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23751000000008

第8章 礼仪民俗:别有风韵在民间(1)

中国人为什么还有一个虚岁?

在我国古代,一个人的年龄除了“周岁”,还有“虚岁”,全世界大概只有中国人有两个年龄。那么,“虚岁”又是怎么回事呢?

或许,古人天性有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态度。所谓“虚岁”就是包含了出生以前在娘胎里的十个月。十月怀胎,才有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这样一个生命的旅程,并非从出生时刻开始,在精子和卵子碰撞相会的时候,新的生命就开始了。

很多时候,所谓“虚岁”这个概念只适用于男人,此即“男进女满”。意思是男人按虚岁计算年龄,女人按实岁计算年龄。而且对虚岁的计算也存在很多误解。

虚岁的具体计算方法是这样:一个人一出生就算一岁;如果恰好这人出生在农历年年末,那么不但一出生就算一岁,并且一到大年初一又要加一岁。

因此,在计算虚岁时,春节是个特别重要的时间点,每过一个春节,虚岁就应该加上一岁。如果一个人的生日是阴历的腊月中下旬,那么这个人还没有满月他的虚岁就到了两岁了。所以如果单纯地认为虚岁就是周岁加一岁显然是不完全正确的。

趣味链接:《易经》如何解释人的生育

古人认为小孩胎孕时期为先天状态,即阴性时期,在出生以后称为后天状态,即阳性时期,阴阳相合才会达到生命的完整。人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为先天阴性,主要通过脐带给胎儿提供养分,是胎息状态的。而随着脐带的剪断,第一声的啼哭则实现了从胎息到呼吸的阴阳转换,开始了阳性的人生旅程。这样先天的生命结束,后天的生命开始了。

中国人为何还要起小名?

古人取名是有很多讲究的,小时候有小名,入学后又有学名,再加上表字和名号,常常会有一大堆称谓。那中国人是如何给小儿取小名的呢?一般来说有三点:第一,从俗、从众、从贱。大概人们的共同认识是觉得名字不好听的孩子好养活,如呼自己的儿子为“犬子”就是一例;当然取小名时也有重视机缘等习惯因素。比如在现代北方某些地区还有偷名字或抢名字的习俗,假如某人得了一个孩子,他就跑到外面人多的地方去听别人讲话,然后把听到的第一个名字或者是自己认为比较有意思的名字带回来为自己的孩子命名。第二,阴阳五行说。所谓缺水补水、缺金补金,像鲁迅小说中的“闰土”便是如此。第三,用于寄意。在文人家庭里比较普遍。文学家郭沫若在《少年时代》一书中说过自己小名的来源:“我母亲说我受胎的时候,梦见一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左手的虎口,便一觉醒了。所以,我的乳名叫文豹。”

趣味链接:古今部分名人取的小名

上古时期的小名:周公之子名禽,孔子之子名鲤,春秋时魏公子名虮虱,汉代司马相如名犬子。帝王的小名:魏武帝曹操小名阿瞒,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北朝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狒狸,北周文帝宇文泰小名黑獭,宋孝宗赵昚小名小羊,明太祖朱元璋小名重八。圣贤名官的小名:孔子小名丘,王献之小名官奴,陶渊明小名溪狗,谢灵运小名客儿,王安石小名獾郎。女子的小名:汉武帝皇后小名阿娇,唐寿昌公主小名虫娘,明代女画家马月娇小名元儿,等等。现代人的小名:蔡元培小名阿培,阎锡山小名万喜子,周恩来小名大鸾,彭德怀小名真伢子,郭沫若小名文豹。

中国人为什么避讳“四”?

避讳,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与迷信有直接的关系。或者说人们对隐喻的东西还是比较在意的。诗歌说“花解语”,同样民间也认为,“四”谐音“死”。如果“四”用在与人相关的地方,有表示“死亡”的意思;用在事物身上,就有心理暗喻表示不吉利,或没有前途、没有希望等。在台湾,医院里没有四号楼、四号病室,没有四路公共汽车,机动车牌照尾数没有“94”,因为“94”与“碾死”谐音。温州俗谚说,“在世不祝四十,死了不祭四七”。因为40谐音“死日”,所以民间有忌讳40岁做生日的习惯。

香港人对“死”字也很介意,故凡数字“四”都在忌讳之列。门牌号常常没有“四”号,汽车牌号如果碰上“四”字头,那怎么也不肯要,不幸遇上已经够倒霉的了。还有什么“七零八六”、“五三五四”都是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相反“三”字很吃香。原因是香港“三”与“升”谐音,表示很吉利。

趣味链接:神奇的数字七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数字七也充满神秘的色彩:光分“七色”、音分“七阶”、人有“七窍”、诗谓“七绝”、佛解“七苦”、医称“七伤”、古琴有“七弦”;人的孕期为40周;牛羊等生灵孕期亦为7之倍数:21天出鸡,28天出鸭,蚕蜕也是七日一次。佛经记载,人去世要七七四十九天才魂魄散去,一般普通的凡人,死亡后,转生投胎之前,有一个过渡时期,叫做“中阴”或“中有”。中阴期间,中阴身每七天便会经历一次痛苦,然后又换一个中阴身,直至有因缘投胎为止。

姓氏来源都有哪些形式?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母系氏族制时期。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称谓符号而逐渐存在。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氏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姓氏的形成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类: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2.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如皇甫、高、刁、公、施等。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5.以官职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6.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7.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帅氏。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姓避仇改牢姓等。

趣味链接:华人姓氏排行榜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的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的10%。接下来的十五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句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口姓了45个大姓。另外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像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怎么回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意思就是,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主观再努力而客观条件不具备,也难成事。

此意最先出自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辞以穷陋不可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妇安能做无面汤饼乎?’”

