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23751000000005

第5章 典章规制:盛世华章显辉煌(4)

趣味链接:官帽的种类

官帽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是大臣上朝时戴的帽子,它的结构是:顶部分为三层,上层为尖形宝石,中间一层是球形宝珠,最下的一层是金属底座。吉服冠,是除上朝之外,官员办公穿着吉服时佩戴的官帽。吉服冠顶子与朝冠相比,简单很多。它顶子上有球形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通常是用金子做成的,但也看官员等级,地位极低的则用铜的,底座的造型也很别致,上面镂刻花纹。

公堂上为何悬挂“明镜高悬”匾额?

说起“明镜高悬”的来源,还得从一个有趣的传说说起。话说当年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进入咸阳宫,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仓库,见其中金银珠宝不可胜数,但是最令刘邦惊异的,是其中的一面镜子。《西京杂记》卷三中记载:“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从这当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面长方形的镜子,宽四尺,长五尺九寸,反正两面都能照人。如果用平常姿势走近它,照出的人影是倒立的人像。如果用手捂着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脏六腑,一部分一部分看得清清楚楚。如果有病的人捂着心口去照它,就会从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如果女子的心术不正,被它一照就会发现她的胆特别大,心脏跳动也异于常人。秦始皇在世的时候,习惯猜疑他人,为了防止有人怀有异心不忠于他,经常让宫女们照这面镜子,发现谁的胆特别大,谁的心脏跳得特别,就杀掉谁。

正是因为此镜功能奇特,后来人们以“秦镜高悬”来比喻当官的人明察是非、断狱清明。唐代诗人刘长卿在《避地江东留别淮南使院诸公》一诗中写道:“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后来,许多当官的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明,都在公堂上挂起“秦镜高悬”的匾额。由于人们对“秦镜”的典故不太熟悉,所以就将“秦镜”改为“明镜”,这样“秦镜高悬”便演变为“明镜高悬”了。后来,“明镜高悬”这四个字便被挂上了公堂,象征着官府的清正、廉洁。

知识链接:“明镜高悬”的另一种解说

“明镜高悬”还可以写成“明鉴高悬”、“高抬明镜”、“明镜鉴形”等。唐·吴竞《贞观政要·求谏》:“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伏乞相公高抬明镜,昭雪前冤。”

官府为什么又被称为“衙门”?

尽管中国古代是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社会,但是毕竟皇帝精力有限,他不可能事必躬亲,于是便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很多的机构来协助其治理国家,这些机构便称为“官府”。但是,根据现有史料的记载,古代官府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衙门。这是为什么呢?

据史书记载,“衙门”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最初“牙门”一词中的“牙”是指猛兽的利牙,古代凶猛野兽经常在野外出没,张开大嘴,用尖尖长长的锋利的牙来捕获猎物。于是,野兽的“利牙”则被看成是威力的象征,人们就用它来比喻武力,类似于古罗马的斧头象征权力之意。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未定,战火不断,旌旗四起,想要打天下或者守江山者,一定要依靠武力支持。当时各个诸侯国的君主都十分器重他们的军事将领,将领们为表示自己孔武有力,往往将猛兽的爪、牙摆放在自己工作的地方。打仗要到处跑,带在身边很麻烦,有时候逃跑时便顾不上了,后来实在找不到真兽牙,就用木头刻画成大型兽牙置放在军营门外作为替代,后来觉得木刻的也很麻烦,于是就改用旗杆端饰有兽牙、边缘剪裁成齿形的牙旗。为此,营门也被形象地称作“牙门”。到了汉代末期,“牙门”正式成了军旅营门的别称,并逐渐被官府所采用。汉代《武瓦闻见记》中详细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讹变转而为‘衙’也。”唐朝以后,“衙门”一词被广泛使用。到了北宋,人们已经忘记了“衙门”出自于“牙门”。

趣味链接:“打牙祭”的来源

四川人的祭祀习俗中有一项是“打牙祭”,指的是吃肉。这个词在四川等地区使用十分广泛,关于它来源的说法有三种,但其中有两种说法与衙门的“牙”也有些关联。三种说法如下:

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

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衙)祭肉”。

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黎民”和“百姓”意思一样吗?

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黎民和百姓是同义词,指的是普通的平民,这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假象:“黎民”就是“百姓”。两者所代表的含义果真相同吗?

要弄清这两个词语所代表的真实含义,还得追溯它们的根源。其实,早在远古炎黄时期,便已出现了关于这两个词语的记载,并且它们还与一些神话故事息息相关。传说上古时代,在众多部落中,西北方的黄帝轩辕氏、中部的姜姓炎帝和东方的夷族太皞这三个部落的势力最为强大,炎、黄两部落在与南方的蚩尤争夺中原地区霸主地位时打败了蚩尤,接着该地的其余部落都臣服于炎黄部落。后来又经过一番恶战,东方的太皞也归顺了炎黄部落,这三个大族就合为一体,号称有一百个部落,而属于这一百个氏族部落的人统称为百姓,后世也称百官或者百工。

尽管百姓部落占统治地位,但有些氏族不愿意听从其号令,并且经常与他们针锋相对,发生冲突,例如黎族和苗族。这些部族的人民也有个称呼,即黎民。从这上面看,“百姓”和“黎民”二者之间的称号不同是由于含有不同的部族意识,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由于炎黄部落势力强大,苗族和黎族的人打不过他们,就被炎黄部落的人用刑罚强迫耕种来供养百姓部落的人。这样百姓与黎民就出现了身份上的区别,如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这昭示着原始社会已经远去,奴隶社会到来了。

历史发展至今,百姓跟黎民在词意上已差别不大,这说明了中国社会正在进步,无论是百姓还是黎民都为中国的未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知识链接:“黎城”和“黎族”与“黎民百姓”的联系

如今黎字打头的,全国也仅有黎城和黎族。对于黎族究竟与“黎民百姓”这个词之间有没有联系,没有史料上的记载。但是黎城和黎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却是史学家们所一致认定的事实。只是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何种联系,史学界还存有不同的观点。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史学家们必将给我们一个满意的解答。

监狱是怎么产生的?

