁鹊对人参药性和疗效有所介绍;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药中上品。明代中医学者龚居中在《四百味歌扩》开篇第一条就是:“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胃。”后来成为无数中医入门的第一句背诵歌诀。

云南白药是谁研制出来的?

云南白药是着名的中成药,由云南民间医生曲焕章于1902年研制成功。它以云南特产三七为主要成分,对于止血愈伤、活血散瘀、消炎去肿、排脓驱毒等具有显着疗效。

曲焕章字星阶,出生于光绪六年(1880~1938年)江川县后卫赵官村,后迁居通海、昆明。曲焕章7岁丧父,9岁丧母,与12岁的三姐相依为命。1892年,到姐夫袁槐家学伤科。16岁时拜当地名医姚连钧为师,并跟随他在云南北部、四川、贵州一带游历。数年后,师父被仇人杀害,曲焕章开始独立行医。1902年,研制成功云南白药的前身“百宝丹”,又名“曲焕章百宝丹”。1916年,云南卫生院颁发合格证书,开始公开出售。1923年后,云南政局混乱,战事频发。曲焕章在此期间,钻研配方,总结经验,使云南白药达到了更好的药效,名扬中外。在抗日战争中,云南白药成为滇军将士的军需品,是台儿庄战役中的奇药,被誉为“白药中的白药”、“丹中之丹”。

趣味链接:云南白药的传说

云南白药是怎么制成的,在民间还流传有一种传说。有一天曲焕章进山采药,偶遇两条巨蟒搏斗。其中一条蟒被咬得遍体鳞伤,气息奄奄,缓缓爬到一块草地上。只见它蠕动了一会儿身体,突然好像受到一股什么力量,又慢慢地滚动起来了。不一会儿,蟒身上的鲜血止住了,伤口也好了。曲焕章看得惊呆了,心想,一定是地上的草有神奇的止血效力,治好了蟒的创伤。等蟒爬走后,他把草药揪下来仔细分辨,后来他把这种止血神草加进其他中草药里,研制成了云南白药。

你知道药王孙思邈的新法疗疾吗?

孙思邈是古代医德医术均流传于世、广受称颂的伟大名医,人称“药王”。他一生着有八十余部书,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还有《大医精诚》,指出了医德的重要性。传说他发明了“悬丝诊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