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人才
23758800000007

第7章 德才(3)

忠臣

唐太宗时,加封光禄大夫萧瑀为特进,让他参与政事。太宗说:“萧瑀这个人,不能够以利益进行诱惑,也不能够以死亡进行威胁,真正是社稷之臣!”由此赐诗,诗中说:“猛烈的西风中知道哪棵草强劲不倒,动荡的世道下认识哪个臣子忠贞不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又对他说:“你的忠诚耿直,古人也超不过,然而忌恶好善过于鲜明,有时也会受到折损。”萧瑀再次拜谢。魏徵说:“萧瑀不合群而遭受孤立,唯独陛下了解他的忠诚和刚劲,要不是遇到圣明天子,很难免于祸患!”(《资治通鉴》卷194)

没有短处也没有长处

唐太宗时,霍王李元轨任徐州刺史,与处士刘玄平来往很多,结为布衣之交。李元轨喜欢读书,为人恭敬谨慎,举止合体。有人问刘玄平,李元轨有什么长处。刘玄平答:“没有长处。”问话的人责怪他不真诚。刘玄平解释道:“人有短处才能显示出长处,至于霍王,没有短处,我又怎么能够说出他的长处(无所短,吾何以称其长哉)!”(《资治通鉴》卷195)

贤相房玄龄

房玄龄是唐太宗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他辅佐太宗平定天下,最后死在宰相位上,前后共32年,被天下人称为贤相。然而却没有多少事迹可寻,德行亦无可指摘。所以太宗平定祸乱,房玄龄、杜如晦不居功;王珪、魏徵致力于谏诤,房玄龄、杜如晦不争名;李世勣、李靖领兵作战,房玄龄、杜如晦辅行文道,治理国家,打造君主的善政。房玄龄作为有唐一代臣子的领袖,是很合适的。(《资治通鉴》卷199)

一匹马

唐宪宗时,柳公绰任鄂岳观察使,他治军严整,将领无不悦服。士兵中凡是家里有人患病或死亡的,他都发给丰厚的物品;妻子如果与人私通, 便沉入长江淹死。将士们都高兴地说:柳中丞替我们整治家务,我们怎么能不舍命向前呢!柳公绰的骑乘把马夫踢死了,他便下令杀死马匹来祭奠马夫。有人劝道:马夫的死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这是一匹好马,杀了太可惜。柳公绰回答:这匹马虽然善于奔跑,但生性顽劣,有什么可惜的!于是杀掉了马。正因为柳公绰待人厚道,每次出战都能获胜。(《资治通鉴》卷239)

小结

贤臣一般本事不很大,但忠诚可靠,不仅是对人也是对事,有一分力尽一分力,有十分力尽十分力,一定百分之百地上心。所以上级常常把要务交给他们办理,也许不会做得非常漂亮,但保证不会出格。这就是故事中的晋景公为什么相中钟仪的原因。两国邦交正常化是当时最重要的大事,而钟仪是敌国俘虏,而且是乐官并非外交官,在这里人品就是上岗证。

(三)能吏

要义

所谓能吏,就是才能比较突出从而超过其道德的

人才。

故事

贪婪好色的战神吴起

吴起,战国时期卫国人,在鲁国做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打算任用吴起为将军,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犹疑不决。于是吴起杀死了妻子,解除了人们的疑虑,当上了将军,从而建立了大破齐军的功业。

有人在鲁国君主那里抨击他,说:“吴起当初师从曾参,母亲死了也不奔丧,为此曾参跟他绝交。如今他又杀妻求将,吴起,真是一个残忍缺德的人!再者,以小小鲁国战胜齐国,这样的名声会使强大的诸侯们把鲁国视为劲敌的。”

吴起害怕鲁国治他的罪,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前去投靠。魏文侯拿不定主意,咨询李克。

李克说:“吴起贪婪而好色,然而他的用兵本领,就连齐国的名将司马穰苴也比不上。”(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军。吴起一上任便出手不凡,策动了一次对秦国的作战,夺取了5座城邑。(《资治通鉴》卷1)

让人害怕的君主

卫国君主卫嗣君喜好侦察别人隐私。有个县令曾经掀开褥子,露出下面的破席。情况汇报到卫嗣君那里,便赏赐县令一领新席子。县令大惊,以为国君料事如神。卫嗣君还派人经过关卡,用金钱贿赂守关官员。事后把这个官员招来,斥责说你收了人家的金子,赶紧退回去。官员吓坏了。(《资治通鉴》卷4)

用能不用德

楚汉相争时,项羽手下的都尉陈平通过魏无知投奔汉王刘邦,刘邦让他担任原职,负责监督各部将领。大家不服,喧哗鼓噪。周勃、灌婴等将领在刘邦面前揭发陈平,说他无德,跟自己的嫂子私通,还说他利用监督将领的职权,收受贿赂。

刘邦责问魏无知。魏无知说:“推荐陈平时,我说的是才能,而现在大王您问的却是品行。(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如果有人像春秋时的尾生、孝己那样守信用、重孝顺,但没有取胜的本领,大王有闲心去用他吗!如今楚汉抗衡,我举荐的是奇谋之士,只看他的计策是否确实对国家有利就可以了。至于私通嫂子、收受贿赂,跟这又有什么关系,值得由此而去怀疑一个人的能力吗!”

