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7日,在******中部城市西迪布吉德,一位靠沿街摆水果摊谋生的26岁青年穆罕默德?布阿齐兹因遭警察羞辱、驱赶,愤然****而死,引发当地爆发群体性抗议活动,后蔓延扩大至全国性,事态不断恶化升级为反政府政治事件,最终迫使执政长达23年的本?阿里总统下台。
相关链接:******简介
******,人口约1020万,GDP约307亿美元(2006年),位于非洲大陆最北端,北部和东部面临地中海,隔******海峡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相望,扼地中海东西航运的要冲,东南与利比亚为邻,西与阿尔及利亚接壤。******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集中了海滩、沙漠、山林和古文明的国家之一,是悠久文明和多元文化的融和之地。******地处地中海地区的中央,拥有长达1300公里的海岸线。迷人的沙滩、温和的气候、比邻欧洲的地理优势、物美价廉的商品和热情好客的风土人情,使许多国际会议都选择在此召开。
这一事件成为引发席卷整个中东地区抗议风潮的导火线。随后,埃及、阿尔及利亚、也门、约旦、利比亚、巴林、阿曼、沙特、科威特、叙利亚、苏丹、伊拉克和伊朗等国都不同程度爆发了反政府抗议活动。
截止2011年9月初,布阿齐兹之死掀起的风暴已在中东推翻了三个政权(******、埃及和利比亚),引发了两个国家的内战(利比亚和也门),动摇了两个政府(叙利亚、也门),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布阿齐兹已注定将作为历史人物载入史册。
一、中东剧变的特征
当前这场席卷中东的风暴可谓“剧变”,概括起来大概具以下几个特征:1、突发性。中东这场变化可谓突如其来,令全球震惊,不仅全球情报机构没有一家准确预测到,当事国政府,甚至民众也未料定会发生如此剧变。
2、极强传染性。事件突发于小国******,短期内迅速蔓延至整个地区。截止目前,中东25国(22个阿拉伯国家以及土耳其、伊朗和以色列三个非阿拉伯国家),除了卡塔尔和阿联酋外,其他23国都不同程度爆发了反政府抗议活动。除了20个阿拉伯国家外,伊朗“绿色运动”两次举行大规模反政府抗议活动,土耳其也爆发了小规模的库尔德人“不合作运动”。不仅如此,亚洲、非洲和欧洲部分国家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感染,伦敦夏日的骚乱本质上与阿拉伯之春也属同一性质。
相关链接:伊朗简介
伊朗,全称伊朗******共和国,人口约7000万,1935年以前称为波斯,位于亚洲西南部,属中东国家,伊朗中北部紧靠里海、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伊朗相邻国家: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邻,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伊朗的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出口是经济命脉,石油生产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别位于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伊朗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2005年末,中国与伊朗签署了一项价值1000亿美元的石油合作协议,成为该国重要的石油贸易伙伴。
3、迅猛性。发展快,强度大,其势摧枯拉朽。******从引发大规模抗议的失业大学生****事件到本?阿里出逃只用了29天,埃及爆发大规模抗议到穆巴拉克倒台仅18天,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出现状况10天后卡扎菲就已陷入内外交困境地。
相关链接:埃及简介
埃及,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人口约7860万,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北濒地中海,东临红海,地当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海岸线长约2700 千米。该国主要为阿拉伯人,信奉******教,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首都开罗。埃及人口和农业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埃及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古迹众多。经济方面主要依赖于农业、石油出口、旅游业,以及劳务出口。另外,有300万埃及人在沙特阿拉伯、海湾国家和欧洲等地工作。埃及是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地和出口国。
相关链接:利比亚简介
利比亚是一个北非国家。位于地中海南岸,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和******相邻。除沿海地区及南部山区外,该国大部分均为沙漠。利比亚战略位置重要,并为产油国,曾使它成为欧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因过去的卡扎菲政权和西方矛盾重重,使其在政治上被西方国家排斥。2011年8月下旬,反对派武装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政权垮台。中国政府已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的合法性,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亦已获得联合国合法席位。
