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中国史
23751100000011

第11章 奴隶社会卷(8)

公元305年,赵国分三路大军向觊觎已久的中山国发动了进攻,一直打到宁葭(今河北获鹿北),迫使中山王献四邑请和。后来赵国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迫使林胡王向赵国贡献良马以求和。同时,赵国北击匈奴,向西进攻林胡、楼烦,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并设置云中、雁门、代郡为行政区,管辖范围达到今河套地区。赵武灵王让赵固专门经营夺取来的胡地,以保障源源不断地向国家提供骑兵。

自此,赵国迅速强盛了起来,成为东方六国中继魏、齐之后实力第三强劲的国家,也是后来秦国东进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之一。

趣味链接 沙丘之乱

公元前229年,赵武灵王不顾群臣反对,废原太子章而将宠姬之子何(即惠文王)立为太子,自号“主父”。赵武灵王腾出王位后,即率领将士专意于对付西北的胡人,并且想从云中、九原出发,向南攻击秦国。但国内还是由于“传国”问题引发了内乱,原太子章继位未果,心生妒意,遂趁赵武灵王游玩于沙丘(今河北巨鹿)之际,将其杀死,这就是着名的沙丘之乱。

长平之战——列国林立、战事频仍的时代行将终结

赵惠文王虽是年幼即位,但在赵国历史上,他还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国君。赵惠文君在位时,赵国人才济济,如廉颇、蔺相如、赵奢以及从燕国来归的乐毅父子,都得到了重用。由于用人得当,加之赵武灵王之前进行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使得赵国逐渐国富兵强。至赵孝成王继位时,赵国已经超越魏、齐等国,成为中华大地上唯一可以比肩秦国的国家。

当然,赵之兴起,着实成了秦国眼中的沙砾。当中原各国逐个被秦攻伐、吞并后,赵国自然成了秦国的下一个目标。而赵国同样具有统一中原的野心和实力,遂秦、赵之间必然会爆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战争。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按照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向韩国发起连续进攻,相继占领了韩国的少曲(今河南济源东北)、高平(今河南孟县西)、陉(今山西曲沃东北)以及太行山以南的南阳地。其后,秦昭襄王又派大将白起攻占了韩国野王城(今河南沁阳),完全截断了韩国的上党郡与国都的联系。韩国想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作为求和的礼物,但上党郡的郡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就请赵国发兵占领上党郡。

赵国的孝成王在平原君赵胜等大臣的劝说下,接受冯亭的献地,并封冯亭为华阳君。于是,赵国军队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上党。赵孝成王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以防御秦军的进攻。

秦国一看自己挖空心思经营了这么久,结果却被赵国坐收渔人之利,当然心有不甘,于是立即派大将白起和左庶长王龁率领大军进攻长平。于是,一场春秋战国以来最为血腥的大战拉开了序幕。

久经沙场,足智多谋的老将廉颇深知秦之军力虽强,但远道来攻,定希望速战速决,于是采用“坚壁高垒、坚守不战、以逸待劳,消耗秦军,后再突击”的策略。双方相持三个月之久,秦军寸步难行,战局一时胶着。赵孝成王看到廉颇只守不攻,大为不解,情急之下,便多次派人督促廉颇出战。秦国那边更加着急,他们深知“久战不决,于己不利”的道理,于是在情急之下,使出了阴招。

秦相范睢派人到赵国广散谣言说:廉颇打仗畏首畏尾,秦人对其并不惧怕,最怕的是赵括。愚蠢的赵孝成王果然中计,派赵括取代廉颇为统帅,继续与秦军作战。

赵括乃赵国前大将军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但却没有多少实战经验。赵括被任命之后,其母苦求赵王收回成命,但顽固的赵王根本听不进妇人之见。遂赵括临危受命赶赴长平。

赵括上任后,彻底改变了廉颇原来的作战方针,坚决要和秦军正面冲突。秦王听闻赵括迎战,大喜之余密令白起佯装败走,引赵括率军追杀,在赵军追赶途中的两侧设下埋伏。赵括不知是计,带着赵军拼命追赶,结果被白起事先埋伏的精兵从侧面截断。赵军被分成了两段,被秦军围困。无知的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但为时晚矣。

秦昭襄王乘胜追击,亲自出战,征发全部十五岁以上壮丁,支援长平前线,并阻击赵国援军,切断赵军的粮草。赵军被围困四十六天,粮尽援绝,以致士卒相食,被迫分成四路轮番突围,结果均告失败。最后,赵括亲自率军突围,被秦军射死。

赵军失去主帅,更是乱作一团,数十万之众投降于秦。白起认为,赵国士卒反复无信,于是除将年幼的二百四十人放归赵国报信之外,其余的四十多万赵国的战俘,皆被白起残忍活埋。这次战争,秦军前后斩杀赵国士卒达四十五万。

