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国平
摘要 为全面、 正确把握虚拟经济的内涵、 特点,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对有关学者的虚拟经济观点进行了综述。将国内虚拟经济研究划分为金融视角、信息和网络视角、心理需求的广义视角共三种类型,并对各视角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在综述的基础上,建议将基于金融视角的虚拟经济观整合到金融学,将基于信息和网络视角的虚拟经济观纳入企业组织理论范畴,建议对广义虚拟经济观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充实完善。
近年来,虚拟经济日渐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围绕什么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本质及特征等问题产生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毋庸置疑,虚拟经济已经日渐成为国家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党的******报告中指出[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为总结既有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实践,本文对虚拟经济研究的主要观点分三个视角进行综述。
一、基于金融视角的虚拟经济观
目前国内虚拟经济的研究人员主要是金融领域的学者,他们大都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的概念出发,利用金融学知识,结合金融创新蓬勃发展的实践,对虚拟经济进行系统研究。目前,基于金融视角的虚拟经济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并成为虚拟经济研究的主流观点。在众多的研究学者中,研究内容最全面、影响最大的是成思危教授和刘骏民教授,其他学者大多是针对以上两位教授的观点进行肯定、延伸或疑问、批判。为全面、系统地了解主流虚拟经济理论,防止出现抓住某学者的一两句话进行评判,本文重点对成思危、刘骏民教授的观点进行详细归纳,最后再对其他学者的观点进行摘录。
(一)成思危教授的观点[2]
成思危教授认为其对虚拟经济的研究不同于经济学、金融学的理解,属于系统科学家的理解,但认为经济学、金融学、系统科学对虚拟经济的理解并不冲突,可以相互促进,互相补充,最后达到殊途同归。笔者从成教授对虚拟经济的概念界定、发展阶段、范围、研究目的等论述看,认为成教授的观点从本质上看还是属于金融视角的虚拟经济观,只是研究方法上强调系统科学的利用。
1. 概念界定
成思危教授认为,虚拟经济是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出的“虚拟资本”的概念衍生出来的。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一词的英文是“fictitious capital”(德文是“fictives kapital”) ,因此认为虚拟经济理应译成“fictitious economy”。并提出“虚拟”一词的含义是“尽管表面上不相似,其实质是相同的”。
成思危教授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即虚拟经济是利用股票和债券及金融衍生物等虚拟资本直接用钱生钱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的产品是各种金融工具、虚拟经济的工厂是各种金融机构、虚拟经济的交换场所是各种金融市场。提出虚拟经济系统的五个特性,即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寄生性和周期性。
2. 发展历程
成思危教授认为,虚拟经济发展经过了五个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闲置货币成为生息资本;第二个阶段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并由此产生了银行;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产生了进行虚拟资本交易的金融市场;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进行跨国交易;第五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成思危教授认为,目前全世界虚拟经济总量可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有关金融衍生品年末余额、股票市值和债券余额的数据计算出来的。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数据计算,到2000年底是160万亿美元(其中金融衍生品年末余额约95万亿美元,股票市值36万亿美元,债券余额29万亿美元) ,大体相当于全世界GNP的总和(约30万亿美元)的5倍。
3. 研究方法、目的
成思危教授认为,虚拟经济的基本研究方法应当是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复杂科学(系统科学发展的高级阶段)方法,主要是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辩相结合。在虚拟经济研究中所用的理论工具主要包括:群体决策技术、综合集成技术、计算机模拟、计算智能、数理逻辑等。
成思危教授认为,“从事虚拟经济研究的人员,要认真研究虚拟经济的运动和发展规律,特别是要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尽量防范和消除它的消极影响。”“希望能够通过十年左右的潜心研究,逐渐使各种流派殊途同归,形成这一学科的范式。”
(二)刘骏民教授的观点[3]
1. 财富的本质
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刘骏民教授认为,将经济的本质看作是一个价值系统是虚拟经济理论的出发点。从马克思关于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这一命题,可以推论出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不过是物质系统与价值及价值增值系统的统一。刘骏民教授认为财富的本质属性是其价值属性,也就是其社会属性。
2. 虚拟经济内涵、范围
刘骏民教授认为虚拟经济可以定义为:以资本化定价为其行为基础,具有内在波动性的一套特定的价值系统。指出整个经济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价值系统,这是经济活动的本质属性。它由两个系统组成:一部分是价格系统,是成本支撑的系统,即实体经济( reak economy)系统;另一部分是资产价格系统,是观念支撑的系统,即虚拟经济( fictitious economy)系统。认为虚拟经济并非永远确定的一些行业,它是一种特定的价值关系。当人们购买某种有形商品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作为投资,期待它将来涨价以增加自己的财富的时候,即使是有形物品也具有虚拟资产的性质。
刘骏民教授认为虚拟经济一般包括金融、地产、无形资产和其他呈现出资本化定价方式的各类资产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则是指各种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
3. 研究方法