监狱的创设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它不仅有效地打击了犯罪分子、稳定了社会发展秩序,而且巩固了国家政权,促进了社会发展。因此,历代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之一,便是在全国各地广设监狱。对于监狱的这些功能,也许大家并不陌生,但是,监狱是怎样产生的呢?

关于监狱的来源,史料上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是,古奴隶社会时期,私有制已经出现了,但是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活艰难,就有一些人抢劫偷盗杀人,并且是屡教不改。为了保证奴隶主的财产安全不受侵害,那些犯罪的人就被关进一间屋子里,这样监狱就产生了。还有一种是,在原始社会时期,氏族部落经常发生征战,这样就出现了战俘。为了防止战俘逃跑,就把他们关在屋子里,并派人看守,这就是早期的监狱的原型。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了封建社会以后,这种关押人犯的地方就被称为“囹圄”,也就是后世所称的“监狱”。除中央司法机关设立的监狱外,作为衙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各级衙门,尤其是州(包括府、郡)县衙门也都设有这样的“囹圄”。到了汉朝时期,经过一番改进和变化,监狱便取代了沿袭时间长达几百年之久的“囹圄”之称谓。汉代的监狱名目、种类繁多。据《汉书·刑法志》等记载,汉代全国共有二千余所监狱,仅京城长安就有监狱二十几种:有专门关押高级官员和皇室成员的若卢狱、左右都司空狱、居室狱等;有关押女性囚犯的掖庭狱;以及囚禁官署吏卒的上林狱、都船狱、内官狱等。此外,京城有京兆狱,长安县有长安狱,都属于京城的地方监狱。汉代着名的酷吏尹赏任长安县令时,曾在监狱里修造了名为“虎穴”的地牢,挖地数丈深,四面砌墙,用大石板盖在出口。他曾命长安县里的乡吏及邻里检举地方的恶霸无赖,然后将这些人统统抓起来,以百人为一批,依次关进虎穴中,用大石板盖住。几日后再打开,只见里面的人都死在一起,先后死了数百人。

趣味链接:监狱与班房的意思一样吗?

所有类型的监狱名目中,后人最熟悉的,大概就是“班房”了。直到现在,人们还把“坐班房”作为进监狱的代称。其实,班房并不是监狱,它是衙门中三班衙役办事的地方。最初为了防止延误审判,州县衙门常将一些民事案件的当事人、轻罪犯人以及干连佐证等投进班房候审,并派差役看管,以便随传随到。一旦被关进班房,落在衙役手里,便成了衙役们凌虐、敲诈的对象。沿用衙役们的话说,到了他们手里,就得揭他一层皮。

处决犯人为什么大多选在午时三刻?

五千多年以来,由于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劳,中国各种制度和文化都发展得臻于完善,在所有的文化制度之中,发展最为完善的,当属刑罚;而在刑罚的各种制度之中,发展最为完善、技术最为精湛的,当属行刑时间的规定。

据史料记载,古代刑法中处决犯人时,不但在季节上有要求,并且还具体到一天当中的某一时刻。季节上是统一到秋季,即秋后问斩。“秋后问斩”顾名思义,是指在秋季处死犯人。而处斩犯人的具体时间,则选在了秋季的某一天的“午时三刻”,为什么要选中这一时刻呢?因为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一年之中,秋季是阳气下降、阴气上升的时期,是属于死亡的季节;同样,一日之中,午时三刻以后,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因此是死亡的时辰。聪明的古人在处决犯人时,不但考虑到社会因素,还顺应自然规律。看来古代的刑罚还真是设想周到,无论是秋后问斩,还是午时三刻,时间上的选择,都大为减轻犯人离世的痛苦。因此,秋季的选取,午时三刻的敲定,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在刑罚上遵循自然规律、富有一定人道主义色彩的又一有力证据。

趣味链接:“午时三刻”具体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午时三刻”是在百刻制使用期间内制定出来的。如果令一个时辰等于八刻的话,这一天就多出四刻。为此,有人提出在十二时辰中,子、卯、午、酉各九刻,其余的则为八刻;还有另一种提法则是,子、午各十刻,其余则八刻等。两种说法结合起来分析的话,都是中午以前和中午以后的半天将各分到二刻。这样一来,午时三刻加上前半天分到的二刻,就相当于午时五刻,也就是相当于全部午时(11:00~13:00)的一半,这个时间正好是中午十二点。

古代的“三军”指哪“三军”?

翻开任何一部记载关于中国古代战争的书籍,都可以见到“三军”这两个字眼的身影。站在今天的角度来透视这个在古代两军对垒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一般人都会认为“三军”主要指海、陆、空这三支部队。然而,只要稍微仔细思考一番,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正规海军的出现尚存有很大的困难,更不用说空军了。那么,古代的“三军”到底是指哪三军呢?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它在历代的人数规定是不一样的。汉代军队实行5人一伍,二伍为火,五火为队,二队为官,二官为曲,二曲为部,二部为校,二校为裨,二裨为军的编制,而三军则是整个军队的统称了。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如《论语·子罕》就写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在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魏国称前军、中军、后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各种部队担任不同的作战任务。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三军的分工

在前、中、后三军之中,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步兵);后军主要负责全军的军用物资,包括工匠和大量的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