后来,宋代庄季裕在《鸡肋编》中提道:“谚有‘巧媳妇做不得没面馎饦’与‘远井不救近渴’之语。陈无己用以为诗云:‘巧手莫为无面饼,谁能救渴需远井。’遂不知为俗语。”此谚语形式历元、明、清而未定。《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张氏劝止之曰:‘常言“巧媳妇煮不得没米粥”,你如今力不从心,只索付之无奈了。’”《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贾母笑道:‘正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儿粥来。’”

直到当代文学着作中才基本定型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出自秦牧《〈艺海拾贝〉跋》:“缺乏生活知识,任何有艺术技巧的人也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什么形象、概括、虚构、想象,都只好‘停工待料’。”

趣味链接:“过桥米线”的来历

云南“过桥米线”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云南省蒙自县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在此地读书作画。此地有一位杨秀才,也很喜欢在湖心亭里面读书,他的妻子每天中午都要给他送饭。但是杨秀才学习非常刻苦,经常会忘记了吃饭,所以妻子送过来的饭菜经常变成凉菜冷饭,以至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妻子十分焦急,所以把家里的母鸡杀了,用砂锅炖成汤给丈夫送去。

可是待妻子再去收拾碗筷时,发现丈夫还是没有吃饭。当她拿起砂锅时,发现砂锅里的鸡汤还是热乎乎的,打开一看,原来是鸡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而且器皿传热较慢,所以汤还是热的。此后妻子便用这种方法保温,并将一些蔬菜、肉片、米之类的放在鸡汤中。后来有很多人都效仿此法进行烹饪,烹饪出的米线味道很鲜美。由于去往湖心亭时要经过一座小桥,所以大家都把这种食物叫做“过桥米线”。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对吗?

从医学上讲,眼皮跳的学名是“眼睑震颤”,眼皮的术语就称为“眼睑”。眼睑内有两种肌肉,一种叫做“眼轮匝肌”,形状似车轮,环绕着眼睛,当它收缩时眼睑就闭合;另一种肌肉叫“提上睑肌”,它收缩时眼睑就睁开。这两种肌肉不断收缩、放松,眼睛就能睁开和闭合。一旦受到某种因素的刺激,两种肌肉同时兴奋,产生了反复的收缩、痉挛或颤动,于是人们就明显地感觉到眼皮在不自主地跳动,难以控制,这就是眼皮跳。

从某种意义上说,眼皮跳也可以看成是人体健康的一个报警器,特别是和大脑神经有关的,当面部神经受到血管等压迫或刺激时,就易引起眼皮不停地跳动。

最常见的导致眼皮跳的原因是用眼过度,造成眼睛疲劳,或劳累、精神过度紧张等。比如注视电脑时间太长;在强光或弱光下用眼太久;考试前精神压力过大,题海做得太滥等,使眼皮乏力而不自主地跳起来。此时,只要稍作休息,闭目养神,症状会自然消失,不必紧张或烦恼。

人们常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眼皮与人的财与灾其实是没有丝毫联系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生理反应而已,考其源流大概是民间对无法解释的对象进行惯性上的解读吧,这样的解读一般能表达心里所畏惧的事。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理性解释了。

趣味链接:宋代理学家“程门立雪”的故事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着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已40岁,考取进士,仍然去找程颢之弟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此时老先生正闭目养神,躺着假睡。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恭恭敬敬,肃立一旁,等他醒来。如此过了很长时间,程颐醒后,见了杨、游,似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一直都在这吗?那天正是寒冬时节,不知什么时候,下起雪来。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深了。

你知道各行业的祖师爷分别是谁吗?

农业:弃,又名后稷。

裁缝业:轩辕氏(黄帝)。

蚕丝业(纺织业):嫘祖(又作累祖),黄帝之妃。

酿酒业:杜康、仪狄。

木匠、竹木泥瓦匠:鲁班。

教育:孔子。

商业:范蠡。

豆腐业:淮南王刘安。

中医业:扁鹊。

制笔与造纸业:蒙恬与蔡伦。

印染业:葛洪。

戏曲业:唐玄宗李隆基。

旅游业:徐霞客。

中医内科:孙思邈。

中医外科:华佗。

说书业:柳敬亭、崔仲远。

银行业:赵玄坛。

爆竹业:马钧。

美容业:李渔。

茶业:陆羽。

趣味链接:臭豆腐是怎么来的?

我们都知道臭豆腐是什么,那么臭豆腐是怎么来的呢?这其中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来京赶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闲居在会馆中,因无盘缠回家,只得在京暂谋生计。王不是富家子弟,其父在家乡开设豆腐坊,所以幼年曾学过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会馆附近做上了豆腐的买卖。时值夏季,那些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但他又不愿丢弃。思忖良久,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用一口小缸,和盐腌了起来。由于王致和一心攻读学业,豆腐店歇伏停业,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

这年秋天,王致和重操旧业,再做豆腐来卖。这时他想起了那缸腌制的豆腐,就打开缸盖,顿觉臭气熏天,此时豆腐已呈青灰色。他大胆地品尝了一下,却觉得臭味之中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耐人寻味。此后他如法炮制,颇受人们所喜欢。

对联是从何时兴起的呢?

“对地对天,天地有情皆可对;联今联古,古今无事不成联。”对联,又称楹联、对子,是可书写或者镌刻在纸、石头、柱子等上,并悬挂于门壁、楹柱或其他器物上的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