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新编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
23767500000010

第10章 常见运动型病症及运动损伤(1)

(四)周计划和日计划范例

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人体必须承受运动荷载(简称运动量)。运动量犹如作用于人体的一个刺激量,正常情况下这种刺激对促进人体的健康都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对人体都是一种良性刺激。在承受同一刺激量时,由于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甚至有时已处于病理状态,就会引起不同的生理反应。锻炼者必须分清这些反应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还是疾病,以便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或者有效的防治,并相应地调整训练计划或运动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当运动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一节 常见运动型病症及其防治

一、运动性昏厥

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由于脑部缺血或脑血管痉挛,而引起的暂时性知觉丧失现象,称为运动性晕厥。

(一)原因

多是因局部血管造成的暂时性脑缺血并伴有脑干网状结构血液的减少所致。特别是在赛跑后立即停止不动,由于下肢毛细血管和静脉失去了肌肉收缩时对它们的节律性挤压作用,加上血液本身受到的重力影响,致使大量血液积聚在下肢舒张的血管中,造成回心血流量和心输出量的减少,使脑部供血不足,就可引起晕厥,也称作“重力性休克”。

(二)征象

晕厥前,常伴有身体软弱、头昏、目眩、耳鸣、面色苍白等症状。晕厥后,手脚发凉、脉搏跳动缓慢而弱、血压降低、呼吸迟缓、恶心呕吐、意识不清或丧失等。一般轻度晕厥,休息片刻后,症状就会明显减轻。重度晕厥,身体和意识恢复要稍长一些时间,清醒后仍伴有头痛、头晕、精神不佳等症状。

(三)处理

当晕厥症状出现后,应减轻或停止运动,进行慢走、蹲下或平卧休息,症状就可逐渐消失。如果晕厥比较严重,应让病员安静平卧,抬高足部,注意保暖,松解衣领腰带,用热毛巾擦脸,做向心方向按摩来加速回心血液流动,一般休息片刻后就可恢复,如果症状继续加重,应速请医生治疗。

二、运动性腹痛

腹痛是在运动中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并经常在与运动过程中或运动结束时发生。这种直接由运动引起的腹部疼痛称为运动中腹痛,主要见于中长跑、竞走、马拉松、自行车、篮球等运动项目,以右上腹痛较为常见。(一)原因

1.准备活动不充分

由于内脏器官还处于“惰性”状态,就开始进行较大强度的运动,致使内脏器官跟不上运动系统的需要,引起肝脾瘀血而发生腹痛。

2.呼吸肌痉挛

剧烈运动时,容易打乱均匀、有节奏的呼吸方式,导致呼吸变得急促、表浅,造成肌肉疲劳。膈肌在疲劳后就减弱它对肝脏的“按摩”作用,致使肝脾发生瘀血肿胀引起腹痛。

3.胃肠痉挛

运动前吃得过饱,喝得过多(尤其是冷饮),饭后过早运动,空腹运动引起胃酸过多或冷空气对胃的刺激等,都可引起胃痉挛;运动前吃了容易产气或难以消化的食物(如豆类、牛肉等),腹部受凉等,均可引起肠痉挛。胃肠痉挛引起的腹痛,轻者表现为钝痛、胀痛,重者可有阵发性绞痛。

(二)征象

腹部可划分为上、中、下和左、中、右各3个部分,共9个区。上区腹痛者,多为肝脏瘀血;中上区腹痛,多为胃痉挛;左上区腹痛者,多为脾脏瘀血;腹中部痛者,多为肠痉挛。

(三)处理

运动中发生腹痛,一般只要降低运动强度,加深呼吸并调整呼吸节奏,按压疼痛部位弯着腰跑一段,症状就可以减轻或消失。如果疼痛进一步加剧,就应立即停止运动或请医生治疗。

三、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又称抽筋,是肌肉发生不自主地强直性收缩。运动中最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是小腿腓肠肌,其次是足底的屈拇肌和屈趾肌。

(一)原因

1.大量排汗

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运动时,特别是在夏季由于温度过高,身体会大量排汗,使体内氯化钠含量下降,就可引起肌肉痉挛。

2.寒冷刺激

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进行运动,若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突然受到寒冷空气的刺激时,就可能发生肌肉痉挛。

