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23764300000024

第24章 刘成财 1959年全国先进生产者

刘成财(1931.1—),吉林柳河人,1959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中航工业吉林航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吉航)工人。1944年在吉林省柳河县五道沟永恩长工厂学徒,1950年吉林省东北军区东局子仓库工人,1952年辽宁省抚顺325厂火药库工人,1956年调入沈阳111厂工作,1958年调入国营双吉机械厂(现中航工业吉航)发动机车间,钳工。195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17修理工厂(现中航工业吉航)发动机车间,工人。1965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四工厂,先后在发动机车间、科研处、综合厂工人。由于刘成财刻苦钻研技术,不断解决生产关键,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5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并参加了全国群英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7年3月退休。

1958年刘成财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敢想敢干,解决了许多生产关键。例如某厂在加工810型发动机尾锥体制造中,由于焊接后所造成的衬筒变形,不能保证质量要求,技术部门一时没有解决办法,使车间生产处于停工状态,刘成财便和大家一起,进行研究试验,为突破这一生产关键,他带领其他同志,连续加班加点,反复试验,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做一套防止零件在焊接过程中引起变形的固定夹具,达到了规范公差的要求,保证了产品质量。又如,尾喷筒制造安装边有毛刺,过去是采用砂布打光,由于零件本身材料硬度很高,毛刺难以除掉,又是手工操作,效率很低,砂布浪费得多,而且不能保证质量。车间技术部门一时找不出解决的办法。刘成财仔细琢磨,想出一个好办法,在风钻上卡上小铣刀来打刺,用半自动化的方法,代替手工操作,又省力又省事,提高了效率,节约了大量资金,保证了生产需要。

刘成财在修理802型尾喷筒的锥体中,必须试验该零件是否漏气,由于缺乏适当的固定夹具,在试验当中,得好几个人用手先将零件把住再拧上24个螺钉才能试验,用这种方法试验一个零件至少需3个人,用4个半小时才能完成。刘成财为此动脑筋,找窍门,做了一套试验夹具,可先将零件放在夹具上,在用卡子将它固定住,这样一来,使试验工作方便多了。一个人在一个小时以内,便可试验完30个零件,提高工作效率120倍。又如在修理810型加力燃烧室当中,稳定器根部经加工后普遍发生裂纹,而按零件性质和要求是难以修复的,技术部门也无法做出修复结论,造成大量机件报废。刘成财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挽救这些零件,他想办法做了一套补片夹具,用电阻焊进行焊修,复活了大量价值高昂、制造又极其复杂的发动机机件,节省了大批新品备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958年末,刘成财随生产任务移交调到双吉机械厂工作,担任修理钳工。当时正处于建厂时期,技术能力弱,设备缺乏,再加上原材料和备件的供应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工厂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解决了一些生产问题,但问题总不能得到彻底解决,特别是其中备件极其缺乏,厂内生产不了,外厂订货又不能及时供应,导致生产时常停工。例如某型加力燃烧室的碗形堵盖,买不来,又加工不了,给生产带来了无法逾越的困难。为此,刘成财主动与车间主任商量,提出自己试制。经他制作一套模具,加工出来的零件合格率达到了100%,刘成财被人们称为生产线上的能工巧匠。当年6月,车间增加了生产任务,其中802、810、890三型燃油总管的修理任务异常繁重,经常满足不了装配的需要,刘成财采取将直径较大的钢球通过腐蚀的方式使其缩小等办法,终于做出了小钢球,突破了总管的修理关键,保证了装配的需要。

在开展岗位大练兵过程中,他前前后后改进了10多种工具、夹具以及各种简易设备,大大减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为完成生产任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在制造某型尾锥体零件钻孔的工序中,制作出了一套夹具和样板,把零件套在一个固定的车子上,这样既方便又能保证质量,杜绝了过去容易钻偏的现象,提高工效25倍多。又如在分解69加力燃烧压板时,由于固定螺钉太少,拧得不紧,有时被刻伤导致报废。他便改进了夹具,提高了工效。他工作细致,责任心强,多年如一日,投身小改小革、修旧利废等双增双节活动中,仅1959年1年他就扩修复活了多项发动机上的主要零件,如某型的尾锥体通风罩、鱼鳞、风挡和空心套等结构复杂、价值昂贵的零件100余件,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受到职工群众和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刘成财于1987年3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