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两代人的成长
23755800000017

第17章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孩子才能在学习中懂得学习(1)

教育在和世界接轨,中学生的课程在改革。新课程的变化使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了新意。社会大课堂的学习提到了日程上。

但是改革的春风还没有吹到中学生心中。教育的浮躁和形而上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思想作风,在干扰孩子们的成长。

家庭的溺爱无度、追逐名利的思想意识把学生的业余空间通过家教、补习班、提高班全部占领,可怜天下父母心,通过没有办法的办法来解决孩子的学业问题。

一些教育机构借此机会和部分不良思想意识的学校领导者大发横财。

一些学校的领导、教师的教育观没有实质上的转变。照本宣科、满堂灌、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好坏,用所谓的成绩高低来分快慢班、重点班,把所谓的优秀学生留在本校算升学率,把所谓的低分学生放在三类校来计算学校升学率,甚至想办法把这些学生轰向社会,取消他们的中考、高考资格。

校长亲自动员,把工作重点放在这部分学生身上。

校长、老师一句话就断送了孩子的前途。有关部门和学校用优秀率来评价教师的职业生涯业绩,用假政绩来炫耀学校的辉煌,用做一说十的方法夸大学校的业绩,摧残了学生的身体,迷惑了学生成长的方向,全然不顾及家长和学生的内在感受,全然不顾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

家长在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上,由于缺乏对教育形势的分析、对孩子成长规律的正确判断,只能听任学校老师的调遣,学校老师说东就是东,说西就是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进行科学分析、冷静处理,什么样的成绩都不满足。

老师在评价学生时,以学生学习成绩分数高低来对家长出主意。出主意无非是两个,一个是给学生介绍家教,另一个就是介绍学生参加补习班、提高班。

很少有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客观的正确判断,导致学生的成才观、学习观只能是在自我条件下自然生成,得不到有效指导。

学生成绩好了是学校的教育和老师的培养结果,差了是学生智商低、家长素质差、社会环境不好造成的。家长面对中考、高考结果也是同样心态,孩子没有考好是学校水平低、教师素质差,互相埋怨而不去智慧地解决实际问题。其实,每一个学生的智慧趋向点是不同的。只要坐下来把准学生的成长脉搏就会得到灿烂的结果。

想当初,我校有一位学生叫张越,学业成绩不均衡,理科成绩一般,文科成绩甚好,酷爱读课外书。班主任因势利导积极开展工作,告诉她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使她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最终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成了新闻媒体的著名主持人。

《家有儿女》的童星杨紫、张一山在我校学习期间,由于酷爱表演,经常外出拍戏,时间用在了影视表演上,学习成绩一般。但学校创造条件积极帮助他们补习功课,提供学习的方便,最终两人都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

家长要配合学校支持孩子智慧趋向点的着陆,有了成长的第一步,孩子就会有发展的路。

昨天一个朋友和我聊天时说,让我帮忙给他家孩子介绍家教,给孩子补习功课。他的孩子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读书,学习成绩中等,一个学习不错的孩子,非要听任老师建议请家教,而且五科都要请,我茫然啦……

其实许多教师、家长不明白,为什么请家教,为什么参加补习班、提高班。表面看就是提高分数,真能提高分数吗?非也!!

我儿子在高考结束后,一些老师庆功,说自己教得如何如何。当然,我对每位老师心存感激。儿子的高考分数肯定有老师的心血,没有老师的付出肯定是取得不了这样的成绩的。

儿子对我说:“作为老师应怎么看待学生的分数?高中学生如果各科达不到90分,是自己的问题,要自己找原因。各科90分就可以上二本啦。

“如果各科达不到110分,就是学校和老师的原因,是学校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各科110分就可以上一本啦。(过去高考每科是150分,总分是750分)我各科都在110分以上,这里有老师的功劳啊。达不到90分是学习态度问题,达不到110分是学习能力问题,也有老师教的问题。

“因为在考高中时,已经进行了分层次,什么档次的分数学生进什么学校读书。如果说在这时候再谈生源问题就太牵强啦。”儿子的话,让我想起学校有一个老教师,叫刘炳生。他是50年代从工人队伍中考入大学然后来到中学教书的。

