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两代人的成长
23755800000021

第21章 父子共用乐观的心态备战高考,四季努力吹起冲锋号(1)

2000年是儿子18岁的一年,是儿子迈向成年人的重要时刻,是儿子人生道路的关键一步,这一年他要高考。

高考成绩是重要的,因为它决定儿子的升学目标。但是,高考又不是唯一的选择,大学毕业,即便是博士毕业也要不断学习。

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因为在这个时代每天都要面对新的职业选择,每天都要寻求新的职业出路。但不管怎么说,高考是对中学所学知识的最好鉴别。有了扎实巩固的基础知识,有了工具型的知识对于职业选择、人生态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效率会更科学、更合理。

记得公布高考分那天,我办公室聚集了十几个学生等候查询。

当儿子听到 614 这个分数时 (这一年高考 610 分以上北京市学生是701个人)儿子拥抱着我,欢呼雀跃流着眼泪说:“谢谢老爸,陪我们度过了高考这一刻。”此情此景,中考、高考、中学六年时光所经过的苦涩、苦恼、徘徊和思考的日日夜夜,就像做梦一样重现眼前,就像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让我想了许多许多。

我没有忘记儿子因为学习成绩差而遭到同学的奚落,

没有忘记老师给儿子停课,将发给老师的大米一袋又一袋用稚嫩的肩膀往办公室扛。没有忘记老师体罚儿子一趟又一趟来往锅炉房将水壶打满送到老师的办公桌旁。没有忘记老师让他手举教学用图站在课堂上。没有忘记儿子面对成绩差而忐忑不安徘徊在思考的起跑线上。没有忘记儿子为了弥补知识漏洞,只好“笨鸟先飞”废寝忘食中午来找老师帮忙。

没有忘记夏天蚊虫的叮咬、冬天的寒冷狂风。

没有忘记日日晚餐是来把方便面品尝。

没有忘记晚上头枕着报纸身盖军大衣躺在课桌上,腰痛脚凉苦中有乐,只有优秀成绩的奖赏。

没有忘记节假日、元旦、春节没有娱乐,只把空间充分利用公式定理脑中装。

没有忘记和儿子矛盾冲突时徘徊中的思想情感来较量。

没有忘记两代人成长的背景隔阂需要平等的关系才能解开心中的疙瘩。

没有忘记只有儿子内心的强大才能用意志去爬坡登山远望。

没有忘记陪伴儿子中学时光而造成夫妻关系如同天上的银河。

没有忘记众多老师的耕耘今天终于有了收获。

我想起在高考的前一天,我和朋友一起来到朝阳区工人体育场旁边的利康烤鸭店共进晚餐,紧张的欢笑中吃着烤鸭,但心存的忐忑却在脑海中游荡。

虽然用心做好了高考的准备,但是,在高考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假设高考中出现万一,怎么做儿子的工作,怎么面对家人。姥姥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街坊四邻天天讨论外孙的高考,盼望着外孙子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希望外孙考北京大学。

我们在晚餐后唱了几首歌。我记得有《水手》、《万里长城永不倒》、《英雄赞歌》、《男儿当自强》。在励志的歌曲声中体会温暖、感受力量,迎接高考的冲刺。

吃完烤鸭、唱完歌,让朋友们走了。我说,儿子的心情还需要调整。我们走着回家可以聊聊天,不用你们送。另外,我们俩走累了,回家正好睡觉。不然没有体力的消耗他回家也睡不好,反而影响儿子高考。

朋友们听了我的话,没有坚持开车送我们回家。

我们俩步行回家,回三元桥的家。我们俩在这条路上走了一个多小时,在路上想起15年前,儿子三岁我们父子俩在这条路上识别各种事物。在路上背诵《中国历史三字经》、《中国地理三字经》。

15年前走这条路是为了磨炼意志,认识外面的世界。15年后的今天,重走这条路,是为了静下心来深刻思考,要去闯荡世界,离开父母的庇护去独立学习,进入成年人的世界。

我们在路上走着,谈着人生,说着高考。儿子说:“爸爸我要是高考失误,考进‘海跑’(学生把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叫‘海跑’,因为不能住校,每天来回跑)你怎么看?”

我说:“只要你努力啦,考上哪个学院我都能接受,就是考‘海跑’,也是我儿子啊,也比我有文化啊。在咱们家,你即便是高中毕业依然是个大知识分子啊。你姥姥、你妈和我都是初小毕业生啊。”

儿子说:“三年前我们初中毕业时,北京有215000人参加,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只有不足两万人,就是上了‘海跑’也是大学毕业啊。将来的生活质量也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强啊。您的得意门生不是也有上海淀走读大学的吗!”

