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情志蓝天
23767000000021

第21章 呕心沥血搞预研(2)

1996年,提出了背景机某型的布局方案,包括新的可降低超声速阻力的机身修形方法和新的气动布局概念。设计和加工了5套方案的高、低速风洞试验模型并进行了风洞试验。找出了双******带涡襟翼布局、边条翼布局、三翼面布局、带前缘延伸边条的前翼布局和前翼边条翼布局的气动特点、技术难点以及解决这些难点的手段。提出了在过失速迎角(迎角60度)条件下,影响双垂尾布局纵横向稳定性的流动机理,找到比较合理的双垂尾布置方案。完成了背景机某型的高速气动特性分析工作,在气动布局改进和气动试验模拟两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和研究方案。在超声速阻力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对背景机某型的改进,提高了飞机低亚声速最大升力系数和过失迎角条件下纵横向稳定性。针对背景机又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

先进气动布局研究,把声像作为一种手段,一直跟踪和参加了所有重要项目的研究工作,在试验和工作现场拍摄了大量录像素材,这项工作,每年一集,由课题负责人负责编制和剪裁,资料翔实,学术性强;画面清晰、逼真,多次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先进气动布局课题是一个出成果、出人才的研究课题。在2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老专家一直是这项课题的核心力量,中、青年研究人员从跟着干,学着干,到成为技术骨干,使这项课题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继承性。目前在各个岗位上的骨干人材都是当年课题攻关工作中的技术力量。

经过多年的课题预研及对课题的管理,李天副总师作为预研课题的领军人物他一直坚持:

(1)从需要与可能出发,考虑未来型号的发展,选准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保证预研课题出成果的首要条件。我国的经济实力有限,为使预研经费充分发挥作用,在选定预研课题的方向时,必须密切地与型号需求相结合,围绕新一代飞机所需要的关键技术,确定预研的选题和研究项目。

(2)系统管理,发扬团结协作,联合攻关精神。大型预研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大力发扬团结协作、联合攻关的精神。组成一个团结、协作、和谐、共同攻关的战斗集体,为一个共同目标努力。在技术上,互相之间要开诚布公的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团结一心去攻克技术难关,不扯皮,不互相保密。“人和”是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3)作为主承包单位,要善于发挥各分承包单位的特长,对课题任务和经费做出合理的分配。主承包单位的技术负责人要认真制定每年度各项目的研究内容、考核指标,对能出成果的单位及有较大实用价值的题目要重点支持,在经费有限情况下,要保证重点课题。主承包单位自己更不能多留经费。在技术上发扬民主作风,充分调动专家们的积极性。课题应成立顾问组,请专家顾问参加重大技术问题及关键技术的协商,集中专家智慧,把握课题方向。

(4)召开年会进行技术交流。本课题每年召开一次年会,进行技术交流,是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启发思路、扩充知识面的好机会。也是促进出成果、出人才、检查工作、互相评比、表扬先进、督促后进的好方法。

(5)注意情报资料的收集、跟踪,及时提供新的信息,这是促进预研少走弯路、多出成果的捷径。

《先进气动布局研究》课题的主帅李天主要贡献:

(1)提出课题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2)组织各分课题组攻关,进行技术指导。

(3)亲自提出布局方案及研究参数,亲自参加风洞试验,每年都率领年青同志去哈尔滨及29基地风洞进行选型试验。

(4)推动了我国气动布局的研究及试验设备建设。

(5)“七五”~“十五”每五年的课题总结都是他自己编写,并亲自汇报。

(6)“九五”期间总装备部对预研进行中期评估和五年来检查评比,并由总装备部六局组织专家组进行打分优选课题负责单位,李天副总师亲自汇报,601所再次成为先进气动布局课题负责单位。

(7)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预研课题管理体系,课题组各成员组成一个战斗集体,能战斗、团结、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曾获两次表扬。