刘邦又叫来陈平询问。陈平说:“我听说汉王能够用人,故而前来效力。但我裸身而来,身上的金钱都留在了项羽那里,如果不接受将领们的金钱就无法生活。如果我的计策可以采纳,希望大王运用;如果一无所用,金钱全在这里,请让我封好送还,辞职离开。”

刘邦向陈平道歉,重赏了他,委任为护军中尉,监督全军所有将领。再也没人敢说什么了。(《资治通鉴》卷9)

骠骑将军霍去病

西汉武帝时,有两位威震天下的将军,一位叫卫青,任大将军,一位叫霍去病,任骠骑将军,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

卫青为人宽厚平和,尊重士子,谦虚退让,以柔顺博得武帝的喜爱和信任。霍去病沉稳寡言,有勇气,敢任事,武帝曾想教他学习孙武、吴起兵法,他说:“作战只看临场谋略发挥罢了,用不着古代兵法。”汉武帝为霍去病修建宅第,让他前去观看,他说:“匈奴还没有消灭,要家干什么!”(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为此武帝更加宠爱他器重他。霍去病少年显贵,对部下不关心。他率军出征,武帝派负责宫廷膳食的太官送去的食物装满了几十辆车。打完仗,车上还剩下许多粮食和肉,而士兵却有饿肚子的。驻军塞外,军队有时因缺粮而士气低落,霍去病却修建蹋鞠的场地,游戏作乐。像这类的事情还有不少。

郎中令李敢,因为父亲李广的遭遇怨恨卫青,将卫青打伤,卫青却把这件事隐瞒起来。后来李敢随武帝狩猎,被霍去病一箭射死。武帝包庇霍去病,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资治通鉴》卷19、20)

容易翻车的马

西汉武帝时,有名望的文臣武将快要没有了,急需人才。武帝颁布诏书说:“凡是非同寻常的功业,必须由非同寻常的人才能够完成。有的马虽然狂暴,却能奔驰千里;有的士人虽然为世俗所不容,却能建立功名。无论是容易翻车的马,还是放荡不羁的士,只在于如何驾御他们而已。”(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 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资治通鉴》卷21)

两位廷尉

西汉宣帝时,于定国担任廷尉。他善于决断疑难,执法公平,办案时同情鳏夫、寡妇,凡罪证有疑点的,一律从轻处理,以审慎之心加以对待。朝廷赞扬说:“张释之当廷尉,天下没有蒙冤之民。于定国当廷尉,民众相信自己不会被冤枉。”(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资治通鉴》卷24)

治政之才

西汉时,元帝有意另立太子,以山阳王刘康取代太子刘骜。元帝晚年多病,不愿过问政务,喜欢音乐。有时候把战鼓置于殿下,元帝在廊上倚着栏杆,用铜丸投掷鼓面,打出节奏紧密的鼓声。许多熟悉音乐的人都达不到这一点,但刘康能够做到。为此元帝多次夸奖他的材质。史丹进言说:“所谓材质,指的是聪敏而喜欢学习,能够从温习旧的知识中得到新的体悟。(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刘骜就是这样的人。如果以演奏乐器的本领来衡量人的材质,那么陈惠、李微则高于丞相匡衡,完全可以让他们来辅助国政了。”(《资治通鉴》卷29)

几位能相

三国时,费祎(yī)担任蜀汉尚书令,时值连年征战,公务繁杂细碎。费祎见识过人,审阅公文,略望一眼,便知其中含义,速度超过常人几倍,且过目不忘。他经常在早晨和傍晚听取意见,处理公事,中间还要接待宾客,陪同饮食娱乐,常作博弈之戏,每次都能使人尽兴快乐,公事不受丝毫影响。等到董允接替费祎,依照而行,没出10天,许多事情都被耽误了。董允叹息道:“人的才力相差如此之大,不是我能赶得上的!”结果从早到晚听取意见处理公务,就这样还忙得没有一点空闲。(《资治通鉴·卷74》)

