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广义虚拟经济论文集1
23766500000022

第22章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努力开创经济理论的新境界[1](1)

林左鸣

摘要 以胡****同志为总书纪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境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其中,“以人为本”蕴涵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新发展,“全面发展”将拓展人类财富的新领域,“协调发展”则是经济又好又快运行的根本保障,而“可持续发展”则是今天财富革命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新成果。它不但统领着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时也为我们继续沿着马克思主义航向,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新境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一、“以人为本”蕴涵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新发展

价值问题是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自从劳动价值论创立以来,人类的经济活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劳动对象化创造使用价值”这一劳动价值论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人们几乎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劳动对象化的结果,即物化的劳动产品上。于是,“以物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这是上述经济活动模式的必然结果。当劳动创造的产品进入市场,通过交换追逐利润时,物质商品的真正灵魂———资本出现了。这个资本就是被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的异化劳动(即物化劳动)在经济活动中的化身,正是它(即物化劳动、异化劳动)否定了“以人为本”,导致无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从而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虚拟经济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虚拟经济不但以股票、证券、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的狭义形态出现,还以科技、文化、艺术、服务、娱乐等广义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构成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新经济,即广义虚拟经济。这种广义虚拟经济的诞生,意味着在经济舞台上出现了可以背离真实资本而单独存在并活动着的虚拟资本,这是异化的资本。这样一种资本的异化,实际上又从某种意义上否定了“以物为本”的经济形态。由此,一种价值理论的全新基础展现在我们眼前:劳动异化的“物本经济”是对人自身的否定,其核心则为资本;而当资本异化出现时,只要我们深刻领会、切实把握并努力践行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就必然会实现否定之否定,从而完成向“人本经济”的回归。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审视这个变化,我们发现历史上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曾经试图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来实现从“物本”(资本)到“人本”的转变,但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而在我国今天的这个转变过程中,却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在发挥着财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确实是一场巨大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从研究人类活动这一重要的社会哲学命题入手的。研究人类活动,必然涉及到“价值”这个具有哲学和经济学双重意义的最基本的重要概念。马克思在深刻研究“价值”之后曾忧心忡忡地指出,现实生活中,“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67页)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70页)马克思把这样一种劳动称之为“异化劳动”。显然,“异化劳动”的产生完全是因为社会经济活动偏离了人类活动的本质,走向“以物为本”这样一种“拜物教”的必然结果。

今天,当人们发现科技知识、文化艺术等等一切具有价值要素的社会形态逐渐成为商品市场的新主角时,那种“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时代正在逝去。当以比尔·盖茨为首的微软公司的软件设计师在勤奋地工作时,当NBA赛事中乔丹和姚明等球星们驰骋球场时,特别是当中华大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者们在虚拟经济的领域里努力耕耘时,“劳动”异化的程度已大大降低,有时甚至荡然无存。他们所从事的正是最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生活(劳动)。如果说他们也是在劳动的话,那只是生活的狭义形态。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其实正是以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活动的形式来体现的。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把这样的人类活动称之为“人的类生活对象化。”如果说在人类物质财富还相对匮乏的时代,劳动对象化创造使用价值,那么,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活对象化所创造的就不仅仅是旨在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价值,而是创造了越来越丰富的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价值。并且尤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些生活活动均是被纳入市场框架下得以自由发挥的。球星也罢,艺术家也罢,还有许许多多的各类专门人才,他们自身价值的存在已经形成一种全新的异化了的资本———人力资本。这种资本的诞生,使“劳动价值论”向“生活价值论”的跃升得以实现,它既是“以人为本”的必然结果,同时又为进一步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动力。

上述深刻的变化,是提出“以人为本”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基础,也是党中央领导全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动力。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论创新蕴涵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新发展,是我们党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征程上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它必将指引我们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并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境界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

二、“全面发展”将拓展人类财富的新领域

全球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使我们认识到,追求纯物质财富最大化已经走到了尽头。生态的破坏,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已经明示世人,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道路是不可取的。与此同时,广义虚拟经济的出现,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仅仅创造物质财富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只有在发展物质财富的同时,大力发展非物质财富,才能满足人类身心一体的全面需求。

财富虽然是个古老的概念,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财富有不同的理解。早期人类曾把向自然寻获生活资源的经历作为财富标志,因而也就有了珍稀的兽皮和兽牙等成为财富标志物的历史时代。在那个原始的共产主义时代,生活对象化创造价值,生活本身就是财富。后来,财富的概念归于“物”化,比如游牧民族把牛、羊等作为财富的标志,古希腊贵族眼中的财富则是土地和畜群等等。色诺芬、亚里士多德认为,财富就是具备使用价值的东西,货币是财富积累的手段。在早期重商主义时期,货币(含金银)成为了财富的标志形态。到了晚期重商主义时期,配弟和坎蒂隆曾企图找到一种比货币更加客观和稳定的标准来衡量财富,并认为是土地和劳动的“量”。亚当·斯密则把它减为“劳动”这一单一标准。事实上,直到斯密时代的认识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财富的客观解释基础上的。19 世纪70 年代经济学“边际革命”之后,被广泛认同的从色诺芬到斯密的关于财富的观点受到了挑战,虽然有人开始强调财富的心理因素,但也仅止于认为财富是对有形物品的“效用”的享用而不是物品本身。可见,此前所有关于财富的观点及分歧都只是对于物质财富的不同解释而不是其他,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物本经济”时代的认知、理解和阐释。

可是今天,人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主要由物质来满足的生理需求远远不是人类唯一的需求,正如马斯洛所描述的那样,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求,其中绝大部分与人们的心理需求息息相关,与人们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紧密相连,正是这样的人类文明进程导致了今天的财富革命。在人类生活中,科学技术、专利品牌、管理创意、文化艺术等非物质的社会内容,不仅改变了以往由物质为主导的人类生活,并形成了一个新的财富族群,正以锐不可当之势拓展人类财富的新领域。传统的财富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知识产权、文化艺术等非物质财富已经成为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个变化过程和结果还揭示了一种全新的观念:生活本身就是财富。从劳动价值论到生活价值论,尽管这个概念对原始人类来说曾经是一种不自觉的客观存在,但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却是个崭新的概念。其实,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深刻地指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73页)马克思在这里对人类真正的生产做出了最具“人本”内涵的定义,遗憾的是这一点长期以来为经济理论界所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