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广义虚拟经济论文集1
23766500000002

第2章 单边主义把世界引向何方(1)

———解读美对伊战争深层原因及启示[1]

编者按:美对伊战争结果已经明了,但战争的深层次原因及启示,却为人们所迷惑不解。本刊特邀国防科技工业资深企业家、对民族工业问题有着深入研究的徐晓林先生(以下简称:晓林)和长期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学者吴秀生先生(以下简称:秀生)对此问题作了对话式的剖析,并分上下篇连载以飨读者。

历史上理由最不充足的战争

秀生:3月20日,美军战机的轰炸声又一次打破了海湾的宁静,美国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10年后再次拉开了对伊拉克战争的序幕,单边主义的行动震惊了世界。这场似乎没有充足理由的战争,终于还是发生了。

晓林:不管战争多么的难懂,仿佛雾里看花般扑朔迷离,但它毕竟打破了美国参与制定的许多规矩,动摇了世界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格局。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恐怕连这场战争的发动者都难以摸清。作为一个正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在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民族,作为一个已经步入全球经济大潮中的大国,我们对这场战争发生的前因后果,不能不倍加关注。

秀生:如何看待这场战争,如何看待单边主义,美国为什么要铤而走险,“山姆大叔”为什么要身穿“皇帝的新衣”向它称作的“邪恶轴心国”开刀。这次美伊战争爆发,给人们留下许许多多难以诠释的问题,美国要干什么?为什么非要打这一场战争不可?上一次海湾战争与美英并驾齐驱的法德两国为什么这一次却一反常态?西方阵营出现裂痕,欧盟出现裂痕,这是为什么?总之,有太多的“为什么”等着人们去思索!

从法德不再打“股份制”战争说起

晓林:所谓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是一个借口,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关于此次战争的原因,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石油。第一次海湾战争缘于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世界石油供应的安全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整个西方阵营倾巢而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跟着美国人在海湾打了一场“股份制”战争。整个西方步调一致,显示了空前的团结。然而,这一次海湾战争的情况却与上一次大相径庭。

秀生:的确,美国是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战争的目的之一肯定是要控制石油这个战略资源,萨达姆也是这么指责美国人的。但是,原因绝不是这样简单。有一点值得注意,如果美国能够直接控制石油战略资源,使全球石油保持供应充足和价格稳定的话,作为美国盟友的法国、德国等其他国家也是有好处的,法德没有理由去反对美英发动这场战争。为什么法国和德国会不同于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立场,不但没有与美国打“股份制”战争,反而不惜与美国唱反调,反对美国对伊动武呢?

晓林:是的,法、德的行为确实太“反常”了,他们没有那么在乎石油。可见,抢占石油资源并不是战争最重要的诱因,一定还有其他的原因。第一次海湾战争以后,美国经济扶摇直上,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得到空前巩固。这种形势一直持续到“9·11”事件发生。但是第一次海湾战争之后,欧盟也迅速崛起,经常与美国人在桌子下踢脚,暗中较劲。欧盟统一了欧洲货币之后,有力地冲击了美国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大家可以看到这次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欧元对美元的比值处于强势。实际上,欧盟的崛起,使美国在世界上超级大国的地位受到了有力的挑战。原来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正在悄悄地向美国和欧盟两军对垒的新格局转变。

秀生:“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的处境雪上加霜,经济一蹶不振。而欧洲虽然也受到“9·11”事件的影响,却没像美国那样大受其害,欧洲借这个机会拼命提高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9·11”之后,希拉克第一个飞到纽约,与其说是在慰问受重创的美国,不如说是向全世界表明,欧洲是“大哥”了。这对美国来说,不是利害攸关,反倒是一种侮辱。看来,欧盟与美国在打不打伊拉克问题上,各打各的算盘。法国、德国为什么这次不再与美国打“股份制”战争了,就在于他们看到了美国企图借“打伊倒萨”进而达到打压欧盟经济圈的真正目的。

希拉克没挡住美对伊动武

晓林:有人说希拉克这次反对美英对伊动武是想出风头,其实作为欧盟盟主地位的法国是在考虑统一了的欧洲大陆的利益,是想通过反对美国对伊动武来提高自己的地位,来促进欧洲的统一,如果这次法国和德国阻止美国动武得以成功的话,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就会继续上升,实际上反映了欧盟的进一步独立和强大。

