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华夏骄子
2375400000222

第222章 战略

在保安军实力极度膨胀的情况下,高丽王朝的日子已经越来越不好过了,以前高丽还可以和元朝联姻,接受元朝的册封,那是一个多么温馨的过去啊,大元小心翼翼的呵护着高丽半岛,但是周彬掌权后,彻底荒废了和高丽的联姻,每回去进贡,贡品照单全收不说,千古以来例行的回礼那是想都不要想的,这种令人惊讶的贪婪和无耻令整个高丽上下为之震惊,真要是抡起辈分,现在的皇帝脱古思帖木儿还得称呼高丽王一声姑父呢!这也太过分了。

不过不满归不满,这种冷漠的态度令高丽王国上上下下产生了一种严重的危机感,要知道百年以来高丽都是依附中原才能得以生存的,近些年更是和中原联姻,现在突然失去了靠山,上下忽然都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心里十分的不踏实。

实打实的说,高丽王国目前的外交地位极度危险,现在,不论是在经济上,还从政治上和军事上,保安军都是当之无愧的引导者,而和老大的外交距离的远近直接决定了在这个圈子里的地位,如果一旦失宠,后果简直不堪设想,首先就是高丽王的帽子只怕戴不稳,按照以往的管理,只要大元的中央政府把高丽王调到大都任职,那整个高丽国就完蛋了。

为了挽回局面,这次高丽王国终于出了绝招,派遣了一支庞大的代表团前往大都。

随同高丽使者团一同进入大都的,还有一位年仅十四岁的小姑娘,她的正式正式身份是高丽郡主,是高丽王国现任国王的小女儿。

这次,她肩负着全国人民的希望,长途跋涉,在这个冰天雪地的季节来到了大都,为她的祖国和人民谋取利益,说白了就是把自己当做礼物送给周彬,如果实在送不出去,那就赖在大都,是不打算回去的。

按照从大元开国延续下来的惯例,高丽王国和大元的联姻是维系双方关系的外交手段之一。所以当听到使团来访的消息之后,大元上下并没有感觉很奇怪。

高丽王国的姿态放得很低,关于这个郡主的地位,是定性为贡品的,国书上的大概意思就是,郡主就性质上来讲,和那些高丽参之类东西是一样的,是此次进贡的部分之一,如果周彬喜欢的话,那当然好,如果不喜欢的话就当作仆人使用也没关系,反正高丽王国的心思已经表达出来,礼物也到位了。

高丽国这么够意思,大元再朝外推那也未免太不厚道了,按照一般的规则来讲,这个应当理解为一种惯例,那就是女人你随便处置,多少也给我们回一个诏书之类的东西存档。

女人周彬当然不需要,可面对高丽的态度,周彬还是让姚广孝谨慎处理,至于怎么谨慎,周彬相信姚广孝能拿捏好分寸。

大元天佑八年,十月三十。

保安军第二军军长陈成策马缓行,在他身边,数千名骑兵结成了一条长龙,在昏黄的夕阳下蜿蜒前进,犹如移动的长城。

保安军给这片静谧的世界平添了几分生气,陈成举起手里的望远镜,漫无目的地朝前方眺望,这个举措是下意识的,也是毫无意义的,与其说是侦察敌情,倒不如说是掩饰他心中的焦虑,毕竟地处平缓,用肉眼就能看出很远了。

因为东南的局势不容乐观,徐达陈兵江北江南,给保安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保安军于天佑七年完成了对除江淮,福建以外广大区域的收复,辉煌一时的红巾军,各种流民起义军,大多已经被消灭殆尽。

经过将近几年的整顿,原来散乱各地的反叛部队全部被朝廷改编,短短六个多月之内,近三十余万地方部队,乡勇民团,大部被遣散回乡,另外一部分,约莫五万余人则被分别为总参谋部接受,整编为两个军,直接受毛贵的指挥。

在这场战争中,陈成,茅十八,姬继祖等众多大将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天下人广为传颂,在和他们旗鼓相当的朝廷重将之中,只有陈鍒头被扔在河南,默默无闻地替保安军卫戍地方,算是接替了王侯的活计。

对于陈鍒头个人而言,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保安军以军治国,海内已经显露升平之象,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朝廷即将要在元勋之中论功行赏了。

按照传统的惯例,开疆拓土乃是军功之首,可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谁因为修碉堡守地方能得到什么大功劳的,而他陈鍒头虽出身行伍,但自以为是名将,曾经一度也曾督率万余大军,北驱千里,打得敌人望风而逃,象自己这样的人,中华有史以来,又有多少能比得上呢?古之名将,他都不瞧在眼中的。

然而令心情沉重的是,在这个时代,在这个国家,象他这样的英雄豪杰也未免太多了一点,别说保安军了,就连朱元璋的吴军之中,也是名将辈出,弄到现在陈鍒头有些不显山不露水,泯然众人矣了。

然而这对陈鍒头却无疑是非常的不公平,不论是从战功、军方地位来讲,他都不会比他们之中任何一个人逊色,而唯一不幸的是,他最为出彩的那一场河北之战,却尽数被保安军的新式武器的光辉所掩盖了。

这是一件没法辩白的事情,装甲连环车破敌于河北,功业盖世,这是全国人都知道的历史,也是政府的官方论调,他身为人臣,难道还敢去和历史争风不成?