刘骏民教授认为,虚拟经济采用资本化定价的方式,该方式不同于成本加成定价方法,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基于未来预期的收入,而后者基于已经发生的成本。整个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受到人们对未来预期的影响。同为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的石润琴对心理观念进行了进一步研究[4] ,认为微观个体最重要的心理观念因素有:投资者存在自信心情结、投资者回避损失情结、投资者的从众心理、后悔与谨慎心理、买涨不买跌情结等。在一些更具体和特殊的环境背景下,还会有诸如“家乡情结”、“出售效应”、“规模效应”、“期权微笑”、“心理账户”等,异于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反常现象”。
4. 虚拟经济运行规律
虚拟经济运行规律是刘骏民教授研究的重心。他认为:(1)虚拟经济决定整个经济运行状况。(2)在工业化产品市场上,商品价格是由成本支撑的,随着技术进步,商品的价格一定会呈下降趋势。而在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中,这个趋势是不存在的。(3)国际金融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中的主要内容。传统的比较成本说,资源禀赋说,以及传统的国际分工论都不再令人信服。需要真正的以价值系统的国际关系为基石,以资金的国际流动为中心来重整国际经济学说和经济全球化理论。(4)经济政策对经济的调节正在让位于由监管、制度、法规调整与政策调节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经济虚拟化条件下的政府调节经济的新的组合工具。(5)虚拟经济不虚,虚拟经济创造国民财富,也创造就业。应将虚拟资产看作是真实的财富。(6)泡沫经济是虚拟经济系统非正常运行的产物。
5.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刘骏民教授认为,虚拟经济是从实体经济中生长出来的。历史地看,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发展又大大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目前,实体经济越来越依赖于虚拟经济的运行状况。
6. 研究目的
刘骏民教授认为,研究虚拟经济的目的是研究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的新特征,对正在高速向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的中国经济来说,还包括研究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问题。建立和完善虚拟经济理论有利于加深对当代市场经济的理解,从而为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三)肯定虚拟经济的其他观点
除成思危、刘骏民教授外,其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虚拟经济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观点。
1. 曾康霖认为[5]马克思所称虚拟资本的德文是“fictives kapi.tal”,而与“fictives”对应的词是wirkliches,意思是“真正的、现实的、事实上的”。认为马克思指出的虚拟资本是相对真实资本而言的(本文作者注:不是所谓实体经济),真实资本是指“已投资于企业,并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或由股东支出的,用于企业中起资本作用的货币”。相对而言,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都可以认为是“虚拟资本”。曾康霖教授认为虚拟资本如股票,可以称为载体异化的虚拟经济(因为它的载体是表现为所有权资本的有价证券,而不是职能资本的产出要素),又可以把它称为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此外,还有形式异化的虚拟经济,如一种权利派生或转化为另一种权利,如银行资产证券化和期权等。
2. 李晓西、杨琳认为[6] ,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虚拟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四个方面。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联系为虚拟经济的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则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有助于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
3. 王国刚认为[7] ,在现代经济中,虚拟经济主要指金融业。实体经济是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它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虚拟经济则是用于描述以票券方式持有权益并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
4. 李剑阁认为[8] ,从狭义上讲,虚拟经济主要是指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广义地看,利用虚拟资本,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交易活动(如信贷、股票、债券、商业票据、房地产市场、邮票、收藏品市场等无形资产)所引起的各种经济形态,以及经济中的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之间的差距(如货币)等内容均可被纳入虚拟经济的研究框架中。整个虚拟经济的研究框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发展沿着“资本化定价”的经济范式,凡具有这一特点的经济活动均可视为虚拟经济的具体表现。将经济发展中这些虚拟的部分统称为“虚拟经济”,而将虚拟经济的膨胀速度超过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的现象称为“经济的虚拟化”。
5. 徐扬认为[9] ,虚拟经济是资本独立化运动的经济。虚拟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以赢利为目的,资本是其运动主体。其二,虚拟经济是和资本价值形态独立运动相联系的经济。资本以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这是虚拟经济之虚拟属性的根本表现。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包括银行信贷信用如期票和汇票,有价证券如股票和债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等。
6. 张宝林认为[10] ,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物经济是在当代发展的新特点。原生类金融资产及其交易下,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基本吻合:对应衍生类金融资产及其交易与发展,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过度背离,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相脱离实际上是一个异化的过程。最初为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而出现,虚拟经济最终异化为彻底独立的运动过程。人们在经济中对更多财富的追求便异化为对并不导致社会财富真正增加的虚拟利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