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情志蓝天
23767000000045

第45章 与时俱进再登攀(2)

航空产业由张彦仲院士任组长,李天院士任副组长,成员包括顾诵芬院士,陈一坚院士、刘大响院士、冯培德院士,尹泽勇院士、李未院士、李家春院士以及科技委崔德刚研究员、杨新军研究员和商飞原640所总师吴兴世研究员等。第一次会议于5月10日在北京工程院召开,除课题组员外,工程院党委书记周济院士也参加了会议。大家讨论了报告框架以及航空领域应列出的专项,初步确定大客(C919)、支线客机(ARJ-21及发展型)、通用飞机及民用直升机、涡桨及涡轴发动机、空管和地面航空电子、民机航空电子等产业为新兴产业。会上进行了分工,通用飞机由顾总和李天负责,吴兴世负责大客及支线客机,发动机由刘大响及尹泽勇负责,航空电子由冯培德和李未负责,统稿由陈少军及杨新军负责。7月初开第二次会对初稿进行了讨论和修改。10月,工程院召集各领域的组长和副组长开会,审查了总报告,李天参加了会议,会后组织陈少军、杨新军对稿件进行了修改,于年底上报了工程院。

3.院士资金

2005年12月30日,沈阳市副市长邹大挺、沈阳市科协党组书记王运升、副主席李力、秘书长刘丰、组宣部部长王****和学会部部长贾德海等领导来601所祝贺李天当选中科院院士。601所所长、总设计师孙聪,党委书记李燕,中科院院士李天,工会主席张葆晨,以及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祝贺仪式。邹副市长代表沈阳市政府对李天当选中科院院士表示祝贺,宣读了沈阳市政府的贺信,并为李天院士送上了鲜花。

邹副市长说,感谢601所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的优良环境,培养了李天院士等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并且601所本身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未来5年,是沈阳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包括601所在内的驻沈单位与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为沈阳更好地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所长孙聪代表601所对邹副市长和科协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党委书记李燕说,李天是航空系统内的知名专家,在所内也是非常受人尊重的,除了个人努力之外,与沈阳市政府,市科协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最后,李天院士说,能够当选中科院院士是科技界对601所和我本人的肯定。今后,将一如既往地为601所工作,通过传、帮、带,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为振兴沈阳做出自己的贡献。

座谈结束后,在所领导和李天院士的陪同下,邹副市长一行参观了601所展览室和综合设计大楼文化走廊。

2006年1月24日下午,沈阳市委副书记苏宏章、副市长邹大挺、市委副秘书长谢国富和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连加诚等领导来所慰问李天院士。

沈阳市领导慰问李天院士(左二)

市委副书记苏宏章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李天院士表示祝贺,同时对全所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慰问。苏宏章说,多年来,601所为沈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党和国家领导人对601所的发展非常关注。今后,市委和市政府要进一步支持601所的工作,希望601所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为国家和沈阳培养更多的高级人才,为国防建设和沈阳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会上,苏宏章宣布,从今年起沈阳市政府将为每个新当选的两院院士资助500万元科研支持资金,用于支持院士科研和创新活动。2005年10月,沈阳市有两位新当选的院士,另一位是东北大学的王国栋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宏章副书记说,这是沈阳市首次向院士发放的大额科研支持资金,当前全国地区间、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突出表现在人才方面的竞争,特别是高端人才的竞争。高端人才队伍的规模和质量,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体现,决定着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潜力。目前,沈阳市已有院士27人,但远远不够。沈阳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确立了人才强市战略,将其上升到战略高度来认真对待、切实推进。尤其是针对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我们制定了《沈阳市高端人才培养开发计划》,其中,为新引进和新当选的院士提供500万元科研支持资金,就是沈阳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所长、总设计师孙聪,党委书记李燕,副所长赵波、孙志德、奚继兴,李天院士,专务董惠新,工会主席张葆晨等领导的陪同下,市领导参观了601所展室,并合影留念。

2007年7月6日,沈阳市副市长赵长义,市政府副秘书长张福乐,人事局局长陈仲兴及有关部门领导一行10余人,前往601所为李天院士颁发科研支持资金500万元。科研支持资金是沈阳市首次发放的针对院士个人的大额科研支持款项。李天是首批得到科研支持资金的两位院士之一。

在颁发资金仪式现场,赵长义副市长为李天院士颁发了科研支持资金支票500万元。赵长义说,目前,沈阳市已进入又好又快的发展期,因此更要重视人才培养工作,颁发科研支持资金是沈阳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他强调,沈阳市的振兴发展离不开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为新当选的院士颁发资金,意义在于激励所有人不断进取,鼓励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努力创造人才振兴的时代。同时,通过奖励,加大全社会关心、支持对院士的培养。他希望,601所多出院士,多培养领军人才,为国家的飞机制造业多作贡献。

李天院士长期以来从事飞机气动设计和隐身技术研究工作,为飞机气动布局改进发展及新技术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首批享受市委市政府颁发科研支持资金的院士之一,李天深感荣幸,同时深深体会到市委市政府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和对人才的亲切关怀。他表示,一定不辜负市领导的期望,使用好支持资金,为航空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所长孙聪说,这次李天院士获得科研支持资金,不仅是李天个人的荣誉,也是601所的荣誉。这是沈阳市推进科技创新的重大举措,彰显出沈阳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营造环境和创新发展的风采。他代表全所干部职工表示,要选好航空技术优势和沈阳市科技发展的对接点,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继续做好科技创新工作和为沈阳市的振兴做出贡献。

