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中国五千年历史悬案(最新升级版)
23751300000032

第32章

唐、宋时人们以贺兰山入诗,都是实指。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境内,而贺兰山一带却是明代时北方鞑靼人常常侵犯之地,距离岳飞伐金之地数千里之外,至南宋时已属西夏,并非金国土地,假设此词果真出自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由于明代中叶开始北方鞑靼族入居河套,骚扰中原。鞑靼西攻甘、凉地区,多取道贺兰山后。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将王越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第一个大胜仗。因此“踏破贺兰山阙”,“在明代中叶实在是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是绝不会有此的”。所以,《满江红》不可能写于宋代,而是作于明代。

针对以上怀疑,认为《满江红》是岳飞作品的学者给出了答复。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冤杀后,他的家产、文稿均被朝廷查封,因此岳飞的孙子岳珂所收录的《岳王家集》中很可能并未将岳飞的全部作品收入,根据现有的史料看,岳霖父子也确有遗漏的实证。例如:《宾退录》记载的岳飞的“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一诗,就不见于岳珂编的《岳王家集》中,故不能根据他们父子当时没有收集到就断定真假的。另外由于南宋时一直是主和派在朝中主政,主战派代表岳飞冤死,一直没有得到朝廷的平反,就连同情岳飞的人也是非杀即贬,而到了元朝由于统治者大肆压制汉人,蔑称为“南人”,岳飞这首慷慨激昂的词作《满江红》的命运,自然更是受到压制,于是直到明朝,才出现人们广泛吟诵的局面。

而从“三十功名尘与土”一句,可知这首词是岳飞在 30岁或 30岁前后有感而作。岳飞三十岁时(1133年)受到朝廷的恩宠,开始掌握指挥大权,此时他身受殊荣,感受深切;岳飞自 20岁离开家乡转战南北,至 30岁由九江奉诏入朝,行程加起来足有 8000里,所以词中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一句;岳飞 30岁置司江州时,正逢秋季,当地多雨,所以词中又有“潇潇雨歇”一句。

关于《小重山》与《满江红》两词格调大不相同的问题,《小重山》作于岳飞

37岁生活平静无战事之时,《满江红》则作于 6年前征战不休之时,时代背景与感受全不相同,故两词风格迥异。就岳飞本人来说,虽然说他大部分词作的风格低回婉转,只有这首《满江红》粗犷豪放,但是并不是说岳飞本人只可以写一种婉约风格,不可写豪放风格的诗词。就宋朝历史上的大词人而言,他们虽然各成一家,也并不是个个都是只有一种风格,随着时代境况、个人生活背景的变迁,像苏轼、辛弃疾,他们的词作中都是既有豪放之篇,又有婉约之作。

《满江红》词中“踏破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所指问题,“贺兰山阙”是泛指而不是实指,与词中的“胡虏肉”、“匈奴血”一样,是指女真,而不是实指匈奴。不能根据这一点就认为《满江红》写于明朝。

综上所说,《满江红》词到底是不是岳飞之作,争论双方都持之有据,很难统一。这场争论还可能继续深入下去。但无论如何,《满江红》这首词所体现的岳飞崇高的民族精神,都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宋高宗为什么一定要置岳飞于死地?

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抗金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是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在西子湖滨岳飞的坟墓旁边,长跪着秦桧的铁像,提到岳飞之死,人们没有不归罪秦桧的。但是岳飞究竟是为何被杀?一些学者认为,宋高宗才是杀害岳飞的真正凶手。秦桧只是迎合高宗的意思,代替高宗承罪而已。当时审问岳飞的大理寺官员何铸,向秦桧辩白说:岳飞实在无辜,为什么一定要杀。秦桧说:此上意耳。

那么,宋高宗为什么一定要杀害岳飞呢?

