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中国史
23751100000008

第8章 奴隶社会卷(5)

三年不言,一鸣惊人——楚庄王问鼎中原

城濮之战后,楚国的北上计划暂时搁置,转而向东发展。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继位。他继位后,国内一度叛乱不止,群舒、百濮等人也乘机骚动。但楚庄王却对此视而不见,在即位后的前三年里,整日饮酒作乐不问政事。为防止大臣前来打扰,他还专门在寝宫门上挂上牌子,上面写道:“进谏者,杀毋赦。”楚国上下人心惶惶,危亡在即。不过,这一切只是楚庄王故作姿态而已。在这三年里,他以一种超然之心看清天下大势。三年后,楚庄王开始亲自处理国政,先后设计将专权之臣斗克和公子燮绳之以法,迅速平定内乱,稳住国内政局。其后,他又任用鄙人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在经济方面,他组织人力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楚庄王出兵万人,将群舒、百濮之人迅速平定。国人嗟叹:“庄王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公元前611年秋,楚庄王出兵伐庸,后又降服边境戎族,使其归附。自此,楚国国力空前强盛,统治稳定。遂庄王萌北上图霸之志。

楚庄王觊觎中原,首当其冲的便是郑、宋二国。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借口郑国与晋国相互勾结联合攻楚,出兵连续攻打郑国三个月。晋国派荀林父率中军援郑,与楚军大战于邲(今河南荥阳东北)。晋军将帅举棋不定,步调不一,迟疑不进,结果大败。慌乱之中,晋军连夜抢渡黄河。为抢夺渡船,士兵竟然互相残杀,死伤无数。邲之战,使晋国在中原诸侯中威信扫地。战后,楚庄王饮马黄河,雄视北方。

公元前595年秋,楚庄王又借故围攻宋国都城长达九个月之久。宋军虽顽强抵抗,但没有晋国的援助,实难取胜,遂只能被迫屈服于楚。

在郑国、宋国接连被攻克了之后,鲁、宋、陈等中原小国为求自保,也纷纷归顺于楚国。至此,楚庄王称霸中原的目的基本实现,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之后的第四任霸主。

趣味链接 “绝缨会”是怎么回事?

春秋时期,一代枭雄楚庄王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远超常人的能力与魄力。其中有桩非常出名的美谈,就是“楚庄王绝缨会”。楚庄王在平定子越叛乱后,大宴群臣,让宠姬嫔妃也都出席助兴。时值深夜,众人仍未尽兴,庄王命点烛夜宴。这期间,偶有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灯烛尽灭。黑暗之中,一位官员斗胆拉住庄王一名宠姬之手,被这名宠姬扯下帽子上的缨带。庄王得知后,下令先不点燃蜡烛,让众臣都去掉帽缨。庄王大度地不追究这名官员的无礼之罪,这就是“绝缨会”。不过,楚庄王的大度换来的是忠心。这位“有罪”的官员在七年后的关键大战中,拼死力战、勇往直前,使楚军大获全胜。这为“绝缨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使其成为一段美谈。

鱼腹藏剑——吴王阖闾谋权夺位

春秋时期的吴国,位于长江以南,即今江苏和浙江一带。吴国原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被中原诸国称为“蛮夷之邦”。

公元前583年,晋景公采纳从楚国叛逃到晋国的申公巫臣的策略,扶吴制楚。他派巫臣到吴,把中原的乘车、射御、战阵等教给吴人,又教吴人攻楚。从此,吴人开始扰楚,吞并了一些附属于楚的蛮夷小国,逐渐强盛起来。到了寿梦执政时,他便公然称王。邦国强盛是好事,但随之而来的便是王权的争夺。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余祭、夷昧、季扎。诸子之中,季扎最贤。寿梦临死之时,欲立季扎,但季扎坚辞不受。于是寿梦将王位传给诸樊,并约定兄终弟及,必使季扎取得王位。

公元前527年,吴王夷昧身患重病。临死时,他重申父亲之命,要季扎接替王位。季扎再度拒绝,并逃到边邑延陵躲藏起来。国不可一日无君,群臣遂奉夷昧的嫡长子州于为王。州于改名僚,称吴王僚。这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他就是寿梦的长孙,诸樊的嫡长子公子光。

