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中国航空工业大事记:1951—2011
23764800000010

第10章 初创与快速发展时期(1951—1965)(9)

马特维也夫1955年8月来华,积极投入航空材料所的筹建工作,从所址选择、课题选定、人员培训直到编写研究大纲,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他在华期间,经常深入航空工厂及冶金部所属工厂,满怀热情地帮助解决大量冶金技术问题。他还密切配合冶金部门,为中国第一代高温合金的诞生做出了积极贡献。更可贵的是,他回国时,把自己掌握的技术资料全部留给中国,回国后,对我去苏考察的有关人员,仍热情地给予各种帮助。

6月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要求,钱学森、常乾坤、段子俊、刘秉彦等主持召开了有航空工业委员会、二机部航空工业局、高教部、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参加的喷气技术协调会议。会上就“二五”期间喷气技术的科学研究任务和组织措施、空气动力研究和基地建设、研制无人驾驶飞机和航空特设等方面制定出协议草案,明确了任务、分工和进度要求。

7月1日航空工艺与生产组织研究所在北京东皇城根北京工业学院旧址成立,首任所长邓永清。

该所于1956年11月,由许锡缵负责在航空材料研究所内以二机部四所三室为基础筹建。1958年5月,二机部批准使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代号,任命许锡缵、扈惠民为副主任,马全生为副主任兼总支书记。1958年12月,任命邓永清为所主任,骆斐然为党委书记,熊焰为副主任。该所所址几度变迁,原定在通县一机部六局60所所址,后又决定迁至西安,1960年1月,定点在北京东郊八里桥。

7月16日哈尔滨航空发动机厂制造成功该厂第一个机种——阿什-21活塞式发动机,经国家联合试车鉴定委员会鉴定验收合格,可以进行批生产。

该机功率700马力[2],是苏制雅克-11中级教练机的动力装置。1957年制造交付21台,后因中国不制造雅克-11而停产。

7月26日航空工业局转发7月1日经二机部部长赵尔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批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部门各企业军事代表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同时宣布1953年5月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部驻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各工厂军事代表暂行工作细则》作废。新颁发的条例包括:总则、军代表的职责和权利、工厂厂长对空军军事代表的义务、技术资料及其制定、工厂产品验收、生产监督和检查等6个方面。

8月1日中国人民航空俱乐部在北京良乡成立,杨彤任主任。开展的项目包括飞行、滑翔、跳伞、航模等。

8月航空工业局与北京航空学院协作成立了空气动力、飞机结构、发动机3个研究室,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11月,西北工业大学也建立了结构研究室。

9月6日以聂荣臻为团长,陈赓、宋任穷为副团长,张连奎、刘寅等为团员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联,谈判转让军工产品制造权问题。航空工业局徐昌裕及徐舜寿、昝凌随行。

谈判结果,中苏于10月15日签署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简称《国防新技术协定》)。议定转让制造权的航空产品有米格-19歼击机及其发动机,图-16轰炸机和4种战术导弹:近程地地导弹P-2(东风1号)、地空导弹B-5(红旗1号)、空空导弹K-5(霹雳1号)以及海防导弹等。另外,还就援建航空科研及地地、地空导弹试验基地问题进行谈判。苏方同意帮助建设空气动力(含发动机)研究院、超声速风洞和飞行试验研究院。

9月8日沈阳航空发动机厂试制的涡喷5甲发动机(轰5轻型轰炸机的动力装置)经国家鉴定验收,转入成批生产。

该机1964年12月后转西安航空发动机厂生产。到1965年底,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累计生产705台涡喷5甲发动机。

10月5日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正式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寿松涛任校长,刘海滨任党委第一书记。西工大成立后,设置以航空为主的14个专业,原西北工学院的土木、水利、电机、石油等专业调至其他院校,北航的压力加工专业和铸造专业并入西工大。