据《宋史·宋高宗本纪》载:1141年十一月,金国派萧毅、邢具瞻为议和代表,随同南宋代表魏良臣回南宋,提出议和条件。此时赵构的生母韦太后被金军扣押,她托南宋代表之一的李微将一封信送到赵构手里。宋高宗对萧毅、邢具瞻说:“我拥有天下,但却不能赡养父母亲人,而我的父亲徽宗却已经死了啊!现在我发誓,

辽宋夏金元——群雄逐鹿中原

我要明言:金国要归还我的母亲韦太后,我不以议和为耻。不然的话,我不怕对金国用兵!”“如果我母亲韦太后果然能回南宋,我们自当谨守誓约,如果没有回来,虽然有誓约,也是一纸空文。 ”1141年十一月,宋金达成和议,历史上称为绍兴和议,最后,金国送回了宋高宗赵构的母亲韦太后,而宋高宗的哥哥宋钦宗赵桓当时拦住韦太后的车轿,痛苦地央求韦太后:“请回去告诉九弟(赵构),只要能让我回去,有间普通的房子住,我就心满意足了。”但是赵桓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实现,最终死在金国。在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上塘河河口映月桥,当年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南归时就从这儿登岸。现在新建的映月桥上,仿古设施的双龙阁和双龙戏珠浮雕相当逼真地再现了当年情景。宋高宗母子重逢,喜极而泣。韦太后回朝后,被宋高宗尊封为“显仁太后”。我们可以看出宋高宗赵构是个孝子,宋高宗提出放了生母就议和,那么金国肯定也会提出相应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杀岳飞,放其母。而且历史事实是宋高宗在 1141年十一月达成宋金和议之后的 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农历除夕夜,赵构“特赐死”岳飞,而当时韦太后可能正在归途之中。

秦桧根据宋高宗的指示,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岳飞死时年仅 39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岳飞父子及张宪死于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军队和老百姓的强烈愤怒,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岳飞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然而宋高宗思念母亲而杀岳飞只是原因之一,岳飞之死还有其他的原因。

首先是,宋代皇帝有猜忌大将的传统。先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来又有“兵无常帅,帅无常兵”的制度,对武将很不信任,对拥有兵权的大将更是疑忌。历史上的岳飞既是一个好学习、不扰民、得军心的人,也是一个不好色、不爱钱、不贪财的人。有人要送美女给他,被岳飞退回;年轻时岳飞喜欢喝酒,皇上劝了他一次,他从此就滴酒不沾;皇上要给他盖房子,他不要,并且说:“敌未灭,何以为家?”岳飞如此高尚,如此廉洁奉公,而又常打胜仗,如此得民心军心,他意欲何为?宋高宗对所谓的“岳家军”更是敏感,顾虑重重,对岳飞更是不太信任的。

其次,岳飞的北伐口号是“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这正中宋高宗的要害。再次,岳飞在要求宋高宗册立太子的事情上也使得宋高宗对岳飞不满。显然岳飞被杀害,一方面有宋高宗思念母亲的缘故,另一个方面从岳飞的政治单纯和精忠报国来看,宋高宗也有自私阴暗的一面,他对岳飞没有好感,并且独独没有给岳飞平反。直到宋孝宗时才给岳飞加谥武穆。但是放到历史的宏大背景之下,岳飞之死与南宋初年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息息相关,也许他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说到底可能就是人性的悲剧!

宋代词人李清照是美女还是丑女?

李清照(1084~约 1155年),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以词著名,

兼工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这样一位多愁善感、文才超众,而且从小生活安逸,在书香人家长大的女子,使我们这些后代人在谈及她时,往往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定式思维——把她与林黛玉这样的女子联系起来。因此李清照一直被世人看作是一名美女作家,很少有人认为她是丑女词人。其实李清照究竟是美女还是丑女,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世人对她的容貌都是凭想象和猜测来理想化并加以美化的。李清照给人以文弱纤细的形象纯粹是她的名字和后期凄凄惨惨词作的影响。首先说名字,每一位读者读到“清照”二字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冷冷清清的月光照在大地上的感觉。“名字清照”让人感到冷清文弱。至于李清照的“瘦”主要来自她的词作,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

