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23751000000046

第46章 俗语民谚:妙语奇言有渊源(1)

“闭门羹”是怎样的一道“菜”?

我们知道,羹是一种食物。在古代特指羊肉制成的糊状食品,后来慢慢地把素食也叫做羹。后凡是将粮食、果品和蔬菜煮成有浓汁的食品,都可以称为羹。

那“闭门羹”是什么样的“羹”呢?这可不是什么特殊种类的食品,而是古代闭门拒客的一个故事中流传下来的风流掌故。

唐朝冯贽的《云仙杂记》一书记载,相传宣城有名妓叫史凤,倾国倾城,又精通琴、棋、书、画,全国年轻的男子,都想见上一面。史凤很高傲,善诗文属对,所以见她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来的客人要献上一首诗,她看中诗文后,才愿意与客人一见。如果客人献上的诗文不被看中,或地位、金钱等都不被看中,她就叫家里人在门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言拒绝会客。如此,来访的客人们见了羹,也就心领神会,只能离开了。

后来人们便把这羹,称为史凤的“闭门羹”。这个故事传到民间,人们便把“闭门羹”作为拒绝的代名词,不过只取“闭门”之意而已。

趣味链接:《云仙杂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古籍《云仙杂记》,也称《云仙散记》,由唐代的冯贽编撰,是一部记录异闻的古小说集,或称一本荒诞不经的史籍。古时流传很广。它工于造词,文人骚客多引为典故。比如其中有条关于墨名的典故:

卷一“黑松使者”云:“唐玄宗御案墨曰:龙香剂,一日见墨上有小道士,如蝇而行,上叱之,即呼万岁,曰:臣,墨之精,黑松使者也,凡世人有文者,其墨上皆有龙宾十二。上神之,乃以墨分赐掌文官。”所谓“龙宾”,按传统的说法,就是墨神。这则记载同时衍生出一些其他墨名,如“龙香剂”、“墨精”、“黑松使者”、“龙宾”、“龙宾十二”等,历史也是相当久远,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你知道“一问三不知”的来历吗?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相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大军攻打郑国,齐国害怕晋国击败郑国会变得更加强大,从而对自己霸业造成威胁,便派名将陈成子带兵援郑。一日,一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说,晋军打算出动1000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全部消灭我军。”陈成子深知兵法,自知两军阵前言辞的重要,听了便严肃地说:“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就是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苟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地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他的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表述出来。而他对这三方面都没有详细思考就向上急忙报告,怎么能懂用兵之道呢?

这便是“一问三不知”的来源!

趣味链接:什么是“名堂”?

明堂是上古时候帝王会见诸侯、接见长者的地方。后世的帝王为了标榜自己,也想造出一座明堂出来。

话说汉武帝在一次巡狩泰山的时候,发现了一处古代明堂的遗址,一时雄心大发,便想在这片遗址上造一座新明堂。可是,文武百官从来没有见过明堂是什么样子,后来便不了了之。唐朝时,由于国势强大、经济繁荣,重建“明堂”的事又提了出来。武则天让大臣各自上书献策,谈谈明堂到底是什么样的。不多久,有人写了《黄帝明堂经》三卷献给武则天,上绘有巍峨的正殿,四面清水环绕,空中有响履木铺成的甬道通到岸上,非常繁华。武则天看后很高兴,准备照此动工。大臣刘允沦认为修造子虚乌有的明堂劳民伤财,于国无利,就写了一篇《明堂赋》,讽喻武后。并讥讽那人不知怎么搞的“明堂经”,明堂经里也不知弄的什么“明堂”,纯粹胡说八道。武则天看了深为赞许,就没照着所谓的“明堂经”去造“明堂”了。这事流传开后,人们就将稀奇古怪、别出心裁的东西称作“搞什么名堂”。由于“明”和“名”的读音相同,而“名堂”又能表示“有名的明堂”这样的意思,所以“明堂”慢慢地写成了“名堂”。搞名堂也就成了故弄玄虚的代名词。

“冤家”一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冤家具有多重的含义,一般泛指情人和仇人。人们常说“不是冤家不聚头”,暗指的意义可就更多了。那么它最早出自哪儿呢?古人又有怎样的演化诠释呢?