经过这次惨重的失败,赵国国力大损,从此衰落,再无力在军事上同秦国相抗衡。而秦国却从大获全胜中获得了暴利,不但增强了国力,还加速了统一全国的进程。在长平之战后的四十年里,秦军不断征战,先后攻伐魏、楚等国,统一之势锐不可当。战事频繁的战国年代行将终结,中华大地将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趣味链接 窃符救赵

公元前258年,秦军在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后,乘胜追击,包围了赵都邯郸。面对凶残秦军的疯狂进攻,赵国军民同仇敌忾,誓死保卫都城,并一直坚守了两年多,多次击退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57年,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看到魏国派兵救赵,秦国就发出狠话来:魏若救赵,秦灭赵后就立即进攻魏国。魏安厘王对此惧怕不已,命令晋鄙暂时驻军观望。赵国的情况命悬一线,魏安厘王之弟信陵君无忌听从侯赢之计,通过安誓王的宠妃如姬从魏安厘王那里盗得调军兵符,带勇士朱亥前往魏军大营。但晋鄙怀疑兵符的真实性,拒不交出兵权。无奈,信陵君就命朱亥杀死了晋鄙,然后亲率八万精兵救赵。这时,楚国的春申君也率楚国的援军赶到。三国军队里应外合,大败秦军,邯郸之围遂解。

荆轲刺秦——悲壮荆轲与燕国的灭亡

长平之战后,秦国乘胜追击继续北上,兵锋直指燕国南界。眼看燕国天下岌岌可危,燕太子丹为阻止秦军来犯,计划派刺客荆轲,带着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佯装请和,然后借机行刺。

樊於期本是秦国将军,后在与赵国一战中,败给了赵国的李牧,因惧怕秦王怪罪,遂逃命至燕。秦王恼羞成怒,杀其一家不说,还昭告天下:凡杀樊於期者得秦王重赏。

燕国国难当头,太子丹与荆轲无奈之下将实情告诉樊於期,希望樊能为燕一死。樊自知必有一死,想何不死得壮烈,遂大义凛然地自杀于二人面前,以报燕国收容之恩。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去拜见秦王嬴政。据说,他在离开燕国的路上,反复吟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愁绪可想而知。

秦王嬴政得知荆轲带叛将首级求见,甚为喜悦,遂即刻召见。当荆轲献出樊於期的首级之后,又按原计划向秦王嬴政献上了督亢地图。就在地图被缓慢打开之时,突现匕首一把。此匕首乃太子丹为荆轲精心所备,不但锋利且涂有剧毒,只要一触碰到身体发肤,必死无疑。

秦王嬴政并非愚笨之人,见到匕首后立即机警闪躲。尽管荆轲将其长袖牢牢抓住,但无奈秦王嬴政力大如牛,袖子经双方反复拉扯后被挣断。秦王嬴政拔腿就跑,荆轲不断向前追。按秦国法令,没有秦王命令谁也不准上殿,遂台下武士皆按兵不动。这时,官员中有位御医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朝荆轲扔了过去,趁此机会,秦王嬴政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就在荆轲疼痛倒下的刹那,他下意识将手中的匕首奋力向秦王嬴政掷了过去。只听“嗡”的一声,匕首射在铜柱上。荆轲眼见自己的刺杀计划失败,不怒反笑。结果就在这笑声中,被冲上来的士兵乱剑刺死。

秦王嬴政异常愤怒,他立即下令增兵攻燕,由王翦指挥。公元前226年10月,王翦率军攻下燕国的都城蓟(今北京大兴西南)。燕王喜以及太子丹率燕国的残余部队退保辽东,秦派大将李信率军跟踪追击。

因秦王嬴政最恨的是太子丹,遂燕王喜无奈之下只能将太子丹斩杀,将其头颅献给秦军以求和。此时正值深冬季节,大雪封山,行军不便,秦王嬴政于是把北方军队撤回,将进攻的重点转向了楚、魏二国。逃到辽东的燕之残余,得到了暂时的喘息之机。

秦国虽然暂停了对燕国残余势力的打击,但在灭了魏、楚两国之后,于公元前222年,秦王政就派王贲率军进攻躲在辽东苟安的燕王喜。秦军很快占领燕国的辽东郡,燕王喜被俘,燕国亡。

趣味链接 燕太子丹和秦王嬴政的故事

燕国的太子丹早年曾作为人质,生活在赵国都邯郸,而秦王嬴政出生于邯郸,并在此生活了很久,身在异国的两人因机缘巧合发展为知心朋友。后来,赢政当了秦王后,燕太子丹又作为人质到了秦国。太子丹满以为凭老交情,赢政会对他另眼相待,哪知做了秦王的赢政不念旧情,对他的态度非常冷漠,于是太子丹满腔愤怒地逃回了燕国。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国。过了两年,秦将王翦率军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大军直逼燕国。弱小的燕国难以与实力强大的秦国相抗衡,于是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以挽救国家危亡,终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