我懂得儿子此番话的含义。他心中的目标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不然他不会让贾德星老师带他一次又一次参观北京大学,不会一次又一次找我校87届高中毕业生郭洪林了解中国人民大学的专业设置,不会找我校85届毕业生付强了解清华大学的招生情况,不会找我的好朋友韩彥彬博士一次又一次征求意见,不会找我校77届高中毕业生牛富强导演了解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专业设置。

当时,郭洪林同学已经留校当了老师,而且已经评上了教授,在学校当上了学生处长,说话非常有可信度,对儿子成长过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反复地思考、认真地确定高考目标,用了一年的时间。他说考海淀走读大学是在检验我的心中承受力。他怕万一有失误怎样确定新的目标选择。

我和儿子说,当初我说是初中毕业留校当老师,实际上是个初小毕业生啊。1966年“**********”来临时,我只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但是我没有气馁,没有放弃努力,也不怕别人说什么,功夫不负有心人,早就评上高级教师啦。

你知道,1980年我接手一个高考班,因为刚刚恢复高考制度,家长都非常重视。一些家长都非常重视哪些老师担任授课教师,谁做班主任。

新生报到那天,有一个学生告诉家长们,他就是我们班的班主任马老师。我赶紧站起来对家长说,欢迎您的孩子报考我校,以后我们会配合得很好的。

其中,有两个学生的家长,一个是新考入我校的一个学生父亲,这个学生从丰台东高地中学考来的,家长是医生。

另一个是新考入我校一个学生的母亲,这个学生是从东城25中考来的,家长是冶金部规划设计院的领导。他们问我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学什么专业的。

我开玩笑说,家属大学物理系,刷锅洗碗带扫地。

家属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哪有这样的大学啊。家长一听这话,心里不舒服。

在家长会上,我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做了自我介绍,同时介绍了其他老师,介绍了这个学校。结果,遭到了一些家长的强烈反对,纷纷找书记、校长更换班主任,家长认为:我太年轻,又是初中还没有毕业的学生,做高考班的班主任不合适。校长说:“这是我们学校非常有作为的团委书记,你们多接触接触就知道了。如果说不行,到时候再换也不迟。”

开学以后,学生听说我是一个初中还没有毕业的留校生,很不服气。有的学生说:“问问马老师,他知道贝多芬吗?他知道《高老头》吗?他知道《茶花女》吗?不用说,他肯定不知道,就这点文化水平做咱班班主任差点啊。”我没有和这样的学生置气、争吵。

在一次班会上,讲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读书学习是一个走什么道路、做什么人的问题。读书只能读毛主席的书,读《马恩选集》、《列宁选集》,没有书可读,读课本学文化,那是走白专道路,是要遭受批判的。

没有文化生活,业余生活特别单调。我们的阅读世界基本是一个空白。包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经典的小说,由于里面有保尔·柯察金和冬妮娅的早恋描写也成了禁书。

记得1974年出了一部电影《侦察兵》。全校学生分三批排队从工人体育场走到东四工人俱乐部去观看。从第一场晚上10点开始到第三场早上6点看完,一场电影让大家兴奋好长时间。

历史耽误了我们这一代,但绝不会耽误你们的。现在明白了也不晚,我们师生齐努力一起考大学啊,相信老师会协调好关系,尽最大努力为大家服务,我们高考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在1982年的高考中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比当时最牛的重点校考得还好。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不在话下,我们考了一批。

当时的申英同学考了北京医科大学。黄葵考了北京钢铁学院,家长非常满意。因为他们报考的是父母的母校,这正是他们两代人的心愿。

人这一辈子活的就是一个心态。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应当乐观向上。生活的道路曲曲折折,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重要的是摔倒了要爬起来,正如台湾歌手郑智化在一首歌《水手》里面唱的: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水手》给我们带来了生命的气息,带来了乐观向上的拼搏精神。只要我们还有梦,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我们的明天就会有阳光。

你们这一代,赶上好时代,有的是学习的机会。这次高考失去了机会还有下一次机会。1982年元旦,是82届学生中学时代最后一个欢聚的日子,许多班张灯结彩、准备歌舞、买来瓜果迎接元旦。

而我和班干部商量,我们最好的庆祝方式应该是静心学习、备战高考。最后决定搞一个蜡烛迎春会。同学们买来笔记本、蜡烛,借来录音机、磁带。

这一年的元旦,同学们手举蜡烛送祝福,互写寄语提希望。耳边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国际歌》,体会生命的意义和社会的责任。

凝聚的是思想的坚强,驱逐的是欲望的尘埃。那天蜡烛迎春会结束时,许多班还在狂呼乱喊地歌唱,玩得痛快,散场后玩兴不减再去闲逛,最后的结果是耽误了时间,静不了心,高考成绩降一档。儿子听着我的话,他在读懂我故事中的意思,其实儿子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

就在7月5****去理发店把头发剃光,做好了出征前的准备。7月4日去商店买了最好的运动球鞋,名牌运动服。准备好了行头,焕然一新准备参加高考。7月1日开始跟着章协农老师去工人体育场游泳锻炼。锻炼身体、培养意志、调整状态。

高考前在家一个星期没有复习功课,晚上到家看看电视节目、洗洗澡就睡觉。直到7月6日改善伙食,吃烤鸭、去卡拉OK唱歌,把心情调到极致。

7月7日高考,从家出发骑车去参加高考。我对儿子说,咱们打个车吧,也省点体力。从三元桥到东单骑车也得骑一阵子哪。儿子说:“骑车去吧,新鞋、新衣服,新的开始,也算免费旅游了,给老爸省点钱吧。”

在路上,我们父子俩骑着自行车,高兴地聊着天,在路上不断和同学打着招呼,他们坐在家长的汽车里,调侃着:“马立,骑快点啊,别迟到啊。”大家打着哈哈,各走各的路。

儿子说:“爸,你看我们谁笑到最后……”

在考试时,一个学生走错了学校、选错了考场,马上就开始考试啦,才发现走错了地儿。虽然家长开车送学生参加高考,没想到险些出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