秀生:但是,这次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很多国家还是跟着美国走,这说明欧洲的两个大国———法国和德国还没有将欧共体的所有国家都摆平。欧盟并不是铁板一块,所以美国就有了奉行单边主义的一次好机会。

晓林:对美国来说,这既是机会也是目的。如果法德成功地把美国对伊动武阻止住了,欧盟就得分了,就赢了,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的统一进程就会加快,欧盟在世界上说话就更有份量,人们在国际事务中不仅要看美国人的眼色,还得看欧盟的眼色,同时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也会持续上升,而且这也非常有利于和美国争夺廉价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劳动力市场。反过来,如果这次打伊战争还和上一次海湾战争一样,法德跟着美国走,就没有上述效果,欧洲要加快独立进程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秀生:在反对美国对伊问题上,法国人很卖力,不能不看到,法国人的这种努力是非常值得钦佩的。

晓林:二次大战以前,不惜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来修一条“马奇诺防线”的法国人具有一种天然的敏锐性。二战以前,法国人能想到德国人想干什么;今天法国人照样能想到美国人想干什么。因此,希拉克一马当先,反对美国对伊动武,他的努力一旦得手,就打压了美国在世界上的威信,从而提高自己的威信,并维护欧盟的统一和团结。希拉克在干什么呢?希拉克在建今天的“马奇诺防线”!

秀生:欧盟口口声声要发展多极的世界,实际上是想发展欧盟与美国平分秋色的两极世界。法德清楚地认识到,打垮伊拉克后,美国经济一定会重新拉起来,欧盟与美国平分秋色的梦想可能就会遥遥无期。甚至他们还担心,美国会发起一场非军事的战争,这样的战争可以表现为经济的,也可以表现为文化的,而把刚刚凝聚起来的欧洲肢解掉。

晓林:美国从决定打伊拉克开始就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仗非打不可,美国人是想得明明白白的,没想到法德站出来向美国的权威挑战,所以这次法德反对向伊拉克开战,反倒给了美国一个推行单边主义,从而打击欧洲的天赐良机。“斩首行动”成了一柄双刃剑。美国一开战,欧盟的团结就不复存在了,法德成了缺乏追随者的游离之首。

秀生:看来,这次美伊战争绝非只是一场“石油之战”。战争与美国的国家战略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与新兴经济圈之间的利益争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一场有着深刻的美国“内需”的战争。

一场靠“虚拟经济”推动的“信心之战”

晓林:以我看来,这是一场立体战争,其中“经济之战”为实。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相似的一幕。和上次海湾战争相类似,当美英正式向伊拉克开火以后,美国三大股指暴涨,美元对欧元大幅上扬,而油价不涨反跌,甚至亚洲如日本等跟美国跟得紧的国家股市也上扬,而香港的股市却下挫,这仿佛是预先设计好的,12年前的那场海湾战争是这样过来的,科索沃战争和索马里战争也是这样过来的。这其中蕴含着规律性,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和思考。

秀生:要回答美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要从美国的经济特征来找答案。美国被认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标杆。进入知识经济以来的美国经济有了不同于冷战时代的特征。最显著的特征是这个经济体系是以“虚拟经济”为主导,“虚拟经济”的极端形态是股市和期货,实际上“虚拟经济”不光是股市和期货,还涵盖了第三产业、文化产业等很多方面,如电影业、旅游业,等等。“虚拟经济”的大厦是建立在“信心”的沙丘上的。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的最佳投资乐土”,是因为不少人都对美国充满信心,而美国也正是以此成为可以在世界上举债过日子的国家,因此美国是一刻也离不开“信心”的国家。这场战争的首要目的是争夺“信心”,这是一场“信心之战”。

晓林:我非常赞同你这个观点,“虚拟经济”的大厦往往靠信心来支撑,实际上越是富强的国家,越是需要信心,越是狂炒高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国家,越是需要信心,固然信心也不是完全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的,但虚拟的成分是相当大的,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游戏规则决定了很多经济活动并不直接创造人类需要的基本物质,却可以赚钱,得到效益。从一种经济活动形态流转成另一种经济活动形态,居然可以出现生生不息的经济效益,这就是虚拟经济的微妙之处,而这种妙处全靠信心的灵魂支撑着。

