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治术
23758600000036

第36章 决策(3)

“不能。”刘邦说。

张良又说:“好,这是其一。另外,从前周武王把商朝的后代封在宋国,那是有把握取得商纣王的人头。请问,现在陛下能够取得项羽人头吗?”

“不能。”刘邦说。

张良接着说:“好,这是其二。另外,周武王攻入商地,表彰商朝的功德,释放被商纣王囚禁的箕子,整修被商纣王杀害的比干的坟墓。请问,现在陛下能够整修圣人的坟墓、表彰他们的德行吗?”

“不能。”刘邦说。

张良继续说:“好,这是其三。另外,周武王曾向民众发放商纣王储存的粮食、钱财。请问,现在陛下能够散发仓库里的粮食钱财,用以周济贫苦百姓吗?”

“不能。”刘邦说。

张良又说:“好,这是其四。另外,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将武器倒置,盖上虎皮,向天下表示不再使用武器。请问,现在陛下能够停止战争,推行文治吗?”

“不能。”刘邦说。

张良又说:“好,这是其五。另外,周武王把战马赶到华山的南边放牧,向天下表示战马没有用处了。请问,现在陛下能够放马南山吗?”

“不能。”刘邦说。

张良又说:“好,这是其六。另外,周武王把运送辎重的牛赶到桃林的北边放牧,向天下表示为战争服务的牛没有用处了。请问,现在陛下能够牧牛林北吗?”

“不能。”刘邦说。

张良又说:“好,这是其七。另外,天下豪士抛家舍业,追随陛下,就是盼望着能够得到一小块封地。如果您恢复六国诸侯后代的统治,这些豪士将回去侍奉他们各自的君主。请问,那时陛下率领谁去打天下呢?这是其八。所以臣说册封六国后代的办法不可行。”

听到这儿,刘邦一口吐出了嘴里的饭菜,骂道:“这个迂腐的书生,差点儿坏了老子的大事!”赶紧下令销毁了制作好的六国印信。(《史记·留侯世家》)

破碎的瓦罐

郭泰是东汉桓帝时的著名儒者。他心知肚明,善于识别人,喜欢奖励和指教士人,去过的地方很多。巨鹿有个人名叫孟敏,客居太原郡,肩上扛的瓦罐掉在地上,他丝毫没有理会便走了。郭泰见到他,问当时是怎么想的。孟敏答:“瓦罐已经破碎,看它又有什么用!”(甑已破矣,视之何益!)郭泰由此认为孟敏具有分辨能力和决断能力,便跟他交谈,了解他的德行和性格,然后劝说和指导他出去求学,孟敏终于闻名于世。(《资治通鉴》卷55)

谁是****

三国时期,关羽被吴国杀害,汉王刘备深感耻辱,打算进攻孙权。翊军将军赵云说:“****,乃是曹操,并非孙权。(****,曹操,非孙权也。)如果先灭掉魏国,孙权自然归服。曹操虽然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曹丕窃夺了汉室大权。我们应当顺应民心,及早夺取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作为讨伐曹氏的前站,届时函谷关以东仁人义士,一定会带着军粮骑着战马前来迎接王师。所以不应当将魏国放到一边,先去与吴国交战。战端一开,旷日持久,绝非上策。”群臣中进行劝谏的人很多,刘备都不听。(《资治通鉴》卷69)

矛头对准谁

三国时,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私通吴国,魏明帝决定出兵讨伐他。散骑常侍蒋济劝道:“凡是不打算吞并的国家、没有反戈一击的藩属,都不应当轻易出兵进行讨伐。因为如果出兵而未能奏效,就会把他们驱赶到敌人一边。所以说:‘虎狼挡在路上,不把矛头对准狐狸。’(虎狼当路,不治狐狸。)先除去大害,小害自己就会消失。”明帝没有听取,结果讨伐无效,最后停止用兵。(《资治通鉴》卷72)

纲要与末节

三国时,魏明帝就官吏考核命群臣发表意见。司空掾傅嘏说:“设置官吏明确职责以治理百姓、管理财物,是根本。依照职务要求考核官员的实际工作,依照规章督促检查,是细枝末节。根本的纲要不高举而在细枝末节上下工夫(本纲未举而造制末程),国家的要略不重视而把官吏考核放在优先地位,恐怕不足以区分官吏的贤良和愚劣,不足以识别他们的明智与糊涂。”(《资治通鉴》卷73)

大人虎变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仰慕中原文明,打算推行教化,实施移风易俗的改革,为此需要把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迁到洛阳。他担心阻力过大,便以大规模进攻南齐为前导,自己随军南下,借以完成迁都要务。

孝文帝命太常卿王谌占卜,得到“革卦”。孝文帝说:“《易传》讲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的革命,顺应天意,符合民心’。没有比这更吉祥的了。”

