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23751000000042

第42章 国医中药:传承精粹享健康(4)

“四性五味”与养生有哪些关联?

所谓四性,又称四气,是指寒、凉、温、热四种药性(还有一种平性),其中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一般来说,寒凉药材具有清热泻火、利尿、化痰等作用;温热药材具有散寒、补火、温经通络的功效。同样,中医将食物也分成四性,依据是人体吃完食物后身体产生的反应。如吃完之后身体有发热的感觉为温热性,吃完之后有清凉的感觉则为寒凉性。了解食物的属性,再针对自己的体质食用,对身体才有药一般的益处。

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所记“五味”,即药有辛、酸、甘、苦、咸。中医把五味的作用特点总结为:酸收、苦坚、甘补、辛散、咸软。所以吃药要做到五味调和、浓淡适宜。食物的五性,同样对应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不论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还是作料,都会对五脏起不同作用。五味食物虽各有所指,各有好处,如食用过多或不当也有负面影响,要依据不同体质和需要来食用。如辛味食得太多,而体质本属燥热的人,便会发生咽喉痛、长暗疮等情形,需要多加注意。

趣味链接:“四性”、“五味”的作用和对应的药材

四性

温:祛寒补虚,红枣、黄芪、当归、川芎、龙眼肉。

热:消除寒证,肉桂。

寒:消除热证,金银花、黄连、大黄、生地黄。

凉:减轻热证,薏仁、菊花、西洋参、罗汉果。

平:强壮补虚,枸杞、芝麻、芡实、甘草、白木耳。

五味

辛:发散风寒,薄荷、木香、川芎、大小茴香、紫苏、白芷、花椒、肉桂。

酸:能生津开胃,收敛止汗,乌梅、五倍子、五味子、山楂、山茱萸。

甘:补虚止痛,人参、甘草、红枣、黄芪、淮山、薏仁、熟地黄。

苦:清热泻火,黄连、白果、杏仁、大黄、枇杷叶、黄苓、厚朴、白芍。

咸:泻下通便,芒硝、牡蛎、草决明、玉米须、茴香。

砭石是如何被用来治病的?

砭石,是古代利用楔状石器医疗的工具,即指以石治病。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砭为“以石刺病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有“美疢不如恶石”的话。东汉服虔注:“石,砭石也。”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可惜东汉前已逐渐消失,至今失传已两千年了。

一般认为砭是针、灸、推拿、按摩以及“刮痧”的前身,是用石质工具进行的医疗方法,跟现代的刮痧有些类似。其原理是:以中医经络穴位理论为指导,不口服、不刺破皮肤、不用介质,直接或隔着棉织物在皮肤上操作,在无痛苦的前提下使用“感、压、滚、擦、刺、划、叩、刮、拍、揉、振、拔、温、凉、闻、挝”16种方法(砭术十六法)以达到除病的目的。

趣味链接:中医六大医术

砭:是针灸的前身。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现已失传,只保留砭术分支的一些石疗及刮痧术。针对现代人的特点推出的砭术的基本方法包括感、压、滚、擦、点、刺、划、叩、刮、扭、旋、振、弹拔、温、凉、闻、挝法。现代砭石疗法主要就是刮痧。

针:针最初是用石头做的,与砭不分,但是到了《内经》时代,就形成了铜针、金针、银针等金属针,成为独立的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经络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是一种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输穴的作用,达到治病目的。主要材料为艾(艾绒、艾条),也有用其他药物灸的,不是拔火罐。

药:就是指现代所说的中药了,内容很广泛,通过四气五味理论将各种动物、植物、矿物药材分类,再根据中医的各种理论组成不同的方剂,治疗不同的疾病。

导引:主要指的是各类气功。

按跷:主要指的是各类推拿按摩、踩跷方法。

谁发明了“营养缺乏症治疗法”?

公元200年,中国名医张仲景发明了“营养缺乏症治疗法”。张仲景在其着作《金匮要略》中对营养缺乏症作了生动的记述,并提出了饮食疗法,他推荐的具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吃后对治疗营养缺乏症确实有效。后来营养学家勿思瑟在其《饮膳正要》中,详细地用开处方的方法,来说明治疗因缺少维生素B而患脚气病的方法。他提出治“湿脚气”的方法之一是“以马齿苋洗净取汁和粳米煮汤,空腹服之”。他并且还开了治“干脚气”的处方。而西方医务人员直到19世纪末,才认识到治脚气等缺乏症的方法。由此可知,中国人发明的营养缺乏症治疗法比西方领先了1700年左右。

趣味链接:张仲景治便秘

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当时碰到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但是这个病人身体很虚弱,如果服用泻药,他会经受不住。但不用泻药,大便不通,热邪无法排除。怎么办呢?张仲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做一种新的尝试:他取来一些蜂蜜并将它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制成“药锭”,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药锭”进入肠道后,很快融化,干结的大便被融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这就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栓剂通便法。这种方法和原理至今还被临床采用,并拓展到其他一些疾病的治疗。

我国古代第一位儿科专家是谁?