秀生:你所谈到的“虚拟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富国可以用从“虚拟经济”中赚到的钱去购买“过分廉价”的商品或服务,以此来剥削和掠夺穷国。一旦富国“虚拟经济”的泡沫破灭,必然断送掉这种剥削和掠夺穷国的可能。因此不惜穷兵黩武,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以此来提高自己在世界上的信心指数,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繁荣,四处称霸已成了它们的必然选择。

晓林:美国此次打伊行动的一个代号为“震慑与敬畏”,这很耐人寻味,“震慑”和“敬畏”这两个词都是与“信心”关联度非常大的词,充分地暴露了美国企图通过这场战争来解决“9·11”之后世人对美国信心的问题。从一个反面的事例,也可以说明美国对“信心”的饥渴。“9·11”之后,世界对美元的信心动摇了,股市暴跌,美元贬值,经济复苏遥遥无期。美国为了重塑其“世界第一”的形象,重塑世界对他的信心,所采取的手段就是在国际冲突中采取单边主义行动。它就是以“硬来”的方式取得“震慑与敬畏”的效果。

“虚拟经济”比率指数与恩格尔系数负相关

晓林:现代经济体系中虚拟经济的比率应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学概念。这是美国的这几次战争给人们的启示。由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贫穷与否,是看国民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部分所占的比重,它是决定一个国家贫穷与富裕的标准。恩格尔系数越高,国家越穷,恩格尔系数越低,国家越富。从今天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格局来看,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要看它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人们对它所抱有的信心程度,人们对一个国家越有信心,这个国家的经济就越繁荣,一个低恩格尔系数国家,同时还必须是别人对该国信心很强的国家,才有可能成为强大的国家。

秀生:海湾国家中有不少凭借着石油成为富裕的国家,但这些国家的“虚拟经济”近乎于零,当然也谈不上世人对这些国家有什么信心。所以没有人认为海湾国家是富强的国家,它们富裕,但并不强大。这恰恰印证了你的观点。

晓林:如果把“虚拟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率作为一种系数的话(虚拟经济比率指数),那么“虚拟经济”比率指数的值恰恰与恩格尔系数相反,虚拟经济比率指数越高,国家越富越强大;“虚拟经济”比率指数越低,则越穷越弱小。美国“虚拟经济”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可以这么说,美国的经济很大程度上是靠“虚拟经济”在支撑着。“虚拟经济”实际上是一种信心经济,一种概念经济。前两年美国股市中与网络有关的股票暴涨就是狂炒美国高科技全球第一和创新全球第一的概念的结果。

“世界警察”离开“敌人”无法生存

秀生:美国多年来将自己视为“世界警察”,也是在炒自己世界第一的概念,如果没有“小偷”,那它这个“警察”不就要下岗了吗?如果不扮演“世界警察”这一角色,不维持和炒作这种概念,美国第一和美国强大就不复存在,那么美国的经济就无法维持高速的发展。通过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国将自己第一的概念炒高了,之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没有想到“9·11”将其击得粉碎。所以美国急需通过战争来重塑世界对它的信心,来维持它世界第一的概念。可以断定,美国总统一定是一眼盯着战事,一眼盯着股市。

晓林:可以断定,美国此战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打压欧盟等日益兴起的新经济圈,以维持它的经济霸主地位。强大的欧洲日益崛起对美国来说威胁实在太大,欧元诞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对付美元,要和美国经济相抗衡。科索沃战争发生在欧元诞生不久,这场战争后,美元升值,美国股市一路狂升。 “9 ·11”后,美国经济陷入低迷,因此需要提升它在世界上的信心指数,以维持虚拟成分占很大比例的经济大厦。这次实质上也是故伎重演,“警察”的尊严受到挑战和伤害,于是他就拼命寻找“小偷”,并且不惜拳脚相加,暴揍一顿“小偷”来耍自己的淫威。可以这么说,美国是一个需要敌人的国家,只有制造敌人,能给它有逞霸作威的表演机会,能不断地炒作美国强大的概念,以此来维持它的经济大厦不倒塌。这对美国来讲,已是一条不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