黄花瘦”,等等。这里是她的词因“瘦”字使用得恰到好处,瘦字传神地把人的心情同景物的凋零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而不是说她人的体形“瘦”。可惜千百年来文学家、画家把词中之“瘦”混同于人体形之“瘦”,从而给人们勾勒出一个瘦弱李清照的形象。有人从李清照的词作和人生经历以及其性格推出真实的李清照不但不瘦而是体形魁梧高大,额头宽阔,性格外向,甚至有点粗鲁的女强人形象。而且,话说回来,即使是文弱纤细也不一定见得就是漂亮。

从李清照的词也可以分析出她的性格特征。在其前期少女和初嫁时作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传神地勾勒出了清照醉酒后的形态,这不是普通的醉而是大醉,醉得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试想一位少女时代就常常喝得酩酊大醉的女性,有可能是那种害羞的人吗?更令人后怕的是她所乘的船还“误入藕花深处”。从这样形象传神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在 1000年前封建礼教相当森严的宋朝,李清照这种泼辣、大胆且豪爽的女性还是很少见的;而且从其“争渡、争渡”那股劲看来,李清照的力气应该不小,而她的身材应该相当高大。

李清照一生嗜酒,少女时代如此,出嫁后与赵明诚生活优裕时如此,晚景飘零时亦如此,终生不改此衷。通览一下清照的词,只要提到酒,写到醉酒形态的处处皆是。这里只选几首著名的去赏析一下并分析清照的为人:先说说第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应该说此时的李清照生活得很好,不是待字闺中就是新婚不久。“浓睡不消残酒”,说明过去的米酒能使人醉得挺深沉的,另外也说明李清照喝得很多,一个女人能喝到睡一夜酒还没清醒,可真是豪饮啊!看来李清照并不是有人所说的“无知少女”,而实在是女中豪杰,体格强健之人。《菩萨蛮》这一首词写的是在借酒浇愁,“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此时正是金兵入侵、宋室南渡之后,为了减轻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痛苦,李清照便以酒来麻醉自己。这种把酒临风、举盏消愁的情景,让人们看到一个“侠女”的身影,而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夏日绝句》,则被史学家、文学家共同认为具有侠女风范。

因此,从李清照的作品中是不能找到证据证明她容貌美丽,相反,恰恰证明她强健侠骨的一面,这与美女的标准是大相径庭的。

再从李清照的婚姻说,有人问既然李清照不漂亮,赵明诚为什么和她感情那么好?其实赵明诚不是看重李清照的美色,而是看重她的才气。赵明诚、李清照

夫妇一生相互爱慕、琴瑟相和,主要是志趣相投。当时赵明诚常去外地考察金石名品,李清照颇感孤单寂寞,便写了一首相思词,名叫《醉花阴·重阳》,李清照借飒飒秋风、片片黄花把对夫君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写词五十首,将李清照的这首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这五十首词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表现出,他们夫妻的如胶似漆得益于他们共同的爱好和浓厚的兴趣。

另外,据李清照所著《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及南宋人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资料记载,李清照在其夫赵明诚死后,曾再嫁张汝舟,秋八月离。张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直至拳脚相加。张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所以从她第二次失败的婚姻可以看出,李清照在相貌上并无优势可言,而且恰恰从结束这段婚姻的方式上来看她是一个泼辣豪爽有侠气的女子,在落后的封建社会,就敢于挑战,与世俗抗争。

所以有人认为后人把李清照画成纤腰细臂、明眸皓齿、娇滴滴、软绵绵、凄凄惨惨切切的传统形象,是不准确的。李清照应该是才华横溢、高大粗放、坚强有力的才女,她不是樱桃小口,肤如凝脂的美女;应该是鼻直口方,宽额阔脸,目光炯炯的一代侠女,总之她长相一般,但很大气,很豪爽,这就是历史上真正的李清照。

陆游与唐琬因表兄妹关系导致离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