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人才
23758800000018

第18章 条件(3)

不识时务

西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心怀不轨,召中郎伍被,透露谋反之意。伍被劝道:“大王您怎么能有这种亡国言论呢?我好像已经看到王宫中生满荆棘,露水打湿衣服的凄惨景象了!”

刘安大怒,逮捕了伍被的父母,关押起来。三个月后,刘安又召伍被询问。伍被说:“当初秦朝无道,奢侈暴虐之极,百姓希望天下大乱的十家中占了六七家。高皇帝(刘邦)在服役的途中崛起,最终成为天子,这是因为利用对方的缺点,把握住了时机,趁秦朝走向灭亡之际而采取行动。如今大王只见到高皇帝得到天下容易,却单单看不见不久前‘七国之乱’ 所导致的吴国、楚国的灾祸!吴王刘濞统辖四郡,国家富足,人口众多,策划和计谋可谓成熟,率领大军向西进攻朝廷,然而在大梁一仗战败,即向东逃亡,吴王身死,祭祀灭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倒行逆施,不知时势啊。(诚逆天道而不知时也。)如今大王的兵力不足当年吴、楚的十分之一,而天下的形势却比那时安定一万倍。大王如果不听从我的劝告,马上就会出现丢掉千乘之国的王位,接到赐死诏书,先于群臣第一个死在东宫的惨景。”(《资治通鉴》卷19)

幸运儿

西汉武帝时,青年将领霍去病深得宠信。军中老将统领的将士以及所配备的马匹、兵器都不如霍去病,但他也的确勇敢,能够深入匈奴地域,经常率领精悍骑兵走在大部队的前面。老天也似乎特别眷顾他的部队,进入敌境的次数那么多,距离那么远,但从来没有陷入困境和绝地。然而老将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经常因迟滞错过战机,不能建立功业。结果霍去病的地位越来越尊贵,最后竟然跟大将军卫青差不多了。(《资治通鉴》卷19)

抽签皇帝

王莽新朝时,赤眉军路过式县,劫持了式侯刘萌的儿子刘茂、刘盆子,让他们随军,负责放牛。樊崇等人想要拥立皇帝,便在军中查寻景王刘章的后代,找到70多个,其中刘茂、刘盆子以及一个叫刘孝的人,血统最近。樊崇等人听说古时候天子亲自领兵,称上将军,便找来一片木简做符,写了“上将军”三个字,又配上两片没有写字的白木简,一并放进竹筒。然后在郑县北面修筑坛场,祭祀过景王刘章,让刘茂、刘盆子、刘孝站好,按照长幼顺序抽签,刘盆子年纪最小,排在最后。

刘茂、刘孝抽出的是白签,刘盆子抽中了“上将军”。将领们纷纷跪倒,向刘盆子称臣。

刘盆子当时15岁,披散着头发,光着双脚,穿着破衣服,紫涨着脸,浑身冒汗。他看见众将向自己跪拜,又惊又怕,急得差点哭出来。哥哥刘茂对他说:“把你的符藏好!”刘盆子却把木简放到嘴里,咬断了扔掉。就这样刘盆子被立为皇帝,他时常想到外面去跟牧童们玩耍,但人们不让他去,因为他是皇帝。(《资治通鉴》卷40)

第五伦

东汉光武帝时,一个姓第五名叫伦的人担任京兆掾,负责管理长安的市场。他公平正直,清廉耿介,市场中没人敢胡作非为。第五伦每次阅读诏书,总是叹息着说:“当今皇帝是一位圣明君主,见一次面便可以决定大事。”同僚们嘲笑他说:“你连地方长官都不能说动,又怎能说动皇帝!”第五伦答:“那是因为没有遇到知己,道不同不能与其相谋罢了。”(未遇知己,道不同故耳。)后来第五伦被推举为孝廉,任淮阳王医工长。

淮阳王入京进见,第五伦作为随员与其他僚属得以见到光武帝刘秀。光武帝询问政事,第五伦乘机应对,光武帝十分高兴。第二天又特地召第五伦入宫,交谈到黄昏。光武帝问:“听说你做了官,曾拷打过你的岳父;又听说你拜访堂兄家而不肯留下吃饭,有这样的事吗?”第五伦答:“我先后娶过三个妻子,她们都没有父亲。我小时候正逢战乱,年景不好,不敢随便到人家吃饭。人们认为我愚笨无知,拿这些话编排我。”光武帝哈哈大笑,任命第五伦为扶夷县长。第五伦还没到任,又被任命为会稽郡太守。他为政清明,造福于民,百姓爱戴他。(《资治通鉴》卷44)

