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23764300000092

第92章 张鲁闽 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

张鲁闽(1958.1—),山东淄博人,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西航)铣工、高级技师。1979年3月参加工作,在国营红旗机械厂(现中航工业西航)铣工岗位上一干就是34年。他努力钻研技术,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悉心揣摩,勤学苦练,逐渐成为技术高手,加工零件速度快,质量稳定可靠,每月完成的工时都名列前茅。由于他的突出表现,连续9年被评为公司标兵,1985年被陕西省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7年获陕西航空工业管理局青工技术比武第三名;1995年获航空工业部首届工人技能比赛西北赛区第二名;1996年获陕西省“金刀工程”工人技术比武铣工第四名,同时获陕西工人技术能手称号。1997年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200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张鲁闽是中航工业西航机电石化设备有限公司铣工,他从1979年进厂就一直在铣工这个岗位上。多年来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一踏进车间大门,他就像上足了劲儿的发条,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中去。

张鲁闽在车间操作的设备总是第一个打破工作现场的宁静;下班后,他的铣床工作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有一次,孩子已连续几天发烧不退,他刚下班回家,又接到车间通知,有一批特急件急需加工,他顾不上病中的孩子,又匆匆赶到车间加班。由于吃饭过急,他的胃痛病犯了,痛得直冒虚汗,刚到机床前突然一阵恶心、呕吐,工长看他脸色不好,就劝他回去休息,他摇摇头,工长派人硬是将他送回家。第二天一大早,他又来到车间,当上班号吹响时,他已加工了6件,满足了装配任务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他年年超额完成任务。从1991—1999年的9年中,他完成工时达5万小时。

近年来,张鲁闽所在的工厂和车间担负研制生产高速线材精轧机项目,是公司重点民品,也是陕西省最大的机电一体化出口项目,以前国内从未有厂家生产过。为了填补国内空白,结束该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还要为国内外提供多条生产线,张鲁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这些项目研制过程中,铣加工工序复杂,任务繁重。张鲁闽不畏艰难,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出色地完成了生产任务。在加工轧机锟轴一个轴向通槽时,因槽深达100毫米以上,而且槽对称度要求高,这道工序若采用通常加工方法是无法解决的,张鲁闽积极想办法,采用小铣刀两边接刀,千分表控制尺寸等方法,终于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他本人在工厂组织的大干竞赛中荣立一等功。在加工两台?200轧机的左右轴承支架时,张鲁闽积极出主意,自制设计靠模锟,解决了工件高铣削内油槽困难的技术关键,还自磨划窝钻头,钻斜孔,解决了镗床钻孔工期长的问题,使这些部件按期交付总装。1996年高线轧机组项目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鲁闽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认真执行工艺规范,一丝不苟。多年来,他所加工的成千上万个零件,没有一起因质量问题而报废或返修,被车间检验人员公认为加工信得过工序,其所加工的零件也被称为放心零件。有一次,车间加工一批零件,他在核对该零件尺寸时,发现某一尺寸与图样出入较大。他及时找到工艺人员核实,更正了工艺图样的错误,避免了一起成批报废的质量事故。在加工某零件圆弧垫板中,批量较大,工艺给定用?70×80的40Cr棒料铣削加工,当时车间只有?80的代料,张鲁阁经过反复测量计算,建议工艺用?80×30即可保证加工质量,这样不仅为车间节约了材料费,而且还大大缩短了加工时间。

张鲁闽用平时工作学习中积累的经验、知识和技艺,解决了大量铣加工的技术难题。如在加工某厂转架时,在一个支架的两个长孔内壁上,各铣210°~270°范围的扇形油槽(深4毫米)。刚开始是装夹在大圆盘上加工,由于件数多,工作强度大,效率很低,他动手制作定位夹具,保证了加工质量,并提高了工效5倍,获公司技术革新奖。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他在工作中先后解决技术难题70多次,自制小工装30余件,为公司创造了30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

张鲁闽身为班组长,他所带的铣刨组是车间人数最多的班组,为了带好这个班组,他早来晚走,提前做好生产准备工作,了解班组生产进度情况。分配任务时,总是将工时低、难度大的“棘手”活留给自己,然后根据班组每个人的业务水平高低和体力强弱分配任务。他还经常帮助班组的青工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讲解操作要领等。张鲁闽言传身教,爱心以助,精心指点,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青工的成长和进步。在他的带领下,班组员工齐心协力,铣刨组多年来一直被评为公司的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