3.肌肉收缩失控

肌肉连续收缩或长时间处于运动状态,容易使肌肉发生疲劳,引起肌肉痉挛。

(二)征象

肌肉痉挛时,局部的肌肉产生剧烈收缩并变得坚硬和隆起,疼痛难忍,且一时不宜缓解。痉挛肌肉所涉及的关节,伸屈功能有一定的障碍。

(三)处理

牵引痉挛肌肉,并配合局部按摩。如腓肠肌痉挛时,伸直膝关节,并做足的背伸运动。屈拇、屈趾肌痉挛时,则用力将足趾背伸。最好由同伴协助,但切忌施力过猛。按摩可采用重推、揉捏、叩打、点穴等手法,即可得到缓解。

四、中暑

中暑是发生在炎热季节的一种急性病,它常是在炎热或高温、潮湿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时发生。

(一)原因

在高温环境中,特别在温度高、通风不良、头部又缺乏保护,被烈日直接照射的情况下进行身体锻炼,因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而发生中暑。

(二)征象

轻度中暑,可出现面部潮红、头晕、头痛、胸闷、皮肤灼热、体温升高。严重时,将出现恶心、呕吐、脉搏快而细弱、精神失常、虚脱抽筋、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三)处理

迅速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揭开衣领,冷敷额部,用温水擦身,并给予含盐清凉饮料或十滴水,数小时后即可恢复正常。严重患者,经临时处理后,应迅速转送医院治疗。

五、冻疮

冻疮是由较长时间的寒冷和潮湿刺激引起的局部皮肤阻塞性和充血性红斑或坏死。多见于滑冰、滑雪、冰球及登山运动。此外,冬季在户外进行其他项目运动,如不注意防寒也可能发生冻疮。冻疮易发生于耳轮、耳垂、鼻尖、手指、手背、足根、趾背等处。

(一)原因

气候寒冷、空气潮湿及患部周围血液循环不畅;缺乏运动、手足多汗、身体抵抗力差、鞋袜过紧等因素都是导致冻疮发生的原因。

(二)征象

局部肿胀、麻木感、发痒、烧痛,可能有皮脱落,有大小不等的水泡,疱破后流出黄色浆液。可有糜烂、溃疡,疼痛加重,愈合缓慢,愈后有色素沉着和疤痕。

(三)处理

对比较轻的冻疮,局部经常用酒精棉球轻轻揉擦,使皮肤微热即可,同时涂冻疮膏,注意患部保暖。冻疮部应注意清洁,洗时要用温水,不要用热水泡或火烤,也不要用雪擦和冷水浸泡,不要因痒而搔破皮肤,否则不宜愈合。若形成水泡,在局部消毒后,用针刺破水泡后进行包扎;对已破溃的水泡,可涂抹紫药水或消炎软膏,再包扎好。

六、游泳性中耳炎

中耳炎是中耳的炎症性疾病,是最常见的耳部疾病。游泳性中耳炎主要是指在游泳时,由于不洁净的水进入中耳,造成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炎症。

(一)原因

在游泳过程中,当外耳道积水时间较长时,骨膜被泡软,此时感到不适而用硬物挖耳,极易损害骨膜,导致不清洁的积水进入中耳而引起感染。原来就患有骨膜破裂或穿孔者游泳时,更易使细菌直接从外耳进入中耳。此外,患有呼吸道炎症及感冒时游泳,也易引起游泳性中耳炎。

(二)征象

耳道闭塞,听力下降,局部剧烈疼痛。常伴有发烧、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及便秘等症状,若骨膜破裂常有黄色浓液自外耳道流出。急性炎症期治疗不当,常可转为慢性中耳炎。

(三)处理

中耳炎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甚至致命的并发症,炎症可能会经中耳骨壁的破坏区、中耳和血管、神经直接扩散到颅内,引起脑脓肿等严重病症。发生了游泳性中耳炎应卧床休息,多喝开水,吃流质食物,并及时请医生处理。

七、溺水

在游泳锻炼过程中,因肌肉痉挛或技术上的原因可能会导致溺水。溺水时,水经过口、鼻进入肺内,造成阻塞或因吸水的刺激,引起喉部肌肉痉挛,使气体不能进出,导致窒息和昏迷。如果时间稍长,则会因缺氧而危及生命。

窒息后,脸色苍白,眼睛充血,口、鼻充满泡沫,四肢冰冷,甚至昏迷,胃、腹因吸满水而鼓起,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溺水的急救方法:

1.将溺水者救上岸后,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和异物,并迅速进行倒水。

但不要过分强调到水而延误宝贵时间,尽快进行人工呼吸抢救。若心跳已停止,应同时施行心脏胸外挤压,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压以1:4频率进行。