(8)组成课题技术顾问组,年会提出方向,指导意义,发挥群体作用和大家智慧。

气动院原627所张家信研究员说:“李天院士平易近人,业务能力很强,从歼13风洞试验我们就在一起。后来搞大型课题,先进气动布局也在一起工作,他组成“国家队”,发挥各单位的特长,每年开年会认真总结,布置新任务。他这个人很有远见,业务水平高,决策能力强,民主作风好,善于团结同志。他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他没有别的爱好,就是踏踏实实地搞科研。这些课题取得了成果,为新一代机设计打下基础,他功不可没。”

协管主控

主动控制预研课题是601所预研课题中的重点,也是国家的重点课题之一,本课题由李明院士主要负责,李天院士协助,李天院士在课题研究中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主动控制技术(ActiveControlTechnology,ACT)是一种能提高飞行性能与作战效能的飞机综合设计技术。主动控制技术的基础和核心是电传操纵;电传操纵是相对常规操纵系统而言的,可以给它下这样的定义:以飞机运动参数为控制对象,以计算机为控制核心,采用余度电信号传输的飞行控制系统。主动控制技术在飞机上的应用不仅仅限于飞行控制系统,还涉及到气动力、飞机结构、推进系统、火控系统及航空电子等诸多方面。主动控制技术的问世给飞机设计师们以更大的自由度,允许他们采用主动控制技术,使飞机的综合性能得到全面优化。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世界上一些技术发达国家积极推进ACT验证计划。其技术验证项目包括:电传操纵、控制增稳、放宽静稳定性、机动载荷控制、飞行包线限制、突风缓和、乘坐品质控制、直接控制主动颤振抑制综合飞行—火力—推力控制等。推行这些技术验证计划的目的是利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余度技术充分发挥飞机的潜力,提高飞机性能,改善操纵品质,使飞行员进行无忧虑机动,减少飞机重量与成本,有效提高飞机作战效能和生存力。主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使飞机设计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它同飞机气动力布局,推进装置选择及结构设计一起,构成了现代飞机设计的四大支柱。20余年实践已经证明,配备电传操纵的飞机具有最好的性能。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的开发一直是航空领域的热点。1979年,在三机部徐昌裕副部长直接主持下编制的航空科研发展规划中,将主动控制技术的开发研究作为重大关键课题列入航空科研发展规划。并确定了同时开发模拟式和数字式两种电传操纵系统和实现若干ACT功能;先单轴后三轴;采用两种验证机(歼教6和歼8);以及对其他ACT功能进行专题先行研究的总体发展方案。我国的ACT研究由此起步。

时过2年,歼教6验证机计划进展不够理想,主要是作为总体设计单位缺乏飞机设计经验,也缺乏完整的气动力数据。此时歼8飞机日益成熟,具备了作为ACT验证机的条件,由于预研经费有限,无法支持两种验证机计划并行开展。当时的科技局长管德与601所协商可否提前使用歼8作为ACT的验证机,以加速ACT技术开发进程。1982年,以601所李明副总师为首的工作小组,经过调研与论证,以所的名义上报了《对歼8ACT验证机可行性的初步看法》的报告。文中就歼8ACT验证机的使命;验证机的方案考虑(飞机选择,验证机的飞行范围,总体布置调整设想,对电传操纵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技术要求,以及数字式与模拟式两个单轴系统主要部件的统一等);系统的地面试验与试飞方案;研制计划等方面提出了建议。1982年11月,航空工业部领导采纳了601所建议,决定停止歼教6ACT验证机研制,提前使用歼8作为ACT验证机,并决定601所为ACT验证机总体设计单位,与609所、618所、631所和沈飞公司一道共同执行歼8ACT验证机计划。

主动控制技术研究与试飞验证,是一项多专业,多单位联合工作的大型系统工程,无论是模拟式,还是数字式电传系统的研制与试飞验证,都是按系统工程方法进行管理的。601所是课题总承包单位,由部(院)任命了两条指挥系统:一是行政指挥系统,由参加研制各单位的行政负责人组成,负责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课题按进度完成。二是主任工程师系统,由飞机、系统和试飞单位技术负责人组成,负责技术决策、技术攻关,保证整个课题最终技术目标的实现。在总承包单位设立ACT系统工程办公室,办公室在部(院)主管处和主任工程师的双重领导下,负责制定年度计划、工作制度、合同管理办法,进行技术协调,经费分配、ACT工作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落实。

