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23764300000122

第122章 王英武 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

王英武(1974.4—),黑龙江巴彦人,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中航工业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东安)新机研制中心车工。1994年6月东安技校毕业,分配到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先后在401车间、511车间、国际业务部和新机研制中心干车工。199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7月获得高级技师资格证书。王英武从一名技校生到高级技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拿出了数十项革新与发明。王英武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标兵、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哈尔滨市特等劳动模范、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2009年被授予哈尔滨市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提名奖,201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94年东安技校毕业时,王英武的理论和实践总分获全市统考第一,被分配到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干普通车工。干过车工的人都知道,车工是“三分技术七分刀”。王英武深知这个理儿,他暗下决心:要干,就干出个样,无愧于自己的选择!在实习期间,他就开始在磨刀技术上下功夫。经过勤学苦练,王英武练就了一手磨刀绝活,他磨出的刀具不但好用,外观还十分好看,就像是一件艺术品。

技校毕业生至少要实习3个月才能独立操作,可王英武凭借自己扎实的功底,很快就开始独立加工零件。王英武用100%的产品合格率向大家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在他眼里,干不好本职工作,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去。为此,他的业余时间都“交”给了书本。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他还背英语、啃计算机编程,拿下了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计算机专业大专文凭。

学习,使这位普通的青年工人实现了人生旅途上的巨大跨越,从一名技校生到高级技师,他只用了8年时间。知识,更教会了他用脑子干活。例如,刚进厂时,王英武接手的铝圈活儿又薄又大,加工完的尺寸在机器上量丝毫不差,可拿到手上一量却不对了。他一琢磨,发现原因出在拧螺丝时手劲不匀。从此,他班前班后练手劲,干其他活儿时也留心手指的轻重与效果。到后来,王英武不仅加工每件铝圈都能达标,车起相当于头发丝1/70厚度的精确的部件时也能得心应手。车间里不管哪个种类、哪个型号的车床,王英武都能熟练操作。遇到形状不规则、操作复杂的加工件,他常常是一个人转四五台机床:小床子施展不开了,就上大车床;三爪床干不了,再用四爪床,哪儿适合就到哪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5年的哈尔滨市“技运会”上,王英武拿了车工第一名。

王英武所从事的工装生产,是机械加工行业难度最大的环节,每天接触的几乎都是小批量零活儿,有时甚至只加工一两件。这些年,王英武用娴熟的技艺,为车间生产解决了无数个关键问题,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拿出了数十项革新与发明。

某科研发动机夹具的图样出来了,是在一个不锈钢长杆螺丝的3毫米宽内孔里再车一个内沟槽,别说材料本身不好加工,就是那么细的孔,一般刀也进不去,何况还要在里边留出抠槽的移动空间!这难题,又是王英武拿下的。

锥度量规是加工航空产品的专用工具,只有鸡蛋大小,着色在90%以上,而且表面粗糙度要求极低。可由于这种锥度量规角度大,内磨又无法磨制。王英武知道后,建议精车锥面然后研磨。怎么干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以他这样的手法,一天只能加工一两件,太慢了。王英武又反复摸索,总结出一套“锥度校正法”,一天能加工出8~10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他还研制完成了“多活合一车削法”、“双向专用车刀”、“废钻改制车刀”等数十项革新发明,提高了工作效率。每年仅革新项目就为公司节约创效10多万元。

某型机涨圈加工几十年来合格率仅为10%左右,在该生产线调整到511车间后,公司领导点名让王英武参与攻关。王英武经过一段时间地摸索和总结,果然不负重望,产品合格率很快提高了四五倍,并最终达到80%,整整提高了7倍。

在加工某大型运输机科研机型的中心拉杆时,国内研制该产品的企业共有3家。由于该零件系超细长杆,长度和直径比近30倍,而精度要求又高,加工难度大,其他两家一直未能交付合格试验件。王英武又勇挑重担,与技术人员一起改进工艺路线,仅用一个月时间就交付了合格试件,用普通车床创造了科研生产奇迹,打破了国外对此机型关键件的技术封锁,现在该产品的生产周期仅为7天左右。

在工作中,王英武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大家,起到“传、帮、带”作用。在哈尔滨市“名师带高徒”活动中,他连续两届获得“模范名师”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