按照嫡长子的继承传统,王位当属公子光;即使按照先王传弟不传子的遗嘱,也轮不到夷昧的儿子。遂公子光决定发动宫廷政变,把王权夺回来。

但公子光不敢贸然行事,因为他清楚对方的实力。王僚不仅有季扎的辅佐,更有胞弟掩余、烛庸执掌兵权,他的儿子庆忌也是吴国着名的勇士。然而,公子光不消极等待。他极力表现出忠诚于吴王僚和时时处处都在为吴国效命的样子,以巩固自己作为王兄的地位。公元前525年、前519年、前518年,吴楚三次交战,公子光表现出色,夺得楚国两座城池,赢得朝野一片赞誉,更博得了吴王僚的信任。另外,因为吴王僚平日最喜欢吃鱼,公子光就令擅长于烹饪的专诸专门做鱼给吴王僚吃,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吴王僚对公子光的信任。如此几年,公子光见时机已然成熟,终于开始实施自己筹备多年的夺权大计。

公元前515年4月丙子日,公子光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吴王僚虽然给予了公子光很多信任,但他从没有放松警惕。他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排列到公子光家中的庭院、台阶、内室。每当有厨师献上佳肴,必须在堂下接受搜身,再跪着以膝盖前行。还有两名武士手举长矛,从左右两边夹持着厨师的胸口,像夹犯人似的,送入宴席。最后由厨师亲自将菜肴送到吴王僚的侍卫手中。最后厨师再跪行出庭。

在这样的防备下,吴王僚感觉已经万无一失,遂卸下了防身铠甲,与公子光畅快喝酒作乐。而公子光早已在地下室埋伏好一众精英勇士,他们个个身披铠甲,准备听命。不仅如此,他还命伍子胥带领数千人马埋伏于府邸附近,并且王僚的卫队中有一批也是他的手下。因此,真正将准备做到万无一失的其实是公子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最后的压轴大菜是吴国第一厨师专诸。他在左右侍卫的夹持下缓缓端鱼跪行至吴王僚案前,浓香扑鼻的太湖炙鱼还透着热气。吴王僚突然看见从专诸眼中闪出一股奇异的讯号,刚要跳起,但专诸已经抽出鱼腹内的鱼肠短剑,刺向他。剑尖带着血丝透出脊背,吴王僚惨叫一声,气绝身亡。而吴王僚卫士亲信,惊呆之余,一拥而上,刀戟并举,壮士专诸转眼间便被砍成肉泥。

就在这时,公子光率甲士杀出,伍子胥从外杀入,两下合兵,诛杀吴王僚的部下过千。其后,公子光乘车入朝,伍子胥拥兵护卫。公子光聚集群臣,宣布吴王僚背约自立的罪行。事已至此,理由堂皇,诸臣谁敢多言,自去送死?

吴王僚被刺杀以后,公子光自立为王,号阖闾,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吴王阖闾。后来阖闾厚葬专诸,封其子专毅为上卿;拜伍子胥为行人,委以国政;又升被离为大夫;同时散财发粟,赈济穷苦百姓,使刚刚经过一场政变****的国家很快便安定了下来。

趣味链接 一代忠良伍子胥

伍子胥帮助公子光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后被武王阖闾封为“行人”与“谋国政”。伍子胥辅佐吴王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禀;治城郭以设守备;又举荐精通兵法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使吴国迅速成为春秋强国。吴王阖闾死后,夫差继位,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不听伍子胥劝谏而听信谗言,最后放虎归山,并将伍子胥赐死。伍子胥喊冤,临死之际对身边的人说:“我死以后,请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门,我要看越国军队怎样打进吴国。”吴王夫差闻言大怒,命人把子胥的尸体装于皮革投入大江,一代忠良伍子胥含冤而死。后来苏州人把此江称为胥江,以纪念这位忠臣。

卧薪尝胆——勾践雪耻成霸业

越国地处今浙江绍兴地区。越国的始祖,相传是夏代少康的庶子无余。

少康时,因担心大禹的后代香火断绝,便封其庶子于越地。历夏、商、周三代,越国亡而复立。越立国后,经济文化一直比较落后,很少与中原地区交往。直至传到越王允常时,才与吴国发生了直接联系,并相互攻伐。此时已是春秋末年。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勾践即位。阖闾趁越国新君初立,进攻越国。两军大战于嘉兴,结果吴军大败,阖闾身负箭伤,死于撤军途中。

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为报父仇,夫差于公元前494年兴兵伐越。勾践不听谋士范蠡之劝,迎战夫差,最后兵败山倒,只能“委做吴之人质”以求和,才免于亡国。

勾践在吴三年,受尽夫差屈辱。夫差在阖闾坟墓旁建石室让勾践居住;夫差出行,必命勾践为其牵马;一次夫差染病,竟然命勾践亲尝其大便以测病情……伍子胥曾多次建议吴王夫差将勾践杀掉,但夫差都予以拒绝,最后勾践终于得到赦免。