东晋安帝时,太尉刘裕执掌朝政,任命刘穆之为左仆射,统摄朝廷内外一切事务。刘穆之对内总揽朝务,对外总管军需,当机立断,畅如流水,政务军事在他手下就没有出现过积压和拖延。各处宾客蜂拥而至,带来的问题千头万绪,涉及的事情方方面面,文书从室内一直排到外面的台阶。他眼睛看着文书,手下回复意见,耳朵听着汇报,嘴里应答问话,看、写、听、说同时进行,互不干扰,每一项处置都十分妥当。他喜欢交往,与宾客谈论说笑,一整天都毫不疲倦。一旦遇到闲暇,便亲自抄书,参阅典籍,校订错误。他的性格大方豪爽,吃饭一定要一丈阔的饭桌,通常10个人共餐,从不单独吃饭。他曾经对刘裕说:“穆之原本出身贫贱之家,生计艰难,自从沾了您的光虚列高位,虽然每每抱着节约和减缩的念头,然而从早到晚的开销,还是稍微超过了一些,除此之外,没有一毫对不起明公您(自此外一毫不以负公)。”(《资治通鉴》卷117)

南北朝时,北齐文宣帝高洋把政事委托给杨愔(字遵彦)。杨愔很有风度,仪表严整,善于鉴识裁断,被朝野各方面人士所看重。他经历曲折,年轻时多次遭受厄运,发迹之后,凡是当年有一饭之恩的,都加重给予回报;对于迫害过他乃至想杀死他的人,却不再计较。他掌管国家选拔人才的大权长达20多年,始终以奖励、提拔人才为己任。他记性特别好,只要见过一面的人,便记住姓名,再也不会忘记。有一个候选人叫鲁漫汉,说自己身份低贱,您不会认识我。杨愔道:谁说的?你从前在元子思坊任职,骑一头短尾巴母驴,在路上遇见我也不下来,拿一块黄帕遮住脸,假装没看见,我怎么不认识你鲁漫汉呢!鲁漫汉非常吃惊,叹服良久。(《资治通鉴》卷166)

唐玄宗时,姚崇任宰相。他善于处理公务,积压10余天的公文不大一会儿就能够处理妥当。他问紫微舍人齐浣:“我做宰相,可与何人相比?”齐浣没有回答。姚崇追问:“比得上春秋时齐国的相国管仲、晏婴吗?”齐浣答:“管仲、晏婴制定的法律虽然在他们身后不再实施,但在他们主政期间一直起着作用。而您制定的法律,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接着问:“那么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说:“您可以说是解决一时问题的宰相。”(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姚崇高兴地把笔一扔,说:“解决一时问题的宰相,也不是容易得到的呀!”(《资治通鉴》卷211)

天赐我也

南北朝时,孙搴(qiān)在东魏丞相高欢手下任主簿,跟高季式一块儿喝酒,醉死了。高欢叫高季式“赔”,高季式推荐一个叫陈元康的官员,说此人办事麻利,能在夜黑无光的情况下撰写公文。高欢把陈元康调到身边当功曹,让他掌管机要,很快又提升他为大行台都官郎。当时国家的军政事务异常繁多,只要问到陈元康,没有不知道的。一次高欢外出,临行前骑在马上一口气下达了90多条指令,陈元康屈指一一道来,分毫不差。陈元康生性柔顺、严谨,高欢很欣赏他,感叹道:“这样的人,实在难得,是上天赐给我的。”(如此人,诚难得,天赐我也。)(《资治通鉴》卷157)

两个职务

唐高宗宴请裴行俭,对他说:“您有文武兼备的才具,现在授予您两个职务。”遂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兼校右卫大将军。(《资治通鉴·卷202》)

刘晏造船

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一片萧条,朝廷任命刘晏为转运使,负责筹措钱粮。

刘晏在扬子(今属江苏)设立了10个造船场,专门制造从事运输的船舶。刘晏规定,每造一艘船,用钱1000缗。有人核算过,认为不合理,说:制造一艘船,实际花费不到500缗,如今规定用1000缗,虚数太大,费用太高。

刘晏说:“不是这样。着眼长远利益的人一定不会吝啬小的花费,做事情必须从长计议。现在刚刚开始设立造船场,管理人员很多,应该首先解决他们的生计,使私人用度不至于困难窘迫,这样他们给公家造的船才能保证坚固耐用。如果事事都与他们锱铢计较,这些人还能够长久地干下去吗?再说,将来一定有人认为我给的工钱太多而进行削减,即便减少一半,也还能够保持目前局面,如果以低于一半的数目付给他们工钱,漕运就难以维持了。”

50年后,负责运输的部门果然把工钱压缩了一半。到了唐懿宗的时候,管理部门经过仔细核算,按照实际发生费用拨付工钱,可丁可卯,一点剩余都没有,结果造船所用的木料又薄又脆,很容易损坏。漕运就此衰败了。(《资治通鉴》卷226)

小结

正如治政需要贤臣一样,治政也离不开能吏。能吏最大的优势是有创造、出效率,一个顶好几个。譬如霍去病,德行远不如卫青,但战功不比他差,考虑到霍去病年轻得多,人脉、经验都要少,其贡献犹显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