2.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方法很多,其中以人工口对口吹气法效果较好。操作时,使溺水者仰卧,头部尽量后仰,把口打开,有条件时盖上一块纱布。急救者一手托起伤员的下颌,手掌轻压环状软骨,使软骨压迫食管,防止空气入胃;另一手捏住其鼻孔,以防漏气。然后深吸一口气,对准其口部吹入,吹完后松开捏鼻孔的手,让气体从伤员肺部排出。每分钟吹气 16~18 次(儿童20~24次/分),如此反复进行。

3.心脏胸外挤压。将患者仰卧在木板或平地上,急救者两手上下重叠,置于患者胸骨下段及剑突部,肘关节伸直,借助于自身体重和肩臂部力量,适度用力下压,将胸壁下压 3~4cm 为度,随即松手,胸壁将回弹,如此有节奏反复进行。成人为60~80次/分钟;儿童用单手挤压即可,每分钟90~100次,直到自主恢复心脏跳动为止。下压时用力要均匀缓慢,松手要快,注意用力不可过强,以免造成肋骨骨折。

4.人工呼吸已经开始就要连续进行,不能间断,一直做至伤员恢复自主呼吸或确认死亡为止。溺水者恢复知觉后,应立即送医院抢救,运送途中必要时继续施行人工呼吸。

八、低血糖症

血糖是葡萄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亦是细胞,尤其是脑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正常生理情况下的空腹血糖浓度时相对恒定的,一般维持在80~120mg/L之间。若血糖浓度低于55mg/L,便会出现一系列症状,俗称低血糖。当血糖低于10mg/L时会出现深度昏迷,称之为低血糖性休克。运动中低血糖症的发生,多见于长跑、超长跑、长距离滑雪及自行车等运动比赛过程中或结束后。

(一)原因

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消耗了体内的大量血糖。运动前食物摄入不足,体内糖元储备不足,运动中又没有及时补充糖的消耗;训练或比赛前补充了大量的糖,随着大量的葡糖糖在短时间内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迅速提高,刺激了胰岛素分泌量的增加,很快便引起了血糖浓度的下降,出现“回跃性低血糖症”;精神过于紧张,强烈的情绪波动以及患病、饥饿等情况,干扰了中枢神经系统糖代谢调节机制,使迷走神经处于兴奋,刺激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都可以导致低血糖症发生。

(二)征象

当发生低血糖时,首先出现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或脑功能障碍的症状。症状轻者,有明显的饥饿感及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乏力等症状;严重者神志模糊,思维、语言迟钝,步态不稳,视物模糊不清,甚至出现精神错乱、狂躁易怒、肌肉颤动,以致昏迷。体检时可见脉搏细速、呼吸急促、瞳孔扩大、四肢湿冷,血糖下降至40~50mg/L。

(三)处理

发生低血糖时,轻者应平卧休息,口服温热糖水或少量含糖流质饮食,症状短时间便可消除;症状较重或出现昏迷者,应迅速注射50%(质量分数,下同)葡萄糖40~100ml,一般即可纠正低血糖及消除症状。若病情仍不见缓解,可继续予以5%~10%葡萄糖液静脉点滴,同时点掐人中、涌泉、合谷等穴,配合双下肢按摩,并迅速请医生前来处理。

九、运动型贫血

(一)原因

血液中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男性12g,女性10.5g)下限,称为贫血,一般来说是女性高于男性。

(二)症状

运动性贫血的主要症状有头晕、恶心、呕吐、气喘、体力下降以及运动后心悸,心率加快,脸色苍白。

(三)预防

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补充富含蛋白质和铁的食物,纠正偏食的习惯。症状严重者,可暂时停止运动训练,仅做些小运动量的体育活动。

十、运动性血红蛋白尿

运动后尿中出现血红蛋白,使尿的颜色随其浓度大小而不同,呈现出“浓茶”色或者“酱油”色等。这种改变多在运动后的第一、二次尿中出现,往往到第三次尿时,多已恢复正常。

(一)原因

运动过程中因撞击的机械性损伤而使红血球破坏增加,致使血中的血红蛋白含量猛增。

(二)征象

一般无特殊症状,只有尿液可见上述改变,体检可以确诊。

(三)处理

一般可自愈,也可口服维生素C。多次发生者应调整运动量和加强保护措施。

第二节 运动性损伤分类及其原因

体育活动始终都必须遵循科学规律,防止在活动中产生负面影响。开展正常、健康、快乐的体育活动,若违反了体育活动的规律、规则、失去医务监督,就会产生对机体的伤害。这种发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机体伤害,就是运动损伤。为了减量减少和减轻运动损伤,受伤后能尽早康复,我们必须对造成运动损伤的机制和原因有所了解,并掌握基本的预防与防治办法。