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形势与政策
23766600000014

第14章 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分析(2)

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变,工资水平上升有利于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总体上有望呈现增长速度平缓回落、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的格局。

必须认识到,经济增长速度过高,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符合“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也将为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2012年,在防范、化解风险的同时,把握好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国内物价?66?下行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中长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全球需求下行背景下,我国物价上涨压力将有所减弱,2012年CPI涨幅将回落至4%左右。但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还在持续,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以及我国经济正处在成本上升阶段,决定了反通胀仍具有长期性。尤其重要的是,控通胀应更多采取市场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供求的作用。

推进资源要素和公共服务价格改革,短期内会增加物价上涨压力,但中长期有利于保障供给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抓住通胀压力趋减的有利时机,理顺价格机制十分重要,并通过增加对低收入群体补贴等方式提高社会承受能力。为此,建议将2012年CPI的预期目标设定为5%左右,为推进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

(四)要把防范化解风险放到重要位置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高速增长的后期。本轮增长速度回调,是短期的周期性波动,还是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滑,需要进一步观察。

就2012年而言,国际经济态势、国内房地产市场走势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长,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积累和引发的可能性增大。需要高度关注如下几个领域的现实或潜在风险:

一是 2012 年投融资平台将迎来集中还款高峰,局部地区可能面临一定偿付压力;

二是我国经济具有明显的速度效益型特点,当增长放缓后,产能过剩问题凸显,部分行业可能出现较大面积亏损;

三是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大,如果房价较大幅度下降,银行、地方政府都面临巨大资金压力;

四是不规范的民间借贷和泡沫经济结合,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可能引发较大冲击和群体事件。

三、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看待经济增速小幅下降

经济增长受宏观政策和短期需求变化影响,更取决于特定发展阶段的潜在增长水平。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1.2%,即便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为严重的2009年也超过了9%。部分人因此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处在10%以上才是正常的。其实,我国需求结构、人口结构、劳动力供求等经济基本面因素正在发生变化。

2011年上半年,东部发达省市经济增长明显回落,基础设施投资的潜力和空间也在缩小,这很可能预示着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经济增长重回“十一五”时期高增长,既不符合“十二五”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要求,也不应成为政策追求的目标。

从日本、韩国的经验看,一旦潜在增长率下台阶,扩张性政策并不能拉高增长速度,反而会积累新的风险。从中长期看,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已经不是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和外延式增长所能解决的,必须从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通过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同时,加快我国增长动力从以要素投入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

(二)促进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发展轨道

2011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潜在风险也在增加。一方面,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速已连续18个月高于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待售房销售压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资金状况总体趋紧,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已连续15个月高于商品房销售额增速,且融资难度增加。

目前全国城镇房价收入比低于 1998 年以来的均值水平,部分房价明显偏高、商品房供应量较大的城市,房价可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但出现全国性房价大幅回落的可能性较小。

另一方面,目前已经形成了地方财政高度依赖、银行较大程度依赖土地和房地产行业的格局,以及民间信贷介入房地产业很多,短期内房价如大幅下降,将会打破财政、金融系统的脆弱平衡。

国内外房地产市场大幅波动的教训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投机性购房占比过高,是房地产市场积累泡沫的深层原因。促使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发展轨道,切实发挥住房居住性功能,需要实行中性的住房金融政策,需求与供给有机结合管理,严格限制投机、投资性住房比例。

在调控政策上,可采取“稳供给、抑投机、重自住”的政策组合,即稳定商品房供给、限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鼓励自住型需求;以时间换空间,房价不涨其实就是下降;以房价稳中有降为目标,争取用3~5年的时间,使房价回归社会基本可承受的水平。

(三)财政超收与可持续性

近年来财政超收问题引起广泛关注。2000~2010年,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达到20%,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9.5%。在看到财政增收形势喜人的同时,应该看到背后的隐忧。

一是大量超收资金游离在预算监督之外,影响了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率。二是伴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财政支出扩张也十分迅速,刚性支出一旦形成难以压缩。三是财政收入高增长与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并存,不利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更重要的是,这种高增长不可持续。经济增长一旦下降,财政收入增长随之下降,高增长时期形成的刚性支出将难以为继。

从国际经验看,发展阶段和税制特点,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但随着工业化逐步完成,税收弹性会明显下降,财政超收现象随之结束。同时,在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阶段,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往往会明显增加。收入放缓而支出增加,财政可持续性将面临考验。

对此,应早做准备,在不断优化、调整税制结构的同时,一方面着力涵养税源,壮大税基,另一方面切实量入为出,福利体系的建设要与财政能力相适应。

(四)竞争性实体经济利润偏低

2011年以来,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资金偏紧背景下,行业间利润出现不合理的挤压分配。主要表现为:

一是金融类企业利润增长相对较快。在货币政策收紧背景下,金融企业定价能力明显增强,对非金融类企业利润形成一定挤压。上市公司中报显示,金融类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27.3%,与2010年全年水平基本持平,而非金融类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17.9%,显著低于2010年全年水平。

二是上游行业相对于下游行业利润增长较快。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上游行业具备更强的成本传导能力,对中下游行业利润产生挤压。

三是随着信贷规模收缩,市场资金成本上升,更容易获取金融资源的大企业,部分发挥了“影子银行”的作用,对中小企业利润形成一定挤压。

在资金要素价格改革不到位的背景下,这种利润挤压使虚拟或垄断部门受益,而竞争性实体经济、民营和中小企业受损,导致经济运行活力下降。推动国有企业和垄断部门改革,鼓励金融创新,大力发展“草根金融”,是减少这种扭曲的治本之策。

(五)国际压力明显增加

首先,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为转嫁危机和转移国内矛盾,可能会实施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如美国国会再度提出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法案,力图对我施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