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形势与政策
23766600000028

第28章 2012 国际金融大变局下的中国出口企业应对之策(2)

中国企业出口贸易萎缩、海外风险厌恶情绪加重以及美元流动性收缩就像三座大山,压制着外汇占款的增长,造成近期外汇占款自2007年12月份以来首次下降。而外汇占款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流动性的源头。我国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控制数量实现的,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并利用央票等金融工具对冲过量需求。外汇占款减少和存款增长乏力在未来几年将成为制约整体信贷和货币供应增速的最主要因素,导致国内的流动性抽紧。

银行的惜贷情绪更为强烈,意味着作为资金需求一方的企业面临融资难度加大、成本提高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在2011年已经下调一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倘若进一步的货币宽松政策缺位,将为我国企业维系运营现状或者追加投资提供严峻的考验。

(三)对策

解决银行融资难的问题,企业广泛利用多种融资渠道是关键。面对这种情况,企业要加快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综合采取担保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产权交易、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在顺利进行多渠道融资的因素中,除了企业的自身实力和未来前景,企业的信用历史、品牌形象也尤为重要,有利于企业获得资金出让方的认可。

这就要求我们的内资企业加强运营管理,严把质量关卡,树立“讲诚信”的企业形象。这样,既可以缓解流动性趋紧下的企业融资难问题,又有助于企业产权结构的改善,实现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在江苏扬州有一家叫做“聚源”的会员制担保公司,是该地区一些中小企业出于自救目的合作成立的会员制公司。该公司目前共有12个股东,注册资本600 万元。公司本着“自我出资、自我服务”的原则,加强与金融机构的紧密合作,为会员提供快速便捷的融资担保贷款。会员企业只要入股,就可以撬动3倍的贷款资金。江苏纳唯豪电工有限公司曾经出资80万元成为会员。在企业急需资金购买原材料的时候,纳唯豪公司按照公司章程很快获得200万元的“救命钱”。由此看来,在国际市场不景气、我国流动性趋紧的金融环境之下,企业广泛挖掘多种融资渠道是提高融资效率的关键。

四、善于利用热钱

热钱翻云覆雨,企业能否利用?中国企业要合理吸收资本,理智管理资金,重要的是在国家的监管下利用游资,谨慎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一)背景

面对巨额债务,欧盟以及欧洲央行虽然推出援助政策,但是成效甚微。主权债务危机已经从希腊和爱尔兰等国逐步蔓延至较强经济体西班牙和意大利。

甚至连比利时、法国、葡萄牙和奥地利也因为自身的救市政策而跌入这场危机的漩涡,实体经济受到重挫进一步引起了股票市场的巨大动荡。欧债危机使得资本市场承受风险的意愿趋弱,降低了资本的风险偏好。

在这种避险情绪高涨的情况下,银行进行同业拆借活动的意愿也降低,使得银行系统内流动性趋紧。资本市场剧烈动荡和银行体系的惜贷情绪使得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力下降,反映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促进作用的金融状况指数不容乐观。

此外,欧洲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而欧元区经济整体下行趋势明显,仅凭基本面较好国家的力量无法促使整个欧元区的经济复苏。更何况欧元区的政策方向未知给国际资本市场都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欧洲内部针对救助政策还是各执己见,纷争不断,各个国家的根本出发点仍然是本国利益最大化。德国出于保护选民利益的需要,拒绝对欧洲债务国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援,也呼吁欧洲央行停止干涉其他国家的高额债务;也正是德国,不同意发行大规模的欧元债券来为债务国家提供庇护的港湾。

(二)影响

欧债危机的骤然升级和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刺激了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动,加上欧盟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倾向,使得原本作为短期流动资本避风港的欧洲和美国市场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热钱流入中国的风险上升。

欧洲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避险与升值目的驱动大量游资可能转向相对安全的中国市场;加上欧盟为应对债务危机不得不放松货币政策,比如近期欧洲央行开始讨论降息的可能性,使得中国会在短期内面临大规模国际资本的流入,“热钱”流入压力倍增。

大量热钱涌入我国,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理性投资和资产价格的走势。据《上?122?海证券报》2011年5月26日的报道,欧债危机扩散,使得在欧洲投资的华人、华侨经营惨淡甚至亏损,不少人已开始撤离欧洲,回国投资。这些所谓“土热钱”即海外华人与华侨掌握的短期流动资本将会通过内地社会网络、地下钱庄等形式,将资本注入内地市场短期套利,中国企业投资和经营的风险加剧。

