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情志蓝天
23767000000030

第30章 多年艰辛铸利剑(2)

5.创造性地完成了新一代战斗机布局的气动与隐身设计

10多年来,李天带领研究团队利用自主开发的软件,采用涡控方法、隐身技术及总体综合优化技术,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边条翼、前翼和三翼面等30多种先进布局方案,掌握了各种布局特点及部件干扰机理,设计出一种三翼面布局的新一代战斗机方案。该布局方案采用双******身融体兼顾了亚超声速升阻特性,采用带前缘延伸边条的近耦合三翼面布局保证了飞机的大迎角纵横向控制能力,采用机头加棱边,外倾双垂尾,机尾翼前后缘互相平行,斜切进气口,S形进气道,精心设计缝隙、台阶等次级散射源,武器内埋及面积修型等措施并达到了隐身要求。2001年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6.建立了先进的隐身进气道设计方法

新一代战斗机要求在隐身前提下保证最大马赫数的高性能,采用常规的不可调进气道难以满足要求,通过大量的计算及风洞试验,对双斜切及鼓包式两种隐身进气道进行了系统的多参数研究,提出了两种进气道的设计原则并建立了设计方法。采用此方法设计出的新一代战斗机两种进气道方案,通过风洞试验及隐身测试均达到设计指标,已在布局方案中采用。

李天是我国诸多前沿学科研究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从“七五”开始,他就主持领导了航空预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先进气动布局、总体综合设计技术、隐身技术、舰载机特殊关键技术和推力矢量技术等科研项目,都体现着当时国内航空领域的尖端技术。如今,他又在为航空领域2030规划和“十二五”重点预研项目论证日夜操劳,他还与顾诵芬院士等提出了如何发展我国变体飞行器及快速进入空间方法的建议等。

在学术研究上,他紧紧跟踪美国、俄罗斯和西欧等先进国家的航空发展趋势。他主持编译了大量有关国外先进航空技术的文献资料,其中很多有关俄罗斯、西欧的重要文献他都是亲自校稿。在型号研制和预研工作中,他总能把最新的科研思想和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在他的领导下,601所在上述航空领域的学术水平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技术文献

李天院士先后论证并组织课题组研究各种关键技术80个专题,形成各种技术报告883余篇。其中发表学术报告33份,学术论坛报告5篇,主编设计指南3册,编写设计手册4部,编写各类技术研究报告40份,领导课题组编写及审查技术研究报告804篇。具体内容详见附录二。

气动院金凤武与李天院士一起进行声像跟踪时介绍说:“我们课题组在‘七五’规划里就正式列入攻关的队伍中,我们跟随李天院士参加课题组织的活动,课题汇报会,年终总结,定期检查各子课题工作完成情况,召开座谈会及技术交流会,李天院士到现场总结发言,布置下个五年规划的各子课题的任务,考核点……”

“李天院士下到车间,检查模型加工、部件加工的质量,加工的速度……都用录像的手段,真实的录下素材,这也是声像跟踪的考核的目标。每5年都要编辑一部全面反映先进气动布局工作的录像成片。录像片的总体策划,每段解说词都要由李天院士精心推敲,亲自完成。在跟踪4个五年规划中,在李天院士的带领下,完成了十几部可喜可赞的累累硕果。”具体成片如下:

(1)未来战斗机先进气动布局研究第一集(片长:26分钟,1987年完成)。

(2)未来战斗机先进气动布局研究第二集(片长:28分钟,1988年完成)。

(3)未来战斗机先进气动布局研究第三集修改版(片长:37分钟,1989年完成)。

(4)未来战斗机先进气动布局研究第三集(片长:20分钟,1989年完成)。

(5)未来战斗机先进气动布局研究第四集(片长:30分钟,1990年完成)。

(6)未来战斗机先进气动布局研究综合片(片长:16分钟,1990年完成,荣获部级三等奖)。

(7)先进气动布局研究汇报片(片长:8分钟38秒,1994年完成)。

(8)军用战斗机先进气动布局研究(片长:15分钟,1995年完成)。

(9)先进气动布局96型课题低速试验(片长:9分钟16秒,1997年完成)。

(10)新一代战斗机气动布局研究13.3.1(片长:12分钟,1998年完成)。

(11)新一代战斗机先进气动布局研究———“九五”工作汇报片(片长:15分钟,高为民在现场编辑指导,2000年完成)。

(12)新一代军用飞机气动问题研究———2005年工作会议(片长:26分钟,2005年完成)。

(13)新一代军用飞机气动问题研究41313———“十五”工作汇报片(片长:12分钟,由黎军在现场指导编辑,2005年12月完成)。

“上述的声像成片,科学地、真实地再现了李天院士在‘七五’~‘十五’期间带领先进气动布局攻关团队成员具体的工作态度、精神风貌,每部成片中一个个镜头、一幅幅画面、一句句的解说词,都是李天院士在工作中真实写照,不仅完成攻关的总目标,同时锻炼了一支声像跟踪科技人员队伍。李天院士是我们的好老师,好领导!他是我永生学习的榜样,他拼搏的敬业精神永远是我们科研战线上创新的典范。”

