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徐舜寿
23765100000012

第12章 早期从事航空事业的经历(1939—1948)(3)

在临离开南昌的几个月中,我曾试图说服一些人不去台湾,但终于因为我没有办法帮他们解决等待解放时的生活问题,又因为自己的政治水准很低,以为台湾不久也可以解放,所以没有说服一个人留下。

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下令全国党员重新登记,不登记作为脱党论。我拖延过了期限,没有填表,照片是过期后被总工程师要去的,我自己也不承认是国民党党员。以后伪厂长马树德(现逃往台湾)要开小组会,9月间政治指导员陈某还要我做总工程师室讨论小组的副组长,我便告诉他,我已不是党员了,他说不一定要党员,技术上负责的人就行,此后我也未做任何工作。第二件事是我在1948年上半年在厂‘福利委员会’做过几个月康乐组组长,搞庐山旅行,搞浙赣路梁家湾大桥工程参观等事。4月间,******当‘选’了总统,政治指导员要演戏庆祝,在外面接洽了京戏班子,用的是福利委员会和政治指导员室合办的名义,但我并未做什么工作。”

注释:

① 黄光锐(1898—1986),空军中将,空军副总司令。广东新宁(今台山)人,旅美华侨,曾参加中国同盟会,任采购军火委员会技师。毕业于苏联第二航空学校及美国航空学校,曾任“罗莎蒙德”号双翼机试飞员。1923年任航空队队长,1924年任航空局局长,1925年任教于中央航空学校,1936年两广事变中任抗日救国军空军司令。后率40余架飞机,由广州飞抵南京,依附******。

1936年8月6日至1937年3月20日任中央航空学校校长,1936年12月任航空研究所副所长,1946年1月任空军中将,同年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军队代表。

1941年4月黄光锐调任航空研究所所长,培养了我国第一代高级航空工程技术人员,其中有不少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转而为新中国服务。抗日战争胜利后,成都航空研究院停办。1946年春末,航委会改组,成立空军总司令部,拟委任黄光锐为中将副司令,因他坚辞,获准退职。因此,他没有参与后来的内战。1946年黄光锐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

黄光锐退职回到广州,创办广东信托公司和万国建筑工程公司。1949年他迁香港,后移居美国洛杉矶。1985年8月,在美国洛杉矶病逝,终年87岁。

② 王助,字禹朋,1893年8月10日出生于北京,后迁回原籍河北省南宫县。1909年8月奉派赴英国学习。他和巴玉藻、王孝丰、曾治经等9人由清廷筹办海军大臣载洵、萨镇冰在出国考察时带往英国。1910年先入阿姆斯特朗海军大学就读,进维克斯工厂实习,后来进入德兰姆大学学习机械工程,因欧洲战火蔓延,王助和巴玉藻等4人奉命转赴美国深造。

到美国后,先学习飞行技术,9月进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曾与巴玉藻在寇蒂斯和通用等飞机工厂实习。1916年6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第二期毕业生。王助、巴玉藻、王孝丰3人均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1916年7月,威廉·波音正式成立了太平洋航空器材公司,1917年4月改名为波音飞机公司。王助被聘为波音飞机公司第一任总工程师。王助设计的双浮筒双翼的“B&;W-C”型水上飞机作为波音公司制造成功的第一架飞机和开辟美国第一条航空邮政试验航线的飞机而载入史册。

他和巴玉藻等早已立志回国建厂,要为自己的祖国设计和制造飞机,遂于1917年冬毅然回国。他们是我国最早的一批留学归国的高级航空工程技术人员。

1918年2月,海军部批准在福建马尾海军船政局内,创办了我国首家正规的飞机制造厂——海军飞机工程处,后改称为海军制造飞机处。任命巴玉藻为主任(处长),王助、王孝丰、曾治经为副主任(副处长),王助等人于1919年8月为中国海军设计制造成功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1号”初级教练机。第二年又制造出同型飞机一架,顺利通过了试飞。从1918—1930年的12年间,海军飞机工程处陆续设计制造出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飞机15架。

