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情志蓝天
23767000000041

第41章 平生磊落信步行(1)

李天院士多年如一日为航空科研事业而求索。他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他的言行和他的工作态度真正体现出“团结拼搏、严谨求实、艰苦创新、献身航空”的601所的精神。他是航空科研知识分子优秀代表,他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团结同志、办事认真,凡事他总是先考虑别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他总是默默耕耘、淡泊名利、不计报酬,一心扑在航空科研事业上。尽管在事业中做出了非凡的成绩,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尊崇,但他始终保持一个普通人的心态和同志们在一起,哪怕是最艰苦的地方、最累的地方也和大家一起动手工作。真抓实干、不辞辛苦,无论遇到多么复杂的问题都能仔细分析、认真处理,都能得到合理的解决。他关心同志,热心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他言必行、行必果。他的一言一行使人敬佩。

德高望重诚信谦,

科研同舟结情缘。

平生磊落襟怀坦,

润物无声树典范。

团结协作

李天院士在国内气动界享有很高威望,作为国家和集团多个重要研究课题的总负责人,他凭借其在专业领域的斐然成就和富有感召力的人格魅力,充分调动起各参研单位的积极性,使整个课题组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凭他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民主作风、公平公正、大公无私、身先示范、讲究诚信和团结协作精神成为重要预研课题的“国家队”的领军人物。许多参研单位在他的指导下,在课题研究许多方面均有所创新和突破,他所主持的大型课题多次获得国家和集团的大奖,他在各协作单位中享有很高威信。参研单位人员对他的专业能力、管理水平和高尚人品有口皆碑,纷纷表示愿意与其长期合作。他们感觉课题组具有非常浓厚的学术气氛,能够出成果、出人才,而且在他的领导下各单位之间和谐共处,像一个大家庭,让人心情愉悦。

李天院士不仅关注本单位的技术发展,而且关心其他科研单位的发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共同努力,使我国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成为航空大国和强国。他大力支持有创新愿望和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并时时刻刻关心、关注、指导他们的研究工作,并给予悉心帮助。在“973”重大课题《雷达低可探测飞行器外形隐身机理研究》(北航为组长单位,共4个单位作为研究主体单位)中,李天作为专家组组长与首席专家武哲一起奔波于北京、绵阳和成都等地,他关注研究的进度,严格把关,注重每一个关键细节、每一个数据,确保了研究的正确性和时效性,使所有的参研单位深受感动,从内心里敬服并感激他的付出。

李天院士不仅是飞机设计专家,在气动布局设计、隐身技术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创造性工作,他还对气动力基础研究,对气动院的未来发展十分关心,同时倾注了心血和汗水。气动布局设计和研究,主要依靠风洞试验。气动院与601所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原626所科技处处长黄春霞说:“可以说,气动院气动力设计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李天的指导与帮助。”由601所牵头的《先进气动布局研究》课题,从“八五”开始,气动院(原626、627所)就参加了,当时由李天担任整个项目团队的领头人。626所研究机翼平面形状,627所研究三翼面布局。从“八五”至“十一五”,李天一直是整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在他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626所在《先进气动布局研究》中,锻炼成长了一批人,他们的设计能力和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最近几年,从“94”方案、“96”方案到“98”方案研究中,气动院建立起了机翼平面形状系列数据库,里面有上百种机翼平面形状。机翼平面形状设计也是气动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动院的设计能力与水平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一改只是一个“吹风匠”的偏见,用自己学习和掌握的气动设计知识,能对型号数据进行分析,这些能力的提升与李天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现代战斗机都携带大量的武器装备,大型的军用运输机装有大量的军需物资等。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将需要投放或发射相应的武器装备。如何保证这些装备在投放、发射过程中不危及母机和相邻挂物的安全,同时保证投放发射准确命中目标,需要在风洞中模拟这些气动特性的测量。这是现代飞行器性能测量中必不可少的试验项目,但是在风洞中模拟是相当困难的。外挂物模型的位置、运动速度、行程范围、模型姿态的确定、数据信号的采集处理、模型运动轨迹的模拟,等等。FC-2风洞要上CTS仿真试验系统,系统的方案需要论证,上述问题怎样解决,关键时刻,得到了李天的悉心指导、热情帮助。一次次的方案选取、计算,如何确定使用的距离限制、定位的准确、数据的使用,每一步都凝结了他的汗水和心血。2000年,气动院的方案评审在北京顺利通过,当时参加评审的有集团公司领导、总装备部、空军装备部、国防科工委的领导和型号单位的有关专家,李天是评审组组长。

2005年,CTS系统研制成功,在1.2米风洞投入使用,也就是说在气动院的FC-2风洞中实现了该技术,能够进行多外挂物投放及发射轨迹的模拟,并能够准确获得外挂物的运行轨迹和其在不同位置的气动特性,得到了用户的肯定。