4、持续性。从2010年12月至今,事态发展已近半年,由“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夏”,目前秋天已过,冬天在即,但仍看不到在短期内完结的迹象。预计,当前这场革命将持续至少1~2年两年时间,而动荡局势以及深度地区变革持续时间将更长。
5、内生性。当前中东“革命”虽有一定的外部背景,如金融危机、西方长期民主渗透和推动,但根本上还是内部原因。截止目前,这场运动过程中未见到过去常见的反美、反西方和反以色列口号与旗帜。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西方发动了利比亚战争之后,阿拉伯世界也未见到像阿富汗、伊拉克战争时的反西方抗议示威。
6、草根性。这次中东革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由一个政党或组织领导的革命,而是一场草根革命,是普通底层民众自发搞起来的一场运动。
7、革命性。这不只体现在要求推翻领导人和更迭政权上,更重要的是要求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改变60年不变的僵化体制。
8、非******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义复兴成为中东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每逢阿拉伯世界遭遇危机,往往伴随着******主义的上升。革命或危机的******化成为政治变动的一个常态。但是,在这次中东变局中,******主义并没有成为大旗,******兄弟会等******组织也异常的低调。******主义已被民主、自由和民生所取代。
9、民主主义性质。自一战以来,中东国家共经历了四次地区性“革命”浪潮。第一次是一战后阿拉伯和土耳其人谋求独立建国为标志的民族主义革命潮流,以反对殖民主义,建立民族国家为主要目标;第二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埃及纳赛尔革命为标志的“民族民主革命”浪潮,以反帝反封建,建立民族独立国家为目标;第三次是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以伊朗******革命为标志的******革命浪潮,以探索“第三条道路”——******主义为主要目标,而本次则为第四次,以******、埃及革命为标志的“民主主义革命”,以反独裁、要发展、促民生为目标。
10、阿拉伯属性。目前爆发抗议的绝大多数为阿拉伯国家,22个阿拉伯国家中只有卡塔尔和阿联酋幸免。虽然部分非阿拉伯国家也受到波及,但阿拉伯国家尤具代表性,集体凸显了阿拉伯世界存在的“阿拉伯病”。
当前阿拉伯世界剧变深刻反映了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阿拉伯民众强烈不满该地区国家政治体制60年停滞不前及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全球化的现实,带有很强的阿拉伯民族复兴的性质和特征。
从阿拉伯民族数千年历史来看,自阿拉伯帝国(公元7世纪~1258年)瓦解以来,阿拉伯民族就未再辉煌过。实际上,自公元9世纪中叶,阿拉伯民族
就开始走向衰落,迄今仍未走出历史的阴影。
近千年来,阿拉伯世界一直身处危机之中,饱受外来侵略,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十字军(1096~1291年)都成为阿拉伯人的主人。20世纪初,统治阿拉伯人近500年之久的奥斯曼帝国瓦解,阿拉伯民族刚摆脱土耳其人统治,但迅即又落入英法殖民者之手。二战后阿拉伯国家纷纷获得独立,但很快被卷入美苏两大阵营对抗。
冷战结束后,阿拉伯人不仅遭遇两次伊拉克战争,还面临美反恐战争和民主改造的重压。纵观亚洲四大文明(阿拉伯、波斯、印度、中华文明),近代以来都曾经历衰败与挑战,但另外三个民族都未像阿拉伯民族经历过如此长久的衰败。且现今中、印、伊皆已走出历史阴影,不同程度走上民族复兴之路,但阿拉伯民族依然落魄依旧。因此,此次中东变局是阿拉伯世界百年迷茫、屈辱、愤懑乃至绝望情绪长期郁积的总爆发,体现以“民主”为主要诉求的第二次阿拉伯复兴浪潮的兴起。
二、中东未来的形势演变
截止目前,这场中东风暴已历时10个月,且仍无休止的迹象,仍在持续蔓延、发酵过程中,预计中东波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大动荡与大变革将成为相当长时间内中东的政治主旋律。根据对未来局势发展的预测,可将中东这场剧变分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可称之为革命阶段,它以推翻现政权为主要特征。截止目前,仍处于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又可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即 2010 年年底爆发至 3月19日利比亚战争爆发、3月19日至9月卡扎菲政权落幕、利比亚战争基本结束之后一段时期。预计革命的阶段可能持续1~2年时间。
从目前已经历的两个时间段看,利比亚战争爆发后,中东波呈现了与之前不同的明显特征:
一是抗议潮继续蔓延、扩大,利比亚、叙利亚和也门事态急剧升级。
二是暴力化。抗议潮由前一时期基本上以和平、非暴力特征转向暴力化,武装冲突加剧,各国政府采取强力镇压,流血伤亡大增。利比亚、也门爆发内战,叙利亚未来发展难测,也有内战的风险。
三是出现“二次革命”迹象。******和埃及呈现爆发“二次革命”的迹象,尤其是埃及特征最为明显,穆巴拉克时代的武装力量大权在握,很多“革命者”称“革命尚未成功”,胜利果实被军方篡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