根据部(院)主管部门的意图,由总承包单位与各研制单位签订技术经济合同,同时由部下达指令性计划,实行指令性计划下的合同管理。院主管部门对各研制单位的进度计划及分工可实施行政干预。

“六五”期间,601所在航空工业部预研课题中,李天除负责的边条翼布局研究外,还参加由李明院士负责的一项航空工业部重点预研项目———主动控制技术,当时李明是室主任,任务是研制纵向模拟式电传操纵系统,在歼8上进行验证。李天当时是气动组组长,主要负责为飞控专业提供相关的气动数据(包括舵面铰链力矩)以及迎角传感器的风洞试验等工作。迎角传感器的风洞试验是在国内第一次开展,主要是给出真实迎角与测试迎角的修正量。在当时13室于相舜的参与下,完成了该试验,给出了修正量,后来试飞证明该数据是正确的。通过5年的预研,基本摸清了模拟式电传的工作原理,控制设计方法以及航机和计算机的设计要求,并开始向在歼8飞机进行工程验证转化。参加该项研究的单位有618所、609所和631所等,李天于1985年10月调到总师办后,所领导曾让他协助李明负责组织领导模拟式电传系统的研究,李明当时因“八二工程”任务比较重,常出国,这期间的一些协调会,技术讨论会就由李天主持。到1987年11月首飞前一个多月,李明不在国内,首飞工作601所由李天负责,当时ACT也成立了办公室,主任为张德发。航空工业部科技局飞机处处长金淑惠常驻沈阳,为保证首飞安全上天,当时顾总作为行政技术总指挥来沈蹲点和检查工作,李天陪同每天去112厂深入现场或开技术讨论会。经过一个多月全机地面试验,系统正常可靠,定于1987年某月某日上天,首飞文件601所由李天签字同意放飞,试飞成功了,为ACT开创了道路。后来李天又参加了歼8Ⅱ单轴数字方案研究及三轴数字式立项报告的起草和多次方案讨论工作。从1990年开始因负责总体综合设计、对俄合作及其他预研工作而不再参与ACT的工作了。

以601所为总设计师单位自主开发的主动控制技术,从1982年起至今已走过了艰辛曲折的道路。参研人员团结拼搏,勇于实践,严谨求实,艰苦创业,先后圆满完成了纵向模拟式电传系统、纵向数字式电传系统和三轴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研制及在ACT验证机上的试飞验证任务。掌握了技术,获得了经验,为国家争了光,为人民争了气。可以无愧地说,601所为开发飞机高新设计技术,提高我国飞控技术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原总公司飞机处金淑惠处长回忆说:“李天在主动控制课题研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这个人很豁达,很好相处,很容易交流,他和上下级及兄弟单位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好。人显得很大气,和他一起干工作很痛快,他处事很果断,观点很明确,决策很快,从不拖泥带水。从“六五”~“九五”期间,航空预研课题研究中,李天功劳很大,他这个人眼光看的很远,很前沿。不光在气动、总体上,在飞机其他系统他也知道,知识面很广。他牵头搞课题,思路清晰,完整,很刻苦,很下功夫。他站得高,看得远,跟踪国外先进技术、有一套完整思路,带动航空工业技术发展起了很大作用。601所的领导、干部责任心强,对工作特别重视。李天搞预研课题,不是学究式的,他是按型号需要紧密结合。搞隐身技术、搞主动控制技术、搞推力矢量、搞飞机综合设计,等等,都是亲自抓、亲自参加,做风洞试验,他把研究成果、数据都是毫无保留地提供出来,团结大家一块解决实际问题,出现问题,仔细查找原因,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研究成果不是束之高阁,而是结合型号任务、突破性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他是起到引领性和开创性的作用,在这些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