远景绘蓝

在新一代飞机的研发进展过程中,李天院士经常亲临设计一线指导工作,会同各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解决总体隐身气动设计一体化疑难问题,有时与大家连续在计算机前研究方案的关键布局及更改,在保证飞机的气动力特性和性能的前提下,力求使气动布局满足各专业的要求。他亲自对布局修改提出方案,随时关注风洞试验进展情况,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前瞻性建议和方案,从而保证了该项任务的各个时间节点。该项工作进行到今天,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汗水。可以说,李天院士十几年的艰辛探索尽心尽力,为新一代飞机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就是新机的开拓者。

为研究新一代飞机进气对气动特性影响,气动室内曾组织多次技术研讨,确定了几个研究方向:①进行不同堵锥方式的对比风洞试验。②进行国外通气模型的设计、试验技术收集,以及利用对俄合作的机会开展形式不同的节流措施内流阻力特性试验研究。③利用CFD技术探索内流流动特性。他多次参加技术讨论并提出指导性意见,他特别强调要利用苏-27飞机引进的技术契机,向俄罗斯专家学习通气模型的设计和试验经验。

通过反复对比试验和计算分析,突破了通气模型的设计和试验技术,修订了过去沿用的二代机的通气模型设计方法。相对旧的通气模型设计方法,新方法提高了试验精准度,能够获得更准确的飞机阻力特性。

2000年4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飞机总体综合设计技术课题年会,会议由课题组长李天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总装备部刘胜局长,张耀副秘书长,孙义东参谋,中航科技委顾诵芬院士,空军编研室朱荣昌主任及鲍永生参谋,中航一集团科技局华俊副局长,金淑惠处长等,以及601所、611所、626所、627所和628所等参研单位的课题人员。李天汇报了课题的进展情况。顾院士首先发言,肯定了课题取得的成果,特别是在飞机布局的气动和隐身特性方面有较大的突破,他在介绍了下一代战斗机的特点之后,提出希望课题组在气动与隐身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多下功夫,争取有新的突破和掌握先进的设计方法。刘胜局长说是来给课题组打气和撑腰的,要坚定不移的把新一代飞机的预研搞下去,他讲了为什么要搞的必要性和下一步如何做,他要求在“十五”期间把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向实用性方向进展。张耀副秘书长提出课题取得了重要进展,看到了希望,组成“国家队”,坚持不懈的搞预研,成绩显著,对今后航空事业发展有重要影响。这次会议为“十五”该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增强了课题组的信心。李天在总结了“九五”预研成果的基础上,领导课题组与总装备部六局、空军预研办和中航科技局共同开始编制“十五”该课题的研究计划。这里说明一点,“九五”期间该课题是由总装备部及中航总来管理的,到“九五”末期,总装备部提出让空军管理背景项目,为此空军成立了预研办,开始介入和参与该课题的管理。从“十五”开始,该课题以准型号搞预研,以空军预研办为主要管理者,总装备部及中航协助。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总装备部和空军联合中航科技局召开多次会议,研究、布置和讨论“十五”预研课题指南的编写和“十五”规划的制定。李天作为601所预研的负责人,带领各专业技术骨干参加会议和组织编写工作,飞机总体综合技术课题他亲自编写。期间,李天作为总装备部飞机总体专业技术组的成员,与空军的黄诚,611所的谢品利用一周多时间完成了总装备部下达的国防关键技术之一《武器平台总体技术》报告的编写工作。

“十五”期间飞机总体综合技术被总装备部和空军列为预研的重中之重,其他许多课题也是围绕该课题开展预研。强调了本课题的准型号性质,由概念研究转向准工程研制,并对其他各专业提出需求牵引。该课题“十五”主要研究目标是:

(1)完成1~2种性能先进的新一代飞机的总体方案;

(2)提供新的减阻措施以及先进进气道和内埋弹舱设计方案;

(3)给出满足总体、重量和结构强度要求以及制造工艺可行的结构布局方案模拟打样的电子样机;

(4)提出对飞机系统,机载设备及武器系统设计的技术要求。

从2001年初开始,李天领导601所该课题组的同志对“98”方案进行深入细致的优化和工程可实现性研究,重点对飞机外形进行理论计算、优化及风洞试验验证,对飞机的结构、系统设备进行协调和布置,使其达到工程可实现的目的。经过两年的工作,形成了“98-02”方案,通过风洞和暗室测试,其性能较“98”方案有进一步的提高。期间,李天还不辞辛苦,多次带领相关专业的人员与发动机、机电、航电和武器等各所的技术人员进行需求牵引的交流,技术方案的协调,推进了方案的工程可实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