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23764300000041

第41章 胡忠 1978年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胡忠(1921.12—1996.10),江苏江阴人,1978年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时任第三机械工业部科技局冶金处负责人。****党员,高级工程师。1933—1939年先后在无锡铸造厂,苏州、上海铸造厂当工人;1940年参加新四军,先后任特务连班长、军工科铸造组组长、军工部股长、军械部副科长、机器所主任等职;1953—1955年在国营第120厂(现中航工业哈飞)冶金科任副科长兼车间主任;1955年8月—1958年9月在北京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学习;1958—1964年国营陇西铸造厂(现中航工业制动)任总冶金师;1964—1968年国营秦岭电工厂(现中航工业电源)任总工程师;1968年4月起先后任第三机械工业部41所(热加工工艺研究所)负责人,三机部生产指挥部副部长,三机部科技局冶金处负责人,热加工工艺处处长。1980年被西北工业大学聘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兼职教授。胡忠是热加工(铸造)工艺的专家,攻克了形状复杂、质量要求高的高难度铝镁铜合金铸件科研生产中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解决了国防工业的急需。1965年与张锡卿、朱世良合著《铝镁合金铸造实践》,1990年与张启勋、高以喜合著《铝镁合金铸造工艺及质量控制》。1951年荣立华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二等功;1953年荣获第二机械工业部东北区劳动模范、哈尔滨市先进工作者;1978年参加全国科技大会,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79年获三机部先进工作者;1991年获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2年12月离休。1996年10月去世。

胡忠作为航空工业热加工(铸造)工艺的专家,在技术上能够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他经常在部内外奔波,与全国各地有关工厂、研究单位和学校攻克了飞机、坦克发动机、鱼雷发动机、航空发动机、导弹、原子弹、核潜艇、卫星等形状复杂、质量要求高的高难度铝镁铜合金铸件科研生产中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20世纪50年代初期,胡忠创造了利用氯氟石砂模镁合金铸造法,为我国第一次试制成功镁合金铸件。

1952年,胡忠创造渗透溶解法,制造磷铜中间合金,提高了磷铜质量,降低成本2/3。此方法推广到各工厂广泛应用。

胡忠帮助国营第511厂(现中航工业金城)试制汽化器铸件。由于零件形状复杂,质量要求高,技术难度大,长期过不了关。经过改进浇铸系统和熔化工艺、模具温度等工艺参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攻克了难关,得到航空工业局和工厂的好评。

1964年,胡忠帮助国营西安机械厂(现中航工业西控)试制航空燃气铜转子铸件,改变了苏联工艺,将原来10%的合格率提高到80%以上。

1963年在国营陇西铸造厂(现中航工业制动)由胡忠兼任科研组组长,领导并参加了顺序结晶新工艺的研究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铸出了大型薄壁,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几十万元,直到现在此工艺仍在使用。

1968年,胡忠与北航组成攻关小组,采取普通砂型代替顺序结晶新工艺,成功地铸造了比红旗一号导弹壳体还要复杂的靶机机身的大型镁铸件,在国内是首创。

1978年帮助国营峨嵋机械厂(现中航工业成飞)攻克大型镁铸件技术难关,使某产品合格率由10%提高到90%以上。同年帮助国营安吉铸造厂(现中航工业安吉精铸)攻克铝合金导弹挂件的铸造难关,使合格率达到80%以上。

20世纪70年代,胡忠还帮助国营东安机械厂(现中航工业东安)攻克某发动机机匣镁铸件问题;帮助第621研究所(现中航工业航材院)解决某直升机大型镁铸件技术难题;以及七机部人造卫星井字梁大型镁铸件;五机部坦克发动机大型汽缸件、铝合金铸件质量问题;第二机械工业部原子弹大型镁铸件问题等,解决了国防工业的急需,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财富,同时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胡忠在担任国营陇西铸造厂和国营秦岭电工厂总冶金师和总工程师期间,负责组织领导试制、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组织各种机种的飞机轮毂和大型飞机发动机镁合金铸件的生产,圆满完成了任务。

胡忠于1982年12月离休,1996年10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