此词最早出自唐张祉《朝野佥载》中“此子与冤家同年生”一语。初始含义指仇敌,随着社会风情的演进,在唐诗词、曲赋、戏曲、明清小说中,“冤家”逐步变成了对情人的称呼,用来称“似恨而实爱,给自己带来苦恼而又舍不得的人”。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聚头几时休”,此时即指有爱慕恋情的男女。宋代蒋津,曾对“冤家”一词的含义作过精彩的解释。他在《苇航纪谈》中描述道:“作者名流多用冤家为事,初未知何等语,亦不知所云。后阅《烟花记》有云:冤家之说有六。情深意浓,彼此牵系,宁有死耳,不怀异心,所谓冤家者一。两情相系,阻隔万端,心想魂飞,寝食俱废,所谓冤家者二。长亭短亭,临歧分袂,黯然销魂,悲泣良苦,所谓冤家者三。山遥水远,鱼雁无凭,梦寐相思,柔肠寸断,所谓冤家者四。怜新弃旧,孤思负义,恨切惆怅,怨深刻骨,所谓冤家者五。一生一死,角易悲伤,抱恨成疾,迨与俱逝,所谓冤家者六。此语虽鄙俚,亦余之乐闻耳。”这六重含义,传达了男女之间那种又爱又恨、又疼又怨、缠绵悱恻的复杂情感。同时说明了“冤家”一语由仇敌演化至情人关系的深刻原因,一语道破爱情世界中的是是非非。不过时至今天,“冤家路窄”的仇人和充满爱恨关系的“冤家”理念并行流传下来了。

趣味链接:“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典故

最早出自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二折:“你每做的来不周,结下了父兄仇,抵多少不是冤家不聚头,今日在杀场上面争驰骤。”《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年代不可考,应该也是元朝作品,其中有:“这个不是冤家不聚会。好教官人得知,却有一头好亲在这里。”《红楼梦》也有这样的记录,第二十九回中,宝玉和黛玉因执生恨,在感情上真假不分,彼此计较,因而多生误会。贾母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

“吃醋”这个词语有什么来历?

吃醋是妒忌的同义词和比喻语,也是生活中的常用语。吃醋得以流传,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词汇,背后一定有个不俗的故事。这不,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唐朝唐太宗身上。一次,唐太宗为了犒劳大臣,要为实行一夫一妻的当朝宰相房玄龄纳妾,房玄龄的妻子甚是嫉妒,绝不同意。太宗无奈,取计令房玄龄的夫人在喝毒酒和纳小妾之中选择其一。没想到房夫人十分刚烈,宁死不退步。于是端起那杯“毒酒”一饮而尽。当房夫人含泪喝完后,才发现杯中不是毒酒,而是一杯醋。从此人们便把这一掌故玩弄,使“嫉妒”和“吃醋”融合起来,“吃醋”便成了嫉妒的比喻语。

趣味链接:河东狮是怎么来的?

“河东狮吼”这个典故出自北宋时期的龙丘,今湖北武汉市新洲区。宋朝文学家苏轼一生交游很广,其中有位叫陈慥。陈慥,字季常,四川眉州人。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时,遇上陈慥,成了好友。时陈慥在龙丘有房子叫濯锦池,经常在此宴请宾客。陈慥的妻子柳氏,性情暴躁,嫉妒心很强,每当陈季常宴客,并有歌女陪酒时,就醋性大发。拿着木杖大喊大叫,不顾客人颜面。平时陈季常很喜欢谈论佛事,事后苏东坡借用狮吼喻其悍妻的怒骂声,写了一首诗取笑陈慥: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东是柳氏的家乡,暗指柳氏。“狮子吼”一语来源于佛教,意指“如来正声”,比喻威严。

为什么称岳父为“泰山”、“丈人”?