钱乙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着名的儿科专家。他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着。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着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约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公元1035~1117年)。

钱乙“专一为业,垂四十年”临床研究于儿科。宋初,有人托名古代师巫撰《颅囟经》二卷,谈到了小儿脉法、病证诊断和惊痫、疳痢、火丹(即丹毒)、杂症等的治疗方法。钱乙对这部书反复研究,并借助于《颅囟经》的“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因此,他的学生阎季忠评他“治小儿概括古今,又多自得”;在其师死后,搜集整理生前资料编成《小儿药证真诀》,流传至今。钱乙的其他着作如《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书,皆散失不传。

趣味链接:六味地黄丸

钱乙善于化裁古方,创制了很多新方。如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的加减化裁,做六味地黄丸,用来当做幼科补剂。这对后世倡导养阴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朱丹溪的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方)。

“种痘免疫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中国人大概在公元10世纪,宋真宗时代(998~1022年)发明了人痘接种法。据清代医学家朱纯嘏在《痘疹定论》中记载,宰相王旦子女皆死于天花,之后老年得子,取名王素,为了防止他也夭折于这种病,遍寻良医,商议防治痘疮的方法。有人说,四川峨眉山有一个“神医”能接种人痘预防天花。于是便从峨眉山请来了这位神医,传习了天花痘苗接种术。后来王素活到67岁。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典籍上最早的种痘记载。不过清代医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说:“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可谓见仁见智。

趣味链接:天花

晋代时,着名炼丹家、药学家道士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说:“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后,疮瘢紫黯,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也”。同时他追溯了“天花”病的起源,认为此病起自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5~55年)在南阳的战争中,从俘虏中传染得来。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天花”病的记载。书中还说:“永徽四年,此疮从西流东,遍及海中。”

古时候有“胎教”吗?

“胎教”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朝。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受孕妇情绪、言行的感化,所以孕妇应该谨守礼仪,持正心态,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胎教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记录,《大戴礼记·保傅》中说:“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又说:“周后妃(即邑姜)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不踮脚尖),坐而不差(身子歪斜),独处而不倨(傲慢),虽怒而不詈(骂),胎教之谓也。”《列女传》中记载了太任怀周文王时讲究胎教的事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孕期有关行为、摄养、起居各方面之注意事项。如除烦恼、禁房劳、戒生冷、慎寒温、服药饵、宜静养等节养方法,以达到保证孕妇身体健康、预防胎儿发育不良的目的。西汉刘向的《烈女卷》更详细地表述为:“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夜则令馨诵诗书,道正色。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记载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

趣味链接:胎儿的知识

如果你依然认为,胎儿在出生前都是在母体的子宫里睡大觉,直到分娩那一刻才醒过来,那就大错特错了。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胎儿有奇异的潜在能力。胎儿从第5周开始即有较复杂的生理反射机能,10周时已形成感觉、触觉功能。胎儿在20周左右,开始对音响有反应,30周时有听觉、味觉、嗅觉和视觉功能,能听到妈妈的心跳和外界的声音。这时妈妈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胎儿,这些阶段是对胎儿进行针对性教育的重要时刻。

我国古代有医院吗?

我国古代大多是走方医生或坐堂问诊医生。那有没有专门的医院呢?

《诸子集成·管子卷》记载:“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暗哑,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食衣之,殊身而后止。”可见春秋初期(公元前7世纪)齐国政治家管仲便创制了“养病院”,这是古代官方医院的最早记载。汉朝元始二年(公元2年),黄河一带发生旱灾,瘟疫流行,于是皇帝刘衍在当地设置了许多医生和药物,免费给老百姓治病,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立的临时性医院。南齐永明九年(491年),吴兴一带大水,疫病猖獗,竟陵的王萧把自己住宅腾出来,设医置药,收养贫病,这是中国私立慈善医院的最早形式。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孝文帝(元宏)曾在洛阳设立“别坊”,派遣了四个医生,购备药物,凡是无力医疗的,都可以去就医。

唐朝的医院都叫做“病坊”,大约在开元二十年(733年)就开始有病坊的名称了,当时的病坊大多都是设在庙宇里的,所以主持人多属僧尼。不仅长安、洛阳这样的大城市有,其他各州亦有设立。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年),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捐献50两私帑,与公家的经费合起来办一所病坊,名叫“安乐坊”,三年医好了上千名病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私合办医院。后各州县都设有医院,叫做“安济坊”。《宋史·徽宗本纪》载:“辛未,置安济坊养民之贫病者,仍令诸郡县并置。”

趣味链接:“悬壶济世”的来历

为什么一些中药店门前要挂一个葫芦呢?这葫芦应该与药有关,因为俗话说“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据说药王孙思邈采药时就必挂一个药葫芦,因为葫芦除了能盛药,本身也可入药。晋代葛洪(261~341年)的《神仙传》中记了这样一个故事:汉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带闹瘟疫,死了许多人,无法医治。有一天,一个老人来到这里,开了一家很小的中药店,店前挂了一个药葫芦,人称“壶翁”。凡是有人来求医,“壶翁”就从药葫芦里摸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温开水冲服。就这样,大家渐渐都好了起来。时有汝南人费长房,一次见老人在人散后便跳入壶中,他觉得非常奇怪,第二日前去拜访,老翁便邀他同入壶中。费长房从此跟随其学道,“壶翁”也尽授其“悬壶济世”之术。此事代代相传,后人便称行医的为“悬壶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