这个老师学识渊博、风趣幽默、出口成章,在课堂上他能用很丰厚的生活语言表述语文课本的要点。

有一年,学校把有社会关系的孩子组织了一个教学班。学校对这个班的要求是稳定、别出乱子就行,至于高考成绩不做要求。

刘老师带这个班只一年时间,他用静学和课后答疑的方法使这个班学生都考上了大学,其中还有优秀的学生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学校。他要求学生少安毋躁、静心读书、不耻下问。这个班学生没有参加各种提高班、补习班就取得了高考的好成绩。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引导,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意识品质的教育,要告诉学生怎样学,要用社会意识教育学生,培养终生学习的理念,不然瞎子点灯白费蜡。当然要注意分析孩子的智慧趋向点。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长处,我们要有效开发、适当运用。孩子成长的结果就是我们想要的。

儿子又说:“您看我们物理章老师,学生问他学习问题他从来不直接回答,而是提出问题让你回家思考。所以我们班物理有考150分的,没有章老师的教育方法引导我,我物理肯定考不了138分。”

我校章协农老师是一个爱钻牛角尖、爱琢磨事、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好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方法好,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科研型教师,在我校长期担任物理教研组长。他的教学方法很受学生欢迎,儿子是受益者之一。

高考前夕,章协农老师不是让学生在家复习功课,而是要带学生去参加体育运动。一些人反对,嘴上不说,但不让孩子去。问到我,我碍于情面同意了。一连好几天章老师带学生到北京工人体育场去游泳。

现在想想,还真是非常感谢章协农老师。高考前夕,重要的不是怎样复习功课,而是如何创造和谐的生活氛围,如何调整孩子情绪,保持体力。高考拼的不仅是知识的掌握度,更重要的是智慧的创造力,拼的是学习的意志品质,拼的是学习的心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意识,高考的结果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许多学生平时学得不错,本来可以考高分,学自己喜欢的专业。但由于高度紧张、焦虑心急,在考场上头脑一片空白,甚至还有的学生走错考场,没进考场先入病房。这种紧张、焦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家长的心理问题。

一次一位解放军大校军官,送孩子参加高考,在考场的大门口,千叮咛、万嘱咐,拉着孩子的手反复说:“别紧张、别紧张。”我看到这个家长手都在哆嗦,孩子进去以后,这位军官一会儿看一下表,来回踱步。

我们聊了会儿天。他告诉我,他们机关大院孩子高考都不错,如果自己的孩子考不好,太没面子啦。孩子的成绩就是家长的面子。这种教育心态孩子能考好吗?肯定考不好,家长这种送考情绪,能使孩子镇定自若吗?不可能。这个学生果然当年没考上。

后来她到我校参加了复读,由于我们和家长、学生进行了有效交流,调整了孩子的学习情绪,家长这次没有送考,学生自己骑车参加高考,这一年这个学生考上了中国地质学院。

儿子的话让我想了许多。我多少次在学校看到一些老师给自己的孩子辅导功课、检查作业,经常是不欢而散。1997年中考,我校有15个教师子弟参加。结果一多半没有考上高中,有的老师因为孩子没有考上高中,导致爆发家庭矛盾,遭到家属的质问,回家出现冷战局面,不给做饭吃,不许先生回家。

家属说:“你天天牛轰轰的,说你培养了那么多好学生,为什么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教好啊?”

有一个老师甚至于晚上在学校操场忧心忡忡地徘徊,泪流满面地和同事诉说、约请好朋友陪他借酒消愁。反复拷问自己,平时孩子学习成绩不错,为什么到了考试不争气。

孩子在中学阶段,主体任务是什么?难道就是学习课本知识吗?就是参加高考取得好成绩吗?不是,主体任务应该是成长,是心智的成长。有了心智的成长,就一定会取得应该取得的成绩。

心智的成长就是学习的心态,就是一个大的学习观。我经常和朋友说:“凡是能成就一番大事的人,首先要有镇定自若的心态,胆大心细遇事不慌。”你看贺龙在担任八路军师长的时候,旁边敌人打的炮弹在上边飞,他仍然组织八路军战士打篮球比赛,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似的。