“丈人”原来泛指男性老人。如《论语·微子第十八》:“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泰山”、“岳父”之词主要是根据《汉书·效祀志》“大山川有岳山,小山川有岳婿山”演变而来的。不过也有另一说,据《酉阳杂俎》载,唐玄宗欲泰山封禅,派张说为封禅使,前去做准备工作,以迎圣上驾到。泰山封禅,是在山顶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山下辟场以祀地,报地之绩。张说奉旨前往,心怀打算,认为封禅动用黄金万两,大有油水可捞,事后还评功论赏,便乘机把女婿郑镒也拉上一齐赴岱。

唐玄宗到泰山,举行了轰轰烈烈的封禅仪式。事后,按惯例,除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以外,凡随行官员都晋升一级,并大赦天下,以示皇恩。郑镒本是九品小吏,由于他老丈人的作用,连升四级,骤迁五品,赐给大红官服,一下子好不显赫。这事被其他人看在眼里,气在心上,宫廷上下议论纷纷。传到玄宗的耳朵后,皇帝马上召张说进殿,问其原因,张说默不做声。这时,有个叫黄幡卓的人在旁边一语双关地为他开脱说:“此乃泰山之力也。”此话在宫廷内外作为双关语得以广泛流传。后来,人们便把祭坛旁边的那个形似老翁的石峰取名叫“丈人峰”,因为泰山又称“东岳”,所以,自唐代开始,“泰山”、“岳父”便成了妻父的专称,“丈人”也由原来泛指老人的含义而演变为“岳父”,沿袭至今。

趣味链接:泰山北斗的来历

人们常以“泰山”、“北斗”来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古人把泰山尊为天下各山之首,北斗为群星之尊。不过“泰山”、“北斗”作为尊称的来历却与一个文学家有关。唐朝时期,沿袭六朝文风,追求辞藻华丽,崇尚对句的空洞形式,而已无前人精神。后韩愈出,倡导古文运动,贡献非凡。《新唐书·韩愈传赞》载:“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借光”一词有怎样的来历?

“借光”这一俗语,意为打扰别人,请别人给予方便,是一种礼貌性用语。它出自《战国策·秦策》。

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大臣叫甘茂,因遭奸臣陷害,准备逃往齐国。逃至秦国的边境函谷关时,遇到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苏代。苏代问甘茂要到哪里去,甘茂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他讲了一个“借光”的故事:有一条江边住着许多户人家,每天晚上,各家的姑娘们都带着点灯的油,把油倒进一盏大灯里,大家聚在一起在灯下做针线活。其中有一个姑娘家里特别穷,出不起灯油,姑娘们都想赶她走。穷人家的姑娘却对大家说:“我家确实拿不起灯油,可是,如果每天我早早地赶到这里,大家回家时晚点走,替大家打扫屋子,安置桌凳,这样对你们也会有好处的,你们为什么还吝惜这照在四周墙上的一点余光呢?如果借点光给我,我同你们一起做针线,这样对你们也不会有任何妨碍的。”姑娘们觉得她说的话很有道理,就把她留下了。苏代听了甘茂的这个故事后,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他们俩一起去了齐国,苏代在齐王面前竭力推荐甘茂,齐王拜甘茂为上卿。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借光”一词,就是从这个故事里来的。

趣味链接:“凿壁借光”故事出于哪本书?

凿壁借光出自葛洪着《西京杂记》。卷二(原文):“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葛洪(284~364年),东晋道教学者、着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号抱朴子。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16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每以异闻,则以为喜。虽见毁笑,不以为戚。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其着作还有《抱朴子》、《神仙传》等。

为什么“三只手”是小偷的代称?

一般来说“三只手”这个词并非源于中国,而是舶来品,因为古籍中并没有“三只手”的记录。虽说北宋有一个神偷绰号叫“三只手”,但并不足以使三只手流传成为俗语。其来历与古罗马一位剧作家普劳图斯有关。他写过一百多部喜剧,如《一坛金子》、《孪生兄弟》等。这些作品风格幽默,情节生动,曾在罗马舞台上风行一时。“三只手”便出自《一坛金子》。戏中主人公尤克里奥,是一个出了名的老吝啬鬼。在第四幕第四场时,尤克里奥丢失了一坛金子,他气急败坏地到处寻找,其中要一个奴才把手伸出给他看。他看了一只手还要看第二只,最后要奴才伸出第“三只手”给他看。从此,“三只手”便成了小偷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