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西藏
23756000000003

第3章 序 言(2)

相比西方工业化,我国工业化被称为新型工业化。“新”字表现在经济发展获得了空前的人民性(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工业化集团利益的狭隘性,突出了科技成果应用的公益性,以及应用领域和应用结果的安全性。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借鉴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力图避免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反主体性(反人民性)”。然而,既然是市场经济,资本逻辑必然在此扮演主要角色,科技成果运用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也必然受制于资本逻辑。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逻辑并未改变,科技听命于资本逻辑,而不会秉持生产主体的意愿。只要对资本活动约束不力,对科技应用管控不力,同样会损害生产“主体”的根本利益。事实表明,2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在给我国社会提供丰盈物质产品、方便公众生产生活的同时,依然复制了西方工业化中某些消极现象,突出表现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透支,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出现了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在普遍过上温饱生活的同时,我国公众对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忧心忡忡,为日益增多的雾霾天气和饮用水污染而诚惶诚恐。因此,在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中,政府必须强有力地掌控资本活动,有效监管企业和市场,严格地筛选科技成果,把关其应用范围和使用方式,让资本活动、科技运用和市场运作都始终服从与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这是引导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稳健运行,消除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固弊顽疾的根本措施。

当代西藏在祖国大家庭中依然是个欠发展的边疆民族地区,生产能力和社会财力相对微弱。西藏高原高寒缺氧,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多数地区生存环境恶劣,发展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大部分国土贫瘠、生态脆弱,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生产成本高,尤其是农牧业生产效率和总产值较低;全民信奉藏传佛教,创业致富内生动力不足,商品经济不够发达;农牧区科技普及率不高,区内书报市场狭窄,农牧民现代文化生活单调,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加上其他不利社会因素的影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是艰难的,发展代价,包括生态环境代价是巨大的。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多方面客观原因使然,想在短期内改变这个现状是不现实的,而且西藏的区情决定了它跟祖国其他省份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不同。

新中国历届中央领导充分体谅西藏的难处,想方设法帮助西藏谋求发展。在西藏和平解放时期,毛主席就指示西南局:“进军西藏,不吃地方。”周总理指出:“西藏是很贫穷的,发展建设一定要中央拿出钱来帮助,这方面中央会完全帮助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把西藏纳入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中,领导制订了一系列加快西藏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措施,提出检验西藏工作标准的著名论断:“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1990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莅临西藏视察工作,调研了解西藏情况,孕育了指导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指导方针,做出了全国支援西藏及15个省(市)对口援助西藏的决策。此后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于是中央及对口援藏单位不断加大对西藏的支持力度,仅国务院常务会议2007年通过的西藏“十一五”规划方案,就确定援建项目180个,投资达到1097.6亿元。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西藏:“努力完成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创造西藏各族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当代西藏盼望自身尽快发展起来,缩小与内地省份的差距。2011年《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七届委员会报告的决议》提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保持经济跨越式发展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和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民族团结和谐,社会持续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扎实,确保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中央领导同样关注着西藏的生态变化,关心人居环境的质量改善,并希望西藏为祖国西南边疆构筑起稳固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占据国土面积八分之一,生态区位特殊,既是世界上独特的生态环境地域单元,又是山地冰川最为发育的地区,既是我国河流、湖泊和沼泽湿地最为集中之地,又是长江上游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地。这片雪域高原不仅是我国的“江河源”“生态源”,而且是我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器”,成为我国应对全球变化的重要生态缓冲地带。同时,这里是我国的资源宝库,水资源总量、活立木储积量、野生动物数量,以及优质矿产存量均居全国之冠,拥有多种高原珍稀植物,享誉着“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因此是我国战略资源储备基地。西藏的生态环境,关系着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影响到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未来发展。确保西藏生态环境安全,既可以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可靠基础,又可以对我国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做出重大贡献。

受全球变化影响,青藏高原呈现出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加剧,冰川融化、雪线上升加快等趋势。这个情况引起了中央高度关注,在最近几年里,中央领导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批示多达十几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他既肯定西藏目前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又强调“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努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西藏自然生态,建设好西藏的人居环境,成为中央对西藏的希望和重托。

西藏地方自然倍加珍视自己的生态环境,决心为国家保护好“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表示:“加强生态建设,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造福国家、人民和子孙后代”“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突出抓好大江大河源头区、草原、湿地、天然林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水土流失、土地草场沙化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力度,建立完善森林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生态效益补偿长效机制。”自治区政府原主席向巴平措提出:“要倡导‘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正确政绩观,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保护好西藏的蓝天碧水,保护好西藏的特色优势资源,是我们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前提”。原生态的环境及物质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一旦失去便永远失去,失去之后情况会是不堪设想的。

当代西藏,经济需要发展、环境也需要保护,而且经济越是需要加速发展,环境保护就越需要加大力度。那么在现实中,西藏是怎样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动态关系。经济发展表现为开发资源、占用环境的索取行为,环境保护则表现为节约资源、推动资源再生、清除有害的环境因子、为经济发展创造适宜人工环境的贡献行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跟保护生态、建设环境力度和成效互为因果。对经济发展来说,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是一种间接投入,是在为下一轮的经济发展创造物质条件,拓展发展空间;经济发展成果,可以反哺环境保护。事实表明,西藏的农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上就是走俏,西藏特色产品生产企业的效益显著,西藏的环境效益换来了西藏企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