10月21日二机部向******总理请示:由苏联帮助建设的西安航空发动机附件

厂、西安飞机附件厂、宝鸡航空仪表厂、兴平航空电器厂、飞机雷达厂(782厂)均于11月下旬验收投产,拟请苏联派代表前来参加投产典礼。周总理批准由二机部向苏联航空工业部正式发出邀请。此后,苏方指定在华的航空工业局总顾问代表苏联航空工业部参加了典礼活动。

11月****副总理视察了兴平航空电器厂。

12月10日南昌飞机厂试制的中国第一架多用途民用飞机——运5首飞成功,改型设计师汪孝珊、徐宏、周良弼、强国平等,试飞员陈达礼。该机最大平飞速度256千米/小时,实用升限4500米,航程845千米。装一台活塞5发动机。12月23日,以主任委员王秉璋为首的国家临时鉴定委员会鉴定运5飞机合格。12月24日,南昌飞机厂召开运5飞机制造成功庆祝大会。1958年3月27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定型,投入成批生产。

1957年生产了90架运5飞机,至1968年转厂时为止,南昌飞机厂共生产运5飞机728架。并进行了多种改型,有运5甲旅客机(5座和11座)、运5乙空降兵机、运5丙水上飞机、运5丁轰炸领航教练机和运5农业机等。有78架支援了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尼泊尔等国,还改装为越南、尼泊尔国家元首乘坐的专机。

运5转产至石家庄飞机厂之后,又改型为运5B飞机。至1996年底,运5系列飞机在我国累计生产1000多架。

12月14日中苏签订了《关于修改和补充苏联在技术上援助中国建设,改进工业企业和其他项目的中苏协定议定书》。议定书对1956年4月7日签订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援助项目缩小规模,进行削减。将原协议规定援建的15个航空工厂、3个航空研究机构、4个雷达厂,修改为7个航空工厂。研究机构及雷达厂项目数目未变。

12月中国第一套350瓦低压电源在天津航空电器厂制造成功。

12月二机部批准北航新的专业设置,包括新增加的和原有的在内共13个专业。1957年2月,南京航空学院由专科改为本科时,部批准设置6个专业。1957年10月,西安航空学院与西北工学院合并时,部批准设置14个专业。在此之前,我国航空高等院校的专业都是按照专家建议,采用苏联模式以产品为对象而设置的。随着国防建设的发展以及新的科学技术在航空工业领域的应用,开始摸索走自己的道路。这次批准各校的专业设置,有些即是根据实际发展需要而增设的,其中有新技术专业,应用理科专业和管理专业。如北航增设的导弹设计、液体火箭发动机、航空自动控制、航空工业经济及组织;西工大增设的应用数学、化学纤维及塑料、铸造工艺及设备、焊接工艺及设备;南航增设的航空材料专业等。其中,尤以北航率先设立导弹类新技术专业,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月由苏联援建的西安发动机附件厂、西安飞机附件厂、宝鸡航空仪表厂、兴平航空电器厂经国家正式验收投产。在此前后,航空工业还改建和新建了一批机载设备骨干企业。

12月航空材料立足国内取得重大进展。批量生产的各型飞机、发动机国产材料分别达到:初教5飞机为98%、爱姆-11发动机为90%、歼5飞机为81%、维卡-1发动机为78%。这是国内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

12月停办北京航空工业俄文学校。该校前身是军委民航局俄文专科学校,1952年划归二机部航空工业局,先后改称为北京第五俄文专科学校、北京航空工业俄文专科学校。

本年度1957年是“一五”计划最后一年。航空工业全面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任务,奠定了航空工业由修理走向制造的牢固基础。

至1957年底,局属企业27个,事业单位24个,职工人数105616人。金属切削设备11160台;建筑面积达到354万米2,其中宿舍面积162万米2;固定资产79671万元;全年基建投资8901万元;工业总产值30296万元,其中民品产值2419万元;交付飞机213架,发动机506台;实现利润3655万元;销售收入30428万元;科研试制费969万元;流动资金期末占用额2795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234元;工资总额7368万元。

在校学生减至39323人。毕业学生4030人,其中研究生20人、大学本科生743人、专科生630人、中专生2026人、技校生611人。到1957年底,各级学校教职工11820人,其中教师3732人;校舍建筑面积808294米2,主要金属切削机床1875台。