某重型战斗机是先进战斗机,其先进的气动性能需要自己去测量,而其不同寻常的布局形式,气动院从来没有遇到过,特别是其细长的机身尾部无法采用常规的形式测量,必须采用局部放大的形式,但这样就改变了飞机本身的气动性能。他们请教李天,在他的启示、指导下,采用局部放大、外式天平进行尾部支撑测量方法,同时采用腹部支撑形式修正。经过反复摸索,CFD计算分析,终于得到了合适的放大范围,利用尾部和腹部支撑两种方式修形,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后经过不同风洞验证,数据是可信的,证明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为气动院开拓了视野,为今后完成类似的外形布局风洞试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今,走进哈尔滨的气动院办公大楼我们看到了李天的办公室,他成为了气动院的特聘高级技术顾问。

原626所总师程厚梅说:“李天这个人干工作就是全身心的投入,他牵头的课题,从不指手画脚地乱指挥,总是亲自参加到实践中去,亲自试验、亲自计算、亲自写报告。确实怀着一颗航空人赤子之心,发挥带头作用。和他打交道多年,他这个人具有求实精神,很重视基础研究。在预研课题中,他认真负责,开动脑筋,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中,他从不钻到钱眼里,而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把有限的经费,精打细算,合理分配,充分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用小钱办大事。鼓励大家多出成果。他对工作抓得很紧,开会时也抓紧时间,从不拖延,快去快回。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把兄弟单位、院校的专家学者团结到一起。他基础好,水平高,自己的目标明确。对每个单位的要求也非常清楚,突出每个单位的优势,发挥每个院校的长处,公正、公平的分配科研经费,让大家心服口服。他谦虚谨慎、尊重别人,和大家关系都很好,能够很好地处理各种矛盾,各种问题。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气动院金凤武回忆与李天院士一起工作的往事谈道:“李天院士担任《未来战斗机先进气动布局研究》课题组长时,课题下设十几个子课题,《科技声像跟踪》也是其中子课题之一。从‘七五’~‘十五’期间与李天院士共事20多年。李天受到全课题人员的尊敬和敬仰。他谦虚、严谨、作风正派,工作中是一位严师,为人师表,有创新精神,善于攻关,带领各方面有技术特长的专家、教授、学者打硬仗,是一位优秀的组织者、领导者、参与者。他关心同事,与下属的工作人员打成一片,从没有大专家、大学者的架子。他就是我们心中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大哥。在李天院士的领导下,先进气动布局课题攻关项目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达到了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填补了空白。”

在29基地,我们见到了科技将军朱国林。他说:“在气动力方面李天是顶梁柱,在顾诵芬院士的指导下,引领了战斗机在气动力方面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李天一直在做气动力研究,这是国防科工委跨行业项目,当时代表国家水平。李天牵头,把整个战斗机气动布局研究牵头做起来。对于601所来说,从歼8飞机、新一代飞机到重点型号飞机以及改进改型,在气动设计研究方面,601所李天无疑是技术的领头人,有独到的见解,如对三翼面布局有很深的研究。对新的事物他也很敏感,如计算空气动力学,在气动方面,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李天很专、很强,在多次大型会议上,都有李天引领性的发言。”

“李天为人谦和,待人诚恳,团结、包容。他在ACT项目中做了大量工作,飞控与气动力的结合,多学科、综合技术,气动吹风,操稳计算等方面,他都做了很多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更重视整个团队的团结、协作,自己却在背后做工作。成果评审时,他却把别人排在前头,自己只是踏踏实实做工作。”

李天在预研工作上给了院校很大的支持。对高校来说,李天站得高,看得远。他认为,高校是一个重要的智力库,应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从空气动力学应用、飞行力学和气动弹性等方面一直给予支持,选教师、选题目进行研究,在预研的整体规划上开展得非常好,对专业人员素质、手段上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不断取得新成果。李天院士也关心航空高等院校的发展和建设,南航航空宇航学院院长赵宁说:“李天院士在气动、稳身和飞机设计等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飞机研制的重大技术难题,尤其在国内先进飞机气动布局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航空界颇负盛名。李天院士在负责型号研制任务的同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预先研究,注重发挥高校科研力量在飞机设计、气动布局和隐身技术等预研领域的作用。在李天院士负责的国防预研课题中,推进了多项与高校的合作项目,其中南航也承担了较多任务。如我院承担的合作项目《大迎角非对称涡系及侧力的特性及控制》,取得创造性成果,获2005年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国政协委员西工大高正红教授说:“李天院士从事的预研课题前瞻性比较强,很多东西都是新的。1990年,刚刚提出气动隐身,尤其在外形隐身概念,气动隐身怎样融合,外形设计气动/隐身一体化综合设计等是一系列大难题,他领导我们攻关。‘九五’、‘十五’两个五年规划期间,研究所与院校有非常好的合作。这种合作很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充分发挥了院校的特点,院校的基础研究与所里的型号要求相结合起来,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站在了国内的领先地位,为国家后续新一代飞机的设计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院长符松博士说:“601所和清华大学创办了‘联合研究中心’,这是孙聪所长在位时成立的,对科研所和高等院校理论研究与科研实际相结合迈出了一大步,科研题目到院校来做,理论联系实际,双方都能受益。李天院士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他看问题很准,所里需要清华理论基础好的特点,学生又能参加科研工作,可以提高实践能力,这样的结合协作对国家、对单位、对学校、对学生都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