1922年8月,王助与巴玉藻合作,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水上飞机浮动机库——浮坞,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成功,解决了水上飞行停置和维修的难题。

1929年5月,美国寇蒂斯·赖特飞机公司与中国政府合作创立我国第一家民航公司——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中航),王助受聘中航任总工程师。

1929年9月,海军部复调王助回马尾,继任海军制造飞机处处长。1930年又先后研制出“江鸿”、“江雁”号高级教练机。

1931年2月,王助辞职转入中国航空公司任总工程师,后调入军政部航空署任上校参事。

1933年8月,航空署隶属军事委员会(1934年5月改组为航委会)议定筹设杭州飞机制造厂,并在上海成立了建厂筹备处。王助和钱昌祚、朱霖等人以中国技术专家身份参与和三国飞机制造厂商签订三项合同的谈判和签约。与美国合资经营的是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公司(Ce ntralAircraftMfg.Co.Hangchow),简称中杭厂,厂址选在杭州笕桥。

1934年6月底中杭厂建成投产,王助被任命为第一任监理,是中方的最高负责人。他在任3年期间,中杭厂修理、组装和制造飞机235架,其中包括“道格拉斯”教练机、“****-Ⅱ”和“****-Ⅲ”战斗机、“弗利特”教练机、“雪力克”截击机和“诺斯罗普”轻型轰炸机等。中杭厂是旧中国历史上修造飞机最多和最著名的飞机制造厂。其生产的飞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深受空军的赞许和信赖。

1939年7月,中国航空研究所在成都建立,航委会副主任黄光锐兼任所长,王助任副所长,是实际上的负责人。1941年8月研究所扩充为航空研究院。黄光锐仍兼院长,王助任副院长。

1946年初,研究院改属航空工业局领导,王助辞去副院长职务,回到中国航空公司任职(该机在1947年试飞)。

1947年,王助出任中航公司总经理刘敬宜的主任秘书。1949年5月,国民政府命令中航公司迁往台南。11月,“两航”起义后,王助接任中航公司总经理职务,并转往台湾。后因滞港,飞机转让给陈纳德的“民航空运队”,王助遂在台南隐居。

1955年,王助应聘去成功大学任机械工程系教授,讲授航空工程。1965年3月4日在台南病逝,终年73岁。

③ 木竹组。航空研究所初建立时有研究人员16名,设器材、飞机、气动力三个组。1941年8月1日扩充为航空研究院,设器材、理工两个系,器材系下设器材试验、木竹试验、化工、电气、仪表、金属材料、兵器等七组。当时飞机主要为木质结构,故器材组的工作中很多是了解西南地区木材生长供应情况及其力学性质,试材采选方法与试验体例按照美国标准,试验标本形式则按法国标准,并参照1939年国际森林协会木材研究会的建议加以修正。时任气动组组长的王士倬在自传中记述了航空研究所创建初期器材组的活动:“到研究所后,看到器材组很热闹,由王季冈在四川找木材,经试验认为银松的性能,颇似美国的Sitka Spruce(注:云杉),可做飞机的大梁,另有桦木可做层板。”木竹组应为器材组下设的研究小组。

④ 杨刚,原名杨季征、杨缤。祖籍湖北沔阳,19O5年1月生于江西萍乡。1928年至1932年就读于北平燕京大学英国文学系。她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共产党人,深受******器重,并受到******称赞,被视为“党内少有的女干部”。这次她把只有10岁的女儿送到延安,只身赴美国留学同时兼任《大公报》驻美特派记者。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她写的“美国札记”通讯受到国内读者广泛的关注,成为《大公报》的名牌栏目。她才华横溢,被誉为“浩烈之徒”和“金箭女神”。

⑤ 陈家康(1913—1970),湖北广济(今武穴)人。武汉大学肄业。1934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学委委员、****江苏省委军事委员、******秘书、****中央南方局外事组副组长、****军委外事组科长、南方局外事委员会委员。建国后,历任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驻埃及大使,外交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