1958年

1月11—22日****中央在南宁召开会议。南宁会议严厉批评反冒进思想,使党内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迅速发展起来。有些地区和部门开始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计划。航空工业从此受到“******”浪潮的冲击。

1月18日苏联派专家来华帮助建设导弹研究院、试制工厂、试验基地,以及组织4个型号的导弹生产。由于导弹与飞机制造技术相近,而且航空工业已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技术基础,航空工业承担起导弹试制任务。这是我国导弹制造的开端。

限于当时的条件,国家来不及建立独立的导弹工业。利用航空工业和其他工业部门的技术基础,发展导弹,一般不建新厂,投资少、见效快。这种做法当时叫做“一宅两院,有分有合”。

1月******主席在南宁会议阐述《工作方法六十条》时,表扬了西安第一航空技校勤俭办校、生产自给的事迹,并指出:“一切中等学校和技工学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试办工厂或农场,进行生产,做到自给或半自给,学生实行半工半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这些学校可以多招些学生,但是不要国家增加经费。”1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该校勤俭办校、生产自给的消息。从此,全国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逐步掀起了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热潮。

1月****副总理到宝鸡航空仪表厂视察,并做了题为《努力搞好国防工业建设》的报告。

1月航空工业局四院工厂设计工作由专家负责制改为顾问制,并完成了空军1958年17修理厂(531厂)的初步设计。为了节省投资,设计标准比“一五”项目的已经有所降低。但在审查时,又提出工厂规模不变,概算投资大幅下降,从而迫使该院开了大砍设计标准的先例。

2月11日第一、第二机械工业部和机电工业部合并成立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3月1日正式办公。航空工业局改属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即由二机部航空工业局改称为一机部航空工业局。

2月21日,朱德副主席在3个部的合并大会上讲话。他肯定了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并强调“使军用生产和民用生产两者结合起来,一旦发生战争还可动员民用生产转为军用生产”。随后,航空工业局分党组研究提出:“在完成军需任务和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军民品同时并举”和“充分发挥航空工业储备生产能力,积极为民航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田水利化、农业机械化和城乡电气化服务”的方针。

2月12—13日******主席先后视察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和沈阳飞机厂。

在视察沈阳发动机厂时,毛主席赞许:“生产农业机械是个方向。”在视察沈阳飞机厂时,毛主席指示:“这样大的工厂,不支援农业是没有道理的。”

2月18日海军航空兵中队长胡春生和飞行员舒积成驾驶国产歼5飞机双机编队截击、击落进犯山东半岛的国民党空军美制RB-57A高空侦察机,生俘飞行员、国民党空军上校赵广华。正在朝鲜访问的******总理特意打电话表示勉励。国民党空军受此重创后,随即停止使用这种飞机进犯大陆。

3月25日—4月11日航空工业局在北京召开飞机工厂领导干部会议,王西萍局长主持。会议讨论航空工业远景规划,并重新确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行动纲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在会上发表了“空军全力支持航空工业搞科研设计”的讲话。在“******”影响下,这次会议确定的1958年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翻三番,要求当年仿制成功的新飞机等于“一五”计划的总和。

3月25日一机部办公厅转发赵尔陆部长检查南方几个厂后给段君毅副部长及部党组的信。赵尔陆在这封信中最早提出:“从工厂的长远方向看,要考虑在经济上以民养军,在技术上以军带民。”

3月27日航空工业局分党组由王西萍(书记)、段子俊(副书记)、王弼、油江、徐昌裕、陈少中、方致远组成。

3月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开始试制苏制PД-45发动机。该发动机系离心式压气机,装用于苏制米格-15歼击机。由于该机只有修理资料,该厂按实物测绘设计了包括涡轮叶片等的复杂零件,补齐了全套设计资料。1958年10月9日,试制的整机通过200小时试车。12月29日,经航空工业局和空军工程部批准,可以成批生产,然后转由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成批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