作为沈阳市首批获得500万元科研支持资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与所领导商量决定用这笔专款建立一个先进的军民两用的飞行器设计仿真实验室。他说:“我要打造一个新一代飞机的研发平台,带起一支航空科技的年轻团队,为沈阳军用、民用航空产业发展尽一份力。”“让中国的航空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是我最大的心愿。而沈阳市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对于科研人员的支持,让我如虎添翼。”一提起沈阳市为院士们提供的科研基金支持,李天就特别兴奋。他说,这在全国其他省市是没有先例的。

目前,该仿真实验室已初具规模,可以为军、民飞行器初步设计提供较准确而可靠的方法和手段,并在型号设计中发挥了作用。

李天院士独具慧眼,高瞻远瞩,用自己的院士基金,与英国大学世界知名的教授合作,进行目前仍为世界难题———大迎角非定常气动/飞行控制综合设计技术的研究,就其工作机理、建模与分析方法、风洞技术、操稳分析及控制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制定了下一步的合作计划。

变体飞机

人类的航空百年辉煌,产生了基于固定翼与旋翼两类飞行器的一个成熟的航空产业。人类研制的各种飞行器由飞鸟梦而始,但飞行原理却与扑翼飞全然不同。固定翼飞机的升力来自机翼相对于空气前行时,气流作用于机翼上下两表面(类似风筝)所形成的气压差。旋翼飞行器的升力来自当翼面受到驱动在空气中环行时,空气对其产生不间断的反作用力(上下表面也有一定的气压差)。

在实现扑翼飞行之前,作为一个重要的阶段,人类将十分关注可变体飞行。可变体飞行器通过自主感知速度、压力等环境参数,可按指令弯曲、扭转成不同结构形状,以主动改变外形来适合不同飞行任务和飞行条件下的性能要求。可变体飞行器的优点是,可以兼顾高低速飞行性能,提高机动性与续航性能,改善操纵稳定性,改善飞机的任务适应能力,以减少飞机种类,增强通用性。目前对可变体飞机有一个变体量的界定,按美国DARPA的定义,通过柔性结构自适应,可控的几何形状至少产生200%的展弦比变化,50%的机翼面积变化,5度的机翼扭转角变化和20度的后掠角变化,才能称为可变体飞机。可变体飞行器涉及众多技术领域,如变形体空气动力学、微流体力学、智能流动控制、动力装置与新型高效能源,以及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主要的技术挑战有:可变体飞行器气动原理和气动性能预测,变形过程中的飞行稳定性与操纵性,轻质高强抗疲劳的结构/功能一体化新材料,形状记忆复合材料及其有源、无源的变形控制,可变体飞行器结构的力学建模与设计,气动弹性问题,以及先进传感器与作动机构等。

中国科学院学部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建议是学部的重要职能。李天院士所在的技术科学部为发挥院士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每年都向学部的院士征集对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的咨询研究和学科发展战略立项建议,以发挥好学部的决策咨询作用和学术的引领作用。

每年年初,学部都向院士们发出通知,希望院士们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及国土安全方面问题提出咨询建议。2006年初,顾院士与李天商量是以发展民用航空问题还是发展变体飞机问题提出咨询项目。对如何发展小型民用飞机,顾院士有许多想法,但考虑到中国当时空域还未开放,大飞机刚刚启动,问题较多,发展思路不太清晰;相反,变体飞机的研究,随着智能材料、微电子、控制和仿生学等的发展,在国外已成为热点的问题,美国已将变体飞机技术确定为保持21世纪武器装备领先必须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我国目前还是零散的各自开展机理研究,差距较大。由于变体飞行器的多学科属性,涉及材料科学、微电子、计算机、能源、动力(如超声电机)、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力学等学科,而且最后是要集成起来才能很好发展出新的飞行器。各专业如果只按各自专业的发展独立研究是搞不出创新的飞行器来,必须集合各专业的专家进行综合研究。所以,两人决定选变体飞机较合适。

我国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此相关专业的研究刚刚起步,如何发展还没有规划,因此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义不容辞地应该来推动此项研究的开展,以推动航空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因此,在2006年下半年他们俩人共同商定以如何发展我国变体飞机的问题向学部提出咨询研究项目,他们分头收集国外有关变体飞行器方面的资料,顾院士把收集到的许多资料寄给李院士,两人商定了编写大纲后,由李院士执笔进行撰写。李院士写好初稿,经顾院士修改后成文,于2006年底,将申请书提交中科院技术科学部。申请书内容包括:引言、项目的发展现状和意义、项目预期达到的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工作基础、工作计划及进度安排,以及主要参加人员等。2007年3月,李天代表课题组向技术科学部常委汇报了开展该项目的背景,重要意义和国内外现状,研究目标及内容,以及我们的对策。得到了常委们的赞同。2007年5月初,该项目经技术科学部常委会讨论通过批准立项,项目的目标是通过课题组专家集体研究,提出我国发展变体飞行器技术途径的建议。

变体飞行器是一种仿鸟类的飞行器,它能在各种飞行状态中连续光顺地改变几何形状。由于结构材料和设计技术的限制,目前,飞机的机翼结构是刚性的。

从航空科学诞生时开始,人们就一直梦想能设计像鸟类那样的飞行器,根据不同飞行状态调整机翼的形状,在各种飞行状态下都达到最优的性能。由于结构材料和设计技术的限制,这个梦想始终没能实现。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研究可变后掠的机翼,由于机构、控制的难点,直到60年代中才研制出F-111等可变后掠翼战斗机,但由于重量代价太大,性能不好而不再采用。

近20年来,随着智能材料与结构、复合材料结构、微电子、控制和仿生学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可以将驱动器和传感器紧密地融合在结构中,同时将控制、逻辑电路和信号处理器等无缝集成到飞行器的机翼上,对不断改变的飞行条件做出响应,可光滑而连续地改变机翼的几何形状,从而为设计变体飞行器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