文武官员没有人敢说什么,唯独任城王拓跋澄表示反对。孝文帝立即板起脸,厉声说:“《易经》的爻辞说:‘伟大人物实施变革,就像是老虎一样(大人虎变)’。你怎么说不吉利呢?”拓跋澄说:“陛下作为飞龙兴起已经很久了,怎么今天又实施老虎一样的变革?”孝文帝怒斥他一顿。过后召他进宫,倾诉真实意图,告诉他用兵只是借势,目的是迁都和改革,终于取得了拓跋澄的理解和支持。

孝文帝亲率30余万大军南征,抵达洛阳,大兴土木,同时派遣拓跋澄返回平城,宣布迁都。他对任城王说:“如今才是‘革卦’上真正的‘革’,你要把事情办好。”拓跋澄说服了大家。孝文帝的改革正式开始。(《资治通鉴》卷138)

塞源断本

南北朝时,北魏进攻南齐。北魏孝文帝想在淮河南边修筑城堡,就此写信征询相州刺史高闾的意见。高闾说:“过去世祖皇帝率领步、骑兵数十万,以排山倒海之势南下,各州郡全都投降,唯独盱眙这个小城久攻不下。最后回师时,没有留下兵马守护任何一座城市,也没有开辟一亩土地,是人力不够吗?不是。是因为战略要地没有平定,所以不可以防守那些小地方。阻塞水流要先堵住水源,砍伐树木要先斩断根本,如果不去对水源和根本采取措施,只是去对付水流和树枝,最终也不会收到效果。(夫壅水者先塞其原,伐木者先断其本;本原尚在而攻其末流,终无益也。)希望陛下效仿世祖皇帝,撤兵返回,先经营好都城洛阳,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广布仁德,推行教化,中原平和了,边远的人自然会来归附。”孝文帝接受了这一建议。(《资治通鉴》卷140)

玄武门之变

李渊建立唐朝,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封三子李元吉为齐王。李建成和李元吉与李世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他们挑拨李渊与李世民的关系,说他打算造反,劝父亲尽早除掉他。

李世民的部下察觉到对方的阴谋,非常忧虑,劝他效法周公诛杀自己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先例,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继承皇位。这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开始收买、拉拢秦王府的将领,借用皇帝之手,把重要的谋臣调离出去。李建成又利用突厥进犯边界的机会,设法让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统兵征讨,李元吉趁机提出调用秦王府的战将和精锐部队,以扩充自己的实力。李世民向李渊密奏,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宫廷,还要除掉他。李渊有些吃惊,决定第二天把他们兄弟找来一起询问。

李世民事先在皇宫中埋伏下兵将。贵妃张婕妤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他们布置好东宫太子的军队和齐王府的军队,入朝进入玄武门。两人发现情况不对,掉转马头往出走,李世民跟上来叫他们。李元吉张弓搭箭对准李世民,但拉了几次弓都没有射出去。李世民也取出弓箭,一箭就射死了李建成。随后尉迟敬德又射杀了李元吉。东宫和齐王府两千精锐骑兵攻打玄武门,守门军将战死了不少。危机时刻,尉迟敬德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拿给大家看,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这才散去。

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去见李渊。李渊同意立李世民为太子,并把全国的兵马交给他统一指挥。不久,李渊将皇位传给李世民,是为唐太宗。(《资治通鉴·卷191》)

不纠缠细微

唐宪宗时,李愬率军奔袭淮西藩镇吴元济大本营蔡州,剿灭了割据势力。将领请教他何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胜利。李愬说:“我军朗山失利,敌人轻视我们而不作防备。如果攻取吴房,那里的敌兵就会逃往蔡州,增强防守力量,所以我把吴房留给他们,以分散敌人兵力。我趁着急风暴雪行军,天色昏暗,敌人无法用烽火联系,就不会知道我们已经到来。我军孤立无援,深入敌境,将士便会献身效死,战斗力能够提高一倍。眺望远方的人不会顾及近处,思虑大事的人不会陷于细微。(夫视远者不顾近,虑大者不计细。)如若夸耀小的胜利,顾惜小的失败,先就把自己搞乱,哪里还有精力去建立功业呢!”众将心服口服。(《资治通鉴》卷240)

小结

历史有太多的如果。如果项羽当机立断,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如果弟弟李元吉发狠一箭射杀李世民,而不是相反被后发制人的二哥李世民射死,历史可能就会是另一种样子。优柔寡断葬送了项羽、李建成和李元吉,使原本处于下风的刘邦、李世民翻了盘,成就汉唐伟业。真有些不可思议,虽然只是一把剑、一支箭,它所代表的决心和意志却具有搅动山河的能量。还有张良,他不是下决心的人,是出主意的,所谓的谋臣,这个主意出得好,抓住了实质,扭转了局面。其实郦食其这个被刘邦骂作“竖儒”的人也出过好主意,“成就王业的人把民众当做天,而民众则把粮食当做天”(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就是郦食其总结的,正是靠着这一条,刘邦深入民心,尽管军力不如人,屡战屡败,却始终不倒。相比之下,郦食其的这条主意在张良之上,二者虽然都是战略性的,但前者更根本,属于“道”,管永远,而张良的主意只管一时,是谋术。楚汉相争,不仅拼武功,还拼魄力和智慧,刘邦赢了,赢的是决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