(三)对策

国际游资是把“双刃剑”,我国企业应该在国家的阳光监管下理智地加以利用。“热钱”的涌入可以很自然地营造人民币宽松的环境,还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一个大规模直接融资的环境,不论是发行股票还是发行企业债券,热钱都能使民间投资更好地跟上政府的投资脚步。

一方面,我国企业可以积极地利用境外流动资本,满足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需要,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成本高、难度大的问题,为企业的升级转型服务。通过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适度”的资产泡沫,企业可以合理吸收资本,使得需要强化的经济领域和开发项目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添加运营动力。

另一方面,对于送上门的资金,企业家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合理利用,理智管理,保持对资金动向的关注。稍有不慎,热钱的投机性特征就加以显现,迅速抽离有可能导致企业运营剧烈波动甚至关门大吉。

五、合理避险

国际形势诡谲,企业以身犯险?中国企业应该坚守“稳中求进”的投资方针,在构筑金融保障机制上下功夫。

(一)背景

欧洲政策前景未知,金融系统风险增加。欧洲央行于2011年夏天就曾向银行提供一年期的再融资。因为欧洲央行提供的贷款成本很低,如果银行购买收益率较高的边缘国家国债将有可能实现套利,这样一来有助于解决主权债务危机问题。但是这一政策并未带来预期效果,欧债危机还在持续恶化。近期,欧洲央行再次采取长期再融资策略,依然希望通过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方式,引导欧洲的商业银行使用部分资金去救助危机国家的主权债务。

欧洲央行扮演了银行系统的最终贷款人角色,而没有直接向主权国家提供流动性,这进一步加大了欧洲商业银行的欧洲主权债风险敞口。一方面欧洲央行引导欧洲商业银行加大主权债务的风险敞口;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对银行资本金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商业银行的动态无法明朗,欧洲央行的再融资政策效果不得而知,从而引发了市场对银行信用风险的担忧,增大了救助的难度。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对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全部为负面。

(二)影响

欧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中国资本市场也无法独善其身,直接冲击了我国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金融风险随时可能伴生劣级资产,吞噬我国企业海外金融投资的利润。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统计数据,过去 20 年里中国有 67%的海外投资以失败告终。

富通银行是一家以经营银行以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在欧洲排名20位,鼎盛时期拥有总资产900多亿欧元和486亿欧元的市值。自2007 年 4 月起因为次级债务问题连续损失到崩溃边缘。这个时候,中国平安(601318,股吧)正在寻求机会与国际保险业接轨。

2007年10月,中国平安毅然投资比利时的富通银行并且不断增持,在富通的股东中一股独大。随后,富通集团在强行并购荷兰银行和金融危机蔓延的双重打击下轰然倒塌。2008年9月,平安拱手欢迎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注资富通,使得富通在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业务被完全剥离。谁能料到多笔交易之后富通集团从“银保双头鹰”解体为一家资产匮乏的保险公司,此时的中国平安只被分到残羹剩饭,巨额投资所剩无几。

巨额的亏损、狼狈的抽资无不反映出中国平安对海外金融市场认知不足、对金融风险的忽视以及对海外流动性的高估;也折射出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金融市场的路上存在的问题:金融配套能力薄弱,盲目扩张却又缺乏法律保护意识,投资失败率较高。

(三)对策

中国企业应该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认知和了解,提升金融配套能力。中国平安惨痛的“滑铁卢”败仗给当代企业敲响了海外投融资的警钟。

首先,在选择投资对象方面,中国企业需要坚守“稳中求进”的投资方针。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企业一定要做好事前功课,对项目的成本和未来收益的分析与考察,合理评估潜在风险,立足自身优势,万万不可一味求大,盲目扩张。

其次,我国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只有加强对东道国金融市场和环境的了解;提前认知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警惕东道国实施资本项目管制或者在低迷时期抵制投资自由原则,防范所在国经济增长放慢伴生的合同违约率上升或者主权风险加大;熟悉当地的金融法律和投融资政策,方能在风云莫测的国际金融市场上一展身手。

最后,企业的金融配套能力还体现在对于潜在风险的防控和损失的弥补上。中国企业在海外金融市场进行投资之时,有必要将自己纳入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障机制,以防范海外投资被当地政府征用和没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