这也就罢了,以陈鍒头的本领,就算河北一战让给了武器也没什么,大不了重新在战场上找回来就是,但可惜的是,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保安军的名将太多,抡着去指挥战斗,也得十几年呀!十几年过后,陈鍒头就真的泯然众人了。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自从保安军完成间隙地区的收复之后,数支主力部队几乎马不停蹄立即东南驰援。

其中,陈成、王侯的部队陆续修整东进,补充到江北各处驻防,兵力捉襟见肘之际,伟大的周彬领袖终于想起了他陈鍒头。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军事压力最大的就是东南,面临着吴军徐达兵团的巨大压力,再就是面临着常遇春的压力。

按照周彬的设想,江南等广大地区,这也是总参谋部以及其他战争机器的指向目标,必须在两年之内全部拿下来。

这就意味着,保安军必须在两年之内消灭吴军和朱元璋,将苏浙全部纳入朝廷的控制之下。

除了在时间上有着疑虑和争执之外,朝野上下都没有什么太多的意见,这也是一件令周彬感到惊讶的事情,本来按照他的预期,当颁布这个战略目标之后,那些大臣们恐怕多半一窝蜂的扑上来表示反对。

周彬不知道的是,现在的中国,对保安军的武力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迷信的地步,想想看就知道了,周彬从通州起兵开始,一直到夺取整个中国的统治权,总共才用了多久?哪次不是以少胜多,新式武器层出不穷。

十年都不到就几乎统一了全中国,收复了天可汗的版图,这是什么样的武功啊?翻开三皇五史,几千年来有哪个人能够做到呢?简直就像是一个传奇,如此强大的军队,又有什么样的敌人是他们不能战胜的?

所以,在这个思想影响下,周彬的扩战略被迅速地获得的通过和执行,从天佑八年末开始,保安军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扩军,着手进行战争的前期准备工作。

随着严冬的到来,官道逐渐趋于平整,大批部队修整完毕,陆陆续续南下增援,补充到保安军的战旗之下,东南两个战区的实力得到了急剧地膨胀,总兵力竟高达十余万,名将几乎全都拥在了这里。

面对保安军的大兵压境,战争的主动权瞬间易手,徐达全线收缩,同时命常遇春和李文忠同时后撤集结兵力,互为犄角。

保安军的战略方针被制定为南下,主要的攻击力量集结在苏北,苏南等战场,倾国南下,争取在短时间之内,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击破所有军阀势力和其他地方割据政权,重点就是朱元璋的吴军。

因此,在南方长达千里的边疆上,保安军总参谋部设立了两道战线,第一线设置一个军,以达到延缓徐达的攻击速度的目的,第二道则是牵制常遇春的部队。

其实朱元璋和徐达并非是不知道保安军腹地防线空虚,但在长达一年的时间之内,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论是徐达,还是常遇春,都没有能够对保安军腹地发动大规模进攻,没能有效的牵制保安军的动作。

保安军据活动在战线两侧的间谍发回的情报,经过粗略估算,现在在保安军对面的吴军,总兵力约三十五万余人。

其中,徐达的人马大概拥有十八万余人;常遇春大概拥有十万余人,李文忠所部四五万人,总参谋部估计,吴军真正能打仗的精锐部队,最多不超过二十万人。

东南方向的气氛越来越紧张,但实质性的战争却始终没有打起来,对于和保安军开战,朱元璋显得非常犹豫,就像所有喜欢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那样,他既认为和保安军开战不可避免,却总想在战争中给自己找点后路,不肯一口气把赌注压上去,这也是导致方国珍覆灭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遇春则凶悍了许多,从天佑八年开始,所部和保安军的小规模战争就打响了,并且一直持续到了今天,每次投入战场的兵力都在三两千之内。

不过双方战场却一直限制在沿海地区,都打得非常谨慎,一直都没有投入大规模的兵力进行局部决战。

战场形势以磨擦战和攻防战为主,常遇春的部队突然出现在保安军据点之前,对据守要地的保安军小部队发起突然袭击,如一击不中则立即远遁,从不和保安军纠缠,这也是吴军打败仗打出的经验了。

而保安军的反应就是不断加固碉堡,慢慢地放弃一些偏远的,不太重要的地点,朝内线收缩,逐渐聚集兵力,同时辅以小规模部队,抽冷子打个反击,不让常遇春太过放肆,有时候还能咬下一块肉来。

随着保安军后续援军的赶到,东南战线的局势逐渐朝有利于保安军方面扭转,驻守一线的保安军部队的出击频率明显增加,而且还打破了之前双方约定俗成的兵力规模,出击的部队兵力越来越来,打击范围也越来越广,搞的常遇春焦头烂额。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双方统帅都心知肚明,大规模的决战马上就要到来了,或许一战定胜负,或许“缠绵”个几年。

为了组织这场规模空前的决战,保安军后勤部下达命令,几乎整个黄河以北都开始了战争总动员,征召了二十余万民夫,分为两个方向,朝东南一线输送军用物资,陆路和水路的运输铺天盖地,如蚂蚁搬家一样把军火和粮草输送到江南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