待时而动

东汉安帝时,陈忠举荐周燮、冯良,称赞他们学术高深,品行纯正,没有功利心,是当代名士。于是安帝用黑色绸缎和羊羔皮做礼品,征聘他们出来做官。周燮的族人都劝他应诏,说:“培养道德,砥砺品行,目的不就是为国效力吗,您为什么偏偏要独自守在东山坡下呢?”(夫修德立行,所以为国,君独何为守东冈之陂乎?)周燮回答:“修习道行的人待时而动。时候未到就行动,怎么能够行得通呢!”(夫修道者度其时而动,动而不时,焉得亨乎!)他和冯良都乘坐自己的车子到县府,声称有病不能应诏,之后返还家中。(《资治通鉴》卷50)

东汉桓帝时,朝廷征召魏桓,乡亲们劝他前往。魏桓说:“接受俸禄,追求升迁,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如今后宫美女数以千计,能压缩吗?御厩骏马上万匹,能减少吗?皇帝被权贵豪门所包围,能去除吗?”大家回答说:“不能。”魏桓感慨地叹息道:“让我活着前去,死着回来,对你们有什么用!”于是隐居不出。(《资治通鉴》卷54)

于谨是南北朝时北朝名臣,他性格深沉、有识见、有气量,广涉经典史传。他少年时隐居乡间,不求仕进,有人劝他出去做官,他说:“州和郡的官职,在过去贤人的眼里没有什么分量;朝廷宰辅的位置,必须等待时机才可以获得。”(州郡之职,昔人所鄙;台鼎之位,须待时来。)北魏左仆射元纂听到了他的名声,征召为自己部属。(《资治通鉴》卷149)

君子的态度

东汉桓帝时,掀起了对党人的迫害。岑眰(zhì)逃亡,亲戚朋友竞相掩护藏匿,唯独贾彪闭门不纳。时人对贾彪的行为纷纷进行指责,怨恨他无情无义。贾彪答道:“《左传》上说了,‘等到时机来时才发动,不要连累别的人。’(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岑眰胁迫他的长官,闯出大祸,是他自己害自己,我恨不得挥动兵器来对待他,怎么能够反过来掩护隐藏他?”大家听后,都佩服他处世公正。(《资治通鉴》卷55)

范滂等人非议和抨击朝政,三公九卿以下文武官员都降低身份对他恭敬备至。太学学生仰慕他,争先恐后地学习他的风度,认为经学将再度兴起,埋没的士人将会重新得到重用。只有申屠蟠独自叹息着说:“当年战国时期民间士人纵横议论天下大事,各国君主甚至有亲自为他们执帚扫除以作为前导的,由此才有了后来焚书坑儒的大祸,这也正是今天所面临的形势。”申屠蟠在梁国和砀县之间,再也见不到他的踪迹。他靠着大树,搭建了一间屋子,自己做工。两年后,范滂等人果然遭遇党锢大祸,只有申屠蟠超然于外,免受迫害。

司马光评论道:天下有道,君子在朝廷上高扬正气以抑制小人为非作歹,无人能够抵挡。天下无道,君子沉默不语,以躲避小人陷害,这样做尚且不能避免。(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党人产生在政治昏乱年代,又不执掌朝政,面对如同四海横流般的乱象,却打算凭借口舌来拯救局势,弘扬清正,打压邪恶,这就好比用手去撩拨毒蛇的头,用脚踩踏虎狼的尾巴,结果不仅给自己造成灾难,还连累朋友。读书人遭受灭顶之灾,汉王朝也随之灭亡了,难道不悲哀吗!只有郭泰能够做到明哲保身,申屠蟠能够见机行动,不等事情发生便采取对策,他的远见卓识难以企及!(《资治通鉴》卷56)

机不可失

东汉末年,徐州牧陶谦病势危重,叮嘱别驾糜竺请刘备接收徐州。

陶谦去世后,糜竺迎来刘备。刘备不敢接受,说袁术离徐州很近,可以把徐州交给他。典农校尉陈登反对,认为袁术骄奢横暴,不是治理乱世的主君,说可以为刘备集结起10万大军,上可以辅佐君王、拯救百姓,下可以割据一方,保土守疆。北海国相孔融说:“今天的事情,是百姓选择贤能。这种上天赐予的机会,如果拒绝,后悔就来不及了。”(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于是刘备接受他们的请求,兼任徐州牧。(《资治通鉴》卷61)

曹操出兵北伐乌桓,刘备劝刘表发兵袭击曹操大本营许都,刘表没有接受。等听到曹操得胜班师的消息,刘表对刘备说:“没有听你的话,失去了这个大好机会。”刘备说:“如今天下分裂,战事不断,机会的到来,难道会有终点吗!只要以后不放过机会,这一次也就不足以遗憾。”(若能应之于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资治通鉴》卷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