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形势与政策
23766600000021

第21章 纪念辛亥革命100 周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100年前,在中华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这就是以伟大爱国主义者、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领导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以来的100年,是中华民族波澜壮阔、可歌可泣,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屈辱走向富强的100年。今天,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重温这段历史,高扬其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我们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伟大的起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演进中,曾以辉煌灿烂的文明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但到了近代,中国却落伍了。当古老的“中央帝国”还处在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状态时,西方国家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也激发了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

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对世界的发展大势懵然不知,对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不屑一顾。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清朝封建统治腐败日益加深,生产凋敝,财政拮据,社会动荡不已,国家危机四伏。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的头号列强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并向内地节节推进。1842年8 月,英军直逼南京城下,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以后,中国人民陷入刻骨铭心的磨难之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强国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先后迫使中国签订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特别是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割让台湾;1900 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更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屈辱,中国从此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中悲愤地写道:“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面对国土被宰割、生灵遭涂炭的危局,一批批爱国志士在呼号、在求索、在抗争,他们或走出国门寻求真理,或举行起义,或兴办实业,或进行维新变法等,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救亡图存运动。这些抗争,每一次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但都归于失败。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资产阶级革命派登场了。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革命团体,取名“兴中会”,第一次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从此,“振兴中华”成为唤醒、激励、凝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成为爱国主义的最强音。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把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明确提出了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取代腐朽****的清王朝的目标。

孙中山总结国际国内经验教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理论。他认为“主义”就是一种思想、一种信仰、一种力量,他要用“三民主义”这种思想、信仰、力量救中国于危亡,兴中华于世界。为了深入宣传“三民主义”,1905年10月,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民报》,孙中山要求将三民主义“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

在深入宣传与鼓动的同时,革命党人先后在各地组织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湘赣边界萍浏澧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等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它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舍生忘死的报国之志和一往无前的爱国之情。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烈士林觉民,在给妻子的诀别信中豪迈地写道,吾愿“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正是这些志士的爱国情怀和振兴中华的精神,推动了革命形势日益向前发展,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以湖北新军为主力发动武昌起义,一举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各省纷纷响应,很快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终于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位临时大总统,制定并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其他许多法令,在政治、经济、法制、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充满民主共和精神的措施,废除了一系列封建陈规陋习,彰显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除旧布新、矢志共和”的革命精神。

在辛亥革命期间及其前后的革命斗争中,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不屈的斗争,创立了可歌可泣的伟大业绩。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同志曾称赞“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胡****同志在201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在制度层面完成了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使具有几千年君主****统治历史的中国社会走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开始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它揭开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新的历史篇章,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此外,辛亥革命还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新的伟大起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之前的一次最重要的革命。辛亥革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大转换,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二、历史的选择

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尽管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由于其领导阶级力量的软弱和政治上的不成熟,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提不出一个能够让全国工农大众广泛参与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也由于当时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革命的果实很快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政府所攫取。时人感叹:“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辛亥革命流产了,救国救民的梦想破灭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依然如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辛亥革命后,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以不同方式继续抗争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坚持继续革命,他们先是组织反袁的“二次革命”,后又领导了“护法运动”,但由于他们依靠的力量不是人民群众,而是旧军阀、旧军队,因而均以失败而告终。以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则幻想依附于北洋封建军阀政府进行政治和社会的改良,但由于阶级立场不同,改良也只能是改良派们的一厢情愿,一旦改良派的利用价值消失,军阀政府就会登楼撤梯。在这一时期,中国农民也自发地组织了几百起经济和政治斗争,但也都因为组织形式的落后和领导不力而失败。

辛亥革命的流产和随后的各个阶级抗争的失败证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异常强大的中国,不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或革命派,都无力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也不能领导人民完成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时代任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和弊端得以充分暴露,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反思、质疑资本主义文明,并逐渐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旧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已经走不通了。历史呼唤新的领导力量、新的革命理论、新的革命道路和新的革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