勾践归国后,立志雪耻。为了防止被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他“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又“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这就是历代口口相传的“卧薪尝胆”的故事。

此外,勾践生活俭朴,“出不敢奢,入不敢侈”;“食不重味,衣不重彩”;“日勤于政,未尝一日登玩”。他自己耕田而食,夫人织布而衣,节省开支,以增强国力。

勾践返越后,在经济上,大力发展生产。他下令十年不收租税;奖励生育,以繁衍人口。在政治上,勾践整饬内政,招贤纳士。他用文仲治理内政,让范蠡管理军事,命计然管理财政等。在军事方面,勾践加强军事训练,按里闾征集、编制兵员,制造利剑、强弓,训练“习流”水军。用重赏、严刑督促士卒勇于听命,乐于立功。建筑城郭,加固边防。在外交方面,勾践一方面实行“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于楚,而厚事于吴”的外交策略;一方面又积极支持夫差北上同齐、晋争霸,自己却暗中同齐、晋、楚等国联络通好。

经过多年的准备,越国兵强马壮,国富民安。而此时骄傲蛮横的夫差为争中原霸主之位,将全国精兵调集北方,国内只留下太子友及少量军队守卫都城姑苏。勾践得知夫差率大军北上的消息,认为向吴雪耻的时机已到,遂亲率越国大军向吴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结果吴军大败,越军攻破吴都姑苏城,抓获吴太子友与三位大将,并将姑苏城一把大火烧尽。

正在中原作战的夫差听到姑苏城败的消息后大惊。为保住吴国,夫差急速回军同越求和,并求以自己为人质换取吴国存在。勾践打算接受夫差之请求,但被范蠡坚决阻止。夫差最后被迫自杀,吴国自此灭亡。

灭掉吴国后,越王勾践联合诸侯会盟于徐地,一跃成为众诸侯的霸主,周天子也承认了他的领袖地位。

趣味链接 西施

越王勾践之所以能成功复国,不光有“卧薪尝胆”的坚韧,还在于他善用美人计。西施位列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首,越王勾践将色艺俱佳的她献给吴王夫差。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深入吴国宫廷,为勾践递送情报。在勾践灭吴的过程中,西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吴国被勾践灭掉之后,西施与范蠡归隐山林,不知所终。千百年来,西施作为美的化身和代名词,被人们广为传唱。

国人干政——春秋时期的国人暴动

西周时期,周厉王****引发了大规模的国人暴动,最终致使西周王朝根基动摇,元气大伤,自此一蹶不振,王朝再无复兴之可能。由此可见,居住在“国中”的国人,其实力相当可怕。一旦君王统治或是奴隶主贵族的跋扈专权激起国人之怒,后果不堪设想。

春秋时期,腐朽的奴隶制已成为束缚生产力的桎梏,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国人的压迫和剥削甚为暴虐。东周王国和各个诸侯国都内的“国人”本来就享有议政、选举、从军等权利,随着政治日益腐化,租税赋役的增加,国人的权利和生活受到严重威胁,不满情绪日益强烈。最终各个诸侯国皆有国人暴动发生。

卫懿公喜欢玩鹤,遂专为鹤配备了大夫乘坐的车子以示尊宠,国人对此厌恶至极。当狄族来犯时,国人拒绝为“玩鹤之君”出命征战,结果卫懿公兵败被杀,卫国亡。公元前609年,莒纪公因废嫡立庶,激起国人的愤慨,被废的太子仆,利用国人将莒纪公杀死,篡夺了王权。国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愈演愈烈,所有反抗斗争均直指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统治。

公元前554年,郑国执政子孔****跋扈,子展、子西二人率领国人大举攻杀子孔并分其室;公元前523年,郑执政伯有骄横好色,子驷率领国人攻杀伯有于洋肆;公元前519年,莒国国君庚舆暴虐无道,喜好利剑,每铸造一柄,就要杀人试剑,国人愤恨至极,最终将其驱赶出国。

综上所述,春秋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被压迫的国人与统治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斗争不断。这些斗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动摇、削弱、摧毁奴隶社会的基础,加速奴隶主阶级分化的作用,为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夺取政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趣味链接 田氏代齐

公元前545年,齐国公正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联合鲍氏、栾氏、高氏消灭齐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又联手灭掉栾、高二氏,夺得齐国实权。田桓子对齐国公族采取了“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的拉拢政策,又对国人采取了“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的政策,因而取得了齐国公族与国人的支持。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桓子之子田乞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户口与实力,也使得田氏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为君。田氏代齐的时机已然成熟,遂田乞起兵,灭掉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为君,田乞自立为相。自此田氏彻底夺取了姜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