陈毅在带领新四军转战梅岭时,空闲时间和战士下象棋,炮弹落在旁边,陈毅连头都不抬,好像不是在战场,而是在比赛场。战士们此刻不仅听到炮弹声,更主要的是新四军军长爽朗的笑声。这种笑声给战士们必胜的信心和力量。

毛主席在转战陕北时,只带了八路军小股部队,周旋于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包围之中,听到子弹耳边飞,战士要求毛主席躲避一下。毛主席风趣地说:“莫怕,这是敌人放鞭炮为我们送行哪。”毛主席边说边谈笑风生地往前走。

领袖们这种大无畏的精神鼓舞了八路军的士气。有这样的领导人,这支部队肯定打胜仗。

有一天,一位在高校担任领导干部的毕业学生找到我说:“马老师,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今年参加高考,是北师大附中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您想通过自己努力考了北师大附中的学生,学习成绩能差吗?这学生最近不知什么原因,不想上学,更不想考大学了。每天回家以后,进自己的卧室休息,不说不笑不交流。”

家长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不知如何是好,希望马老师帮助解决一下。

这个学生心理压力特别大,郁闷、孤独、暴躁,不和家人交流,不出家门。家里学习条件特别好,父母也是领导干部,但对于孩子出现这个状况也只能是干着急没办法。去医院也找过心理医生,但孩子就是一言不发。

“马老师,您给想想办法,救救这个孩子吧。”

我说:“这样吧,马立下月将要到湖北工作,最近不忙。晚上我们大家在一起见个面,看看情况再说。”

当天晚上大家在一起聊天聊得很高兴,想用这种气氛感染这个学生,让他参与我们的聊天,然后再谈怎样对待高考。

果然像我学生所说,这个孩子坐在那不动筷子不吃饭,不端水杯不喝茶,就差把头埋在两腿中间,低头一言不发干坐着,使大家看不到他的表情,更不知道他想啥。大家看到眼里、急在心中。这哪里像个18岁的小伙子啊,一看像个没有家庭温暖受气的娃。

我没有说话,我想用这种氛围感染的方法今天不适应。

我对大家说:“不然这样吧,如果说孩子感觉压力大、特别累,就明年考吧。再说成才的路万千条,不见得只有高考这一条路才能成才。我们学校有出息的学生有的没上大学,有的上了海淀走读大学。现在工作都不错。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再说。”

我说到这,这孩子终于抬头说了一句话:“我可以不上学吗?”我说:“可以啊,明天让马立哥哥陪你休息休息,你们交个朋友。”大家同意我这个建议。

第二天起,用了半个月时间,马立和我一个学生赵平安陪着这个学生一起看足球比赛、一起打台球、一起唱歌聊天、一起谈人生的过程、一起谈社会的发展,马立谈到自己的学习经历,赵平安谈到我们这一代对学习的认识和追求……他们关系融洽,处得无话不说。

已经六月中旬了,这个学生提出来,高考如战场,自己不能逃避,想今年就参加高考。由于调整了心态,创造了学习的氛围,这个学生当年考上了吉林大学,如今,这个学生已经大学毕业走上了社会,在一家新闻媒体工作。

虽然这是十年前的故事,这个学生到现在也没有忘记,心存感激。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不注意调整这个学生的学习心态,帮助他创立和谐的生活空间,这个学生的抑郁状态继续发展,后果将是一个家庭的悲剧。

21世纪是学习的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时代。不学习就会进入思想的囚笼,就会成为灵魂孤独的守墓人,就会成为社会生活的落伍者。因为缺少合理的知识结构,职业岗位选择面就会太狭窄。

因为缺少技能,社会生活缺少交流的平台。很多新技术、新思想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过来。孩子站在立交桥上选择生存的岗位,不敢问路在何方,就会迷失人生的方向。

孩子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学习,我们只让他接受课本知识的学习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改变孩子向“学习分数”看齐的理念,必须播种终身学习的思想,并让这一思想形成习惯。

我